方波 应凯 宗刚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3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实施非手术疗法)和B组(实施内固定疗法), 各150例。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67%, 明显高于B组的8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4, 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 明显低于B组的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5, P<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需要结合患者骨折实际采取内固定疗法治疗法, 并且要充分掌握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的适应实际, 从而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对症治疗。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非手术疗法;内固定疗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048
胫骨平台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影响着患者的关节协调性及稳定性, 如果治疗不当, 很容易影响到患者的膝关节后期功能, 还可能使得患者伴随关节炎等并发症[1, 2]。临床上针对此类骨折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 且有研究发现[3, 4], 这两种疗法都有一定效果。本院近年来将此两种治疗法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中, 对比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 各150例。纳入标准:①结合诊断标准, 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②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并进行了同意书的签署。A组中, 男76例(50.67%), 女74例(49.33%);患者年龄最大61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39.6±7.29)岁;
骨折类型为Ⅰ型31例(20.67%), 骨折类型为Ⅱ型34例(22.67%), 骨折类型为Ⅲ型27例(18.00%), 骨折类型为Ⅳ型22例(14.67%), 骨折类型为Ⅴ型20例(13.33%), 骨折类型为Ⅵ型16 例(10.67%);交通事故骨折44例(29.33%), 摔倒骨折56例(37.33%), 高处坠落骨折50例(33.33%)。B组中, 男75例(50.00)%, 女75例(50.00%);患者年龄最大62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39.7±7.51)岁;骨折类型为Ⅰ型32例(21.33%), 骨折类型为Ⅱ型33例(22.00%), 骨折类型为Ⅲ型28例(18.67%), 骨折类型为Ⅳ型21例(14.00%), 骨折类型为Ⅴ型19例(12.67%), 骨折类型为Ⅵ型17例(11.33%);交通事故骨折45例(30.00%), 摔倒骨折57例(38.00%), 高处坠落骨折48例(32.0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在治疗前, 给予两组患者理疗以及抗炎等治疗, 使患者局部的肿胀得以消退, 进而使患者的局部抗感染能力得以提高。A组采用非手术疗法, 先将患者关节腔内的积血抽出, 采用传统手法复位, 做好固定措施, 待2个月后将固定去掉, 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训练, 在康复期, 每天配合相关中药进行熏洗3次, 控制在15 min/次。符合此类治疗法的患者骨折指征为:关节面骨折移位<5 mm, 凹陷<2 mm, 侧方不稳<10°, 有着较为正常的胫骨力线。B组采用内固定疗法, 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法, 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其患肢, 通过气囊止血带行内固定疗法。先将患者关节内的积血清除, 对其关节内的半月板以及交叉韧带进行实际探查。在手术前, 要通过克氏针做好相应的临时固定措施。结合患者骨折类型实际进行手术切口的选择, 一般来说, Ⅰ型通过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进行内固定, Ⅱ型、Ⅲ型通过切开复位法, 外侧进行L型钢板内固定, Ⅳ型通过切开复位法, 外侧进行T型钢板内固定, Ⅴ型外侧通过钢板固定, 内侧选择T型钢板固定, Ⅵ型通过联合内侧T型钢板进行固定。符合此类治疗法的患者骨折指征为:患者伴随移位抑或不稳定的骨折实际。
1. 3 疗效评价标准优:患者关节恢复正常功能, 不再伴随任何症状;良:患者关节基本恢复正常功能, 不再伴随任何症状;可:患者关节伴随轻度痛感, 伴随一定症状;差: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不大。有效率=(优+良+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 A组优76例(50.67%)、良45例
(30.00%)、可15例(10.00%)、差14例(9.33%), 有效率为90.67%;B组优63例(42.00%)、良44例(29.33%)、可16例(10.67%)、差27例(18.00%), 有效率为82.00%;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4, 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A组有3例(2.00%)伴随骨折轻微移位,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B组有6例(4.00%)伴随感染, 5例(3.33%)伴随关节不稳,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5, P<0.05)。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一类关节内骨折[5]。最近几年, 伴随着建筑工业以及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 各类事故致发的胫骨平台骨折也是越来越多, 并且多见于青壮年[6]。胫骨平台骨折属于一类高能量损伤, 会让患者伴随较为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和局部软组织损伤, 有些还可能伴随神经血管类损伤, 因而治疗十分复杂[7]。如果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移位幅度不大或伴随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抑或患者伴随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这些情况都不适合采用切开复位治疗法进行治疗, 因而应该采用非手术疗法加以治疗[8]。在本次研究中, 非手术法治疗组的150例患者均伴随相对较轻的骨折程度并且无一例患者伴随粉碎性骨折。而就伴随血管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而言, 应该尽快的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在本次研究中, 结合患者知情同意进行了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 结果发现, A组优76例(50.67%)、良45例(30.00%)、可15例(10.00%)、差14例(9.33%), 有效率为90.67%;B组优63例(42.00%)、良44例(29.33%)、可16例(10.67%)、差27例(18.00%), 有效率为82.00%;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4, P<0.05)。分析其原因, 可能和本次选择的病例骨折分型Ⅳ、Ⅴ、Ⅵ型占的比例低于Ⅰ、Ⅱ、Ⅲ型有关, 因为Ⅳ、Ⅴ、Ⅵ型骨折有着相对较差的膝关节恢复功能, 并且骨折损伤程度越大, 相比较而言, 就有着相对较大的复位固定难度。因而, 手术者要不断进行手术经验的总结, 提高自身的操作技巧, 从而使自身复位及固定技术得以更好提高, 有利于更好的推进后期的康复训练。另外, 本次研究中, A组有3例(2.00%)伴随骨折轻微移位,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B组有6例(4.00%)伴随感染, 5例(3.33%)伴随关节不稳,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5, P<0.05)。究其原因, 可能和病例骨折严重度和手术适应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综上所述,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需要结合患者骨折实际采取合理内固定疗法治疗, 并且要充分掌握手术疗法的适应实际, 从而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律国强.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体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6):80-81.
[2] 黄屾.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策略和进展研究.创伤外科杂志, 2016(5):310-313.
[3] 农伟鹏, 欧阳永生, 黄善武.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吉林医学, 2014, 35(32):1924.
[4] 饶向红. 多层螺旋CT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4(9):118-119.
[5] 董伟. 螺旋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42例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 2014(5):51.
[6] 张会涛.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 当代医药论丛, 2014(2): 83.
[7] 曾梅玉, 魏彩虹, 王小华. 健康教育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 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3):333-334.
[8] 孙立君.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体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24): 91-92.
[收稿日期: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