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研究的辨析

2016-12-24 01:50杜万新
浙江体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竞赛运动员比赛

杜万新,王 卉

(1.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理工大学 体育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国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研究的辨析

杜万新1,王 卉2

(1.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理工大学 体育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文章探索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概念和结构,基于“认知”和“应对”解释的观点,构建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定义和结构。通过概念的描述和结构的讨论,文章认为运动员心理能力主要包括“竞赛心理能力”和“专项心理能力”两个部分。“竞赛心理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过程中获取胜利所具备的心理条件,与运动专项心理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应该反映对竞赛压力的情景解释,并且与之相应的结构主要由“认知”和“应对”因素组成。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心理能力;竞赛压力;压力认知;压力应对

1 问题的提出

竞赛心理能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高水平运动技术的基本保障,也是优秀运动员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比赛压力下的“Choking”就是运动员心理失控的典型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应对比赛中出现的压力变化,这也是运动员缺乏比赛心理能力的表现[1,2]。

“竞赛心理能力”指的是运动员参加比赛过程中获取胜利所具备的心理条件[3],与运动专项心理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主要反映运动员应对处理竞赛有关的信息,而非技术有关信息;其次,不同竞技项目运动员所具有的竞赛心理能力表现为共性特征。从目前文献分析来看,虽然国内众多学者对运动员心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解释,但由于这些研究对其认识主要是基于项目特征和技术特点分析的观点来解读它的内涵,而对心理能力的竞赛性特征缺乏足够的诠释。尽管他们都是以“竞技心理能力”来描述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具备的取胜条件[4,5],但客观上讲,两者是相互混用的。因此,如何正确地解读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是目前相关的研究领域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通过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系统和外文数据库(如SDOS、LEL、ARC、ISI、BLACKWELL)收录的中外体育期刊等进行检索,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着重对我国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概念定义和结构等问题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通过质量探讨,使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理论研究能够更加具体和清晰;其次,减少具体操作中的运用难度,为教练员运动选材、训练及竞赛等方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训练思路和策略。希望这些讨论,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2 关于“竞赛心理能力”的界定

2.1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再认识

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特征,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6]。在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能力是指运动员成功地完成比赛任务所具有的心理调节、控制和适应的心理特征,或者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控制特征[4,5,7]。这些观点反映了运动员能力要素的特征描述,包含了竞赛与技术的能力成分。例如,张忠秋等(1996)以我国参加第十二届亚运会的女子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心理能力的指标诊断,认为“竞技心理能力”包括“大赛超常心理负荷刺激适应”、“比赛应激情绪调控”和“专项认知”等三种要素[4]。作为竞赛特征的心理能力界定,这一类观点既包含了比赛适应和情绪调控的竞赛要素,也突出了专项的认知要素;再如,周成林等(2007)通过对击剑运动员个性化心理能力指标的构建和测量,认为“竞技控制”、“注意转换”和“应对困境”是击剑运动员必备的心理能力,也是比赛中成功完成某一动作的特殊能力[7]。然而,这些定义都是以“竞赛心理能力”的名词出现的。从“竞赛心理能力”的界定分析,这类观点虽然解释了应对困境的能力要素,但概念界定主要是关注项目特征的描述。就“竞赛心理能力”的解释来看,其描述的背景过于宽泛模糊,或者是仅仅把项目特征和技术特点作为讨论的对象,使其对运动竞赛特征解释的针对性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特别是关键时刻的心理活动变化。

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还没有就“竞赛心理能力”问题进行过更详细的专门讨论。我们认为,关于运动员心理能力的界定,需要进行分类讨论。所谓“竞赛心理能力”应该主要反映竞赛背景的描述,解释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对变化的能力。这一能力具有竞赛环境下的共性特征。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另一部分则应该反映专项运动的认知能力。这一能力概念要依据项目特征的不同而不同。实际上,解释运动员在压力下的运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运动员在关键时刻的比赛能力[3]。所谓压力,也就是引起认知操作结果重要性的单个或多个组合体[8]。竞赛压力是运动比赛中特有的现象,在训练情景中通常不会出现。所以,应对竞赛压力的能力通常只有在比赛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在训练中很难得到发展。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应对竞赛压力的能力具有它的特殊性。在竞赛情景下,运用通常的方法策略并不能反映运动能力的效度。例如,王进(2013)通过对压力下的“运动能力”研究,认为压力下的努力并不总是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3]。这一研究反映了,比赛中的竞赛压力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运动员在比赛压力条件下认知和应对策略的能力特征。另外,姒刚彦(2006)对竞赛情景中的成绩表现进行了研究,并强调逆境应对的重要性。在该研究中,他提出了竞赛中运动员的能力成分包括“确认或预见典型逆境”、“找出合适的应对逆境方法”、“实施个人化的训练”、“评价训练效果”,进一步说明了竞赛情境下的能力特征[9]。这些竞赛情境解释的观点表明了压力认知和应对在竞技比赛中的重要性,并从微观层面建议以“认知”和“应对”为根基的“竞赛心理能力”解释模式。本文就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解释,主要基于这些观点,以“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为研究背景,更深入地讨论运动员在压力困境下的心理能力特征。

2.2 “竞赛心理能力”与“专项心理能力”的差异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运动员心理能力主要由“竞赛心理能力”和“专项心理能力”组成。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项心理能力强调与技战术认知和执行有关的信息,而竞赛心理能力则强调与竞赛背景有关的信息。在竞技运动中,专项心理能力是反映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技战术的认知和操作控制能力[10],如对技术和战术执行的掌控,表现为动作和战术完成的认知及执行,以及对肌肉用力感的知觉和操作思维时间的预判等[11];竞赛心理能力是反映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对比赛变化的能力[3]。例如,运动员在压力条件下摆脱困境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策略,表现为处理比赛关键时刻的困难或对竞赛变化的预测与应对[12-14]。

“竞赛心理能力”和“专项心理能力”的第二个差异表现在两者对能力的要求不同。竞赛心理能力是所有项目的运动员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普适性能力,它主要反映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比赛变化的认知及应对能力;专项心理能力是运动员依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征和技术特点所持有的一种特殊能力。从实践中的应用来讲,专项心理能力主要是反映运动员对技战术的认知和执行能力,这种能力是根据项目的不同特征和技术特点所构成的。例如,体操项目中的跳马属难美性项目,它的技术动作(助跑、起跳、撑到腾空、落地)是一气呵成的固定程序,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具有超强的肢体控制(操作控制)能力;而篮球则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目,它的传球、运球突破和投篮反映了篮球的开放性特点,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15]。两个项目因项目特征不同,表现出的专项能力要求也有所差异;而竞赛心理能力是主要反映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对压力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策略的应用。当前学术界虽然没有对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进行过更详细的探讨,但通过对运动员在“压力下的运动能力”分析[3],我们认为竞赛心理能力不仅是优秀运动员的特质表现,更是所有运动员都需要培养的基本素质。

3 关于“竞赛心理能力”结构的分析

如前所述,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结构解释为比赛压力下的“认知”和“应对”这2个因素。基于上述问题的描述,本文着重从压力下的“认知”和“应对”2个方面对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结构进行讨论(见图1)。

图1 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结构图

3.1 压力下的“认知”

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16]。在竞赛心理研究领域中,压力下的认知主要反映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比赛变化的认知能力[3,12]。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旦感知到压力的存在,自我感知和竞赛焦虑将相互作用于对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增加的认知又会反过来强化自我感知和竞赛焦虑,由此改变运动员对比赛情景的预测[1,17,18]。

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压力的认知方式(积极或消极)也反映出能力的特征[12-14]。在压力下条件下,积极的认知方式通常是运动员将压力视为“挑战”,而消极的认知方式则反映出运动员将压力视为“威胁”。例如,STAVROUNA(2007)的研究表明[19],如果运动员能够将压力转化为挑战而非威胁,那么就有可能在比赛中出现流畅体验,从而提升运动能力的发挥。由此表明,运动员在压力困境中表现的不同认知方式会对他(她)们的运动成绩发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学者对“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讨论也说明了压力认知与运动能力间的线性关系[1]。例如,随着比赛压力的增加(如比赛排位、观众和教练员态度等),运动员对比赛结果重要性会表现得更加关注,成为竞赛情景中的主要认知源。这样对压力的认知通过反射,作用于运动员的自我认知,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最终作用运动员在压力状况下的成绩发挥[20]。此外,有研究通过对“比赛敏感度”的分析认为,运动员对比赛环境的敏感度也会影响到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一般认为,在压力条件下,运动员通常都会对输赢有个肯定或否定的评估。例如,Tanner等(1997)的研究发现[21],由于初、中级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和自信心,通常把压力视为威胁(否定的评估)。而高级运动员虽然也会在比赛中表现出焦虑状态,但由于他(她)们大赛经验丰富、自信心强,通常能在比赛中将压力转化为挑战(肯定的评估),所以,很少因压力的评估影响成绩的发挥。最后,“竞赛环境的适应性”也反映了压力认知的能力[22,23]。运动员对竞赛环境适应性的强弱会影响到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例如,Bauneister(1995)的研究表明[24],压力认知的适应反映在运动员对观众期望的认知,他认为,随着比赛关键时刻观众对比赛获胜的期望值的逐渐增高,运动员也会因为对期望的适应程度而影响到压力认知表现。总之,压力认知(如积极或消极)反映了运动员在比赛困境中表现出的能力[25-27]。

3.2 压力下的“应对”

应对是个体为满足内部和外部的特别需求,对本人资源合理应用或在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上所作出的努力[28]。在竞赛心理研究领域中,压力认知主要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比赛变化所采取的处理策略[3,12]。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正确地应对比赛压力是导致发挥失常的一个重要方面。王进(2004)通过对比赛中“反胜为败”现象讨论[1],认为几乎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中都会感知到压力的存在,但并不是每个运动员都会出现“Choking”现象。这一研究说明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对比赛压力的重要性。另外,Mummery等(2004)通过对澳大利亚的272名游泳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游泳运动员的应对困境能力与压力下的运动表现有着明显的关系(r=0.41,P<0.05)[29]。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对压力能力的重要性。

Anshel(1997)通过对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30],把压力下的应对策略分为回避型和积极型。当运动员意识到压力存在时,回避型应对策略要求运动员应避免关注那些与压力有关的运动情形及经历,尽量保持已形成的比赛节奏;而积极型应对策略则强调“主动出击”,它要求运动员在意识到压力后应尽快找出应对方案来解决问题[31]。从实践中的应用分析,积极型应对策略通常应用在要求努力的任务中,依据王进(2004)对“choking”的过程理论解释[1,12],运动员在压力下的积极型应对只有助于要求努力的任务(如短跑),而不利于要求技术的任务(如篮球罚篮)。另外,运动员积极应对策略有助于初学者的运动能力提高。例如,在高尔夫球比赛中,“触球高度”、“估算球行进间的路线”及“感受草皮的精度”等都需要运动员投入非常多的努力。对于初学者而言,专注于动作的时间越长,击球入洞的概率就越高。因为运动员专注于击球动作的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其出现错误动作的概率。而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由于他(她)们已经掌握了击球的动作要领,自动化动作表现为相对独立的意识行为,额外增加的努力不但不能帮助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发生努力的“悖理效应[32]”。因此,如果过于控制技术过程,就会出现技术衰变的现象[12]。

回避型应对策略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包含努力型项目,如短跑)应避免想象那些与竞赛有关的运动情境,不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具体动作的执行过程中。因为当运动员的技能达到自动化阶段后,对运动技术执行过程的注意则被忽略,如果运动员因外部因素引起对技术执行的过于控制,就会引起努力的“悖理现象[33]”。例如,从对比赛的分析来看[12],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赛前李小鹏的跳马和双杠被认为是中国体操队最有希望获得金牌的项目,而随着男子团体的失利,李小鹏肩上的担子变得越来越重。正是在这种压力下状态下,导致他在比赛中过于关注控制技术执行过程,致使其分别在跳马和双杠项目上出现“试跳错步”和“落地移动”。

总之,通过对“压力应对”的讨论,表明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对于压力下的运动员而言,成功的应对策略不但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

4 结束语

竞赛心理能力主要描述的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应对比赛变化的能力。本文通过对竞赛心理能力的概念及结构分析,解释了运动员的竞赛心理能力是什么,并说明了它与专项心理能力间的差异;最后为构建竞赛心理能力结构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以“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为背景,以压力下的“认知”和“应对”为探索因素,构建了竞赛心理能力的解释模式——“认知-应对”模型。今后的研究应该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文章讨论的意义在于:①更加全面地反映运动员在压力下应对比赛变化的能力;②为运动员的能力培养提供依据;③为我国的运动员选材提供参考思路。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继续确认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2个维度的具体构成要素。不仅要继续探索运动员压力下的“认知-应对”因素产生的交互影响,包括交互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如何让交互效应的价值最大化;而且还应考虑对“认知-应对”结构的实证数据验证。我们建议具体从以下3方面考虑问题:第一,如何确保运动员在压力状态下表现出的稳定因素,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比赛中去,是合理构建“认知-应对”模式应考虑的重要方面。因为,运动员在压力下的运动表现通常是个未知数,本文虽然从压力下的背景分析,并提出了“认知-应对”模式,但如何让这一模式更好地为运动员竞技比赛服务,还需要通过实证数据来求证。第二,作为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二级指标确认,如何对“压力认知”和“压力应对”进行操作性界定,仍是将来探索的主题之一。探索的焦点在于那些要素最能反映运动员压力“认知-应对”的能力表现,这些因素是否还存在中介变量的效应,以及那些因素最能反映“认知-应对”模式的贡献值。使“认知-应对”模式在运动员的实际训练和竞技比赛中为促进运动员在压力下的运动能力发挥提供更有效的参考。第三,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应用性研究在未来将是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也是“竞赛心理能力”研究的核心目标。特别是“竞赛心理能力”的训练设计研究将是该研究的最终探索方向。研究需要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干预解释,确定培养运动员“竞赛心理能力”的内容效度,真正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实现“反败为胜”提供最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1] 王进.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J].心理学报,2004,36(5):621-629.

[2] 王进.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J].体育科学,2005,25(3):85-94.

[3] 王进,娄虎,唐寅平,等.解读竞赛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一个“Clutch”视角的运动能力初探[J].体育科学,2013,33(6):14-22.

[4] 张忠秋,张洪明.增强我国女子自行车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竞技心理控制能力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16(1):68-73.

[5] 周成林,戈炳珠.我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心理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2):33-35.

[6]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50.

[7] 周成林,刘微娜,任莉敏.击剑运动员个性化心理能力指标建构及监控[J].体育科学,2007,27(8):31-36.

[8] Baumeister R F. Choking under Pressure: Self-consciousness and Paradoxical Effects of Incentives on Skillful Performance[J].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1984,46:610-620.

[9] 姒刚彦.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26(10):43-48.

[10] 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H.Cox)[美].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张力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37.

[11] 翟强,马毅.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认知能力与技术效能关系的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43-48.

[12] 王进.运动竞赛关键时刻的“发挥失常”:压力下“Choking”现象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3] HIBBS D.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clutch performances in competitive sports [J].J Philos Sport,2010,37(1):47-59.

[14] WANG J, et al. Coping style and susceptibility to choking [J].J Sport Behav, 2004,27(1):75-92.

[15] 徐真英,王进,朱旭光.竞赛压力对运动技术效应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240-246.

[16] 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92.

[17] Wang J . Devel oping and testing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hoking in sport . Ph. D. dissert at on. Victoria University,Melbourne,Aus 2tralia.http://wallaby.vu.edu.au/adt2VVUT/ uploads/ app roved/adt2VVU T20030129.103721/ public/ 02whole.pdf200221021.

[18] Wang J , Marchent D , Williams A J , Gibbs P. Predictors of choking in sport :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0,52:118.

[19] STAVROU N A, et al. Flow experience and athletes' performa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orthogonal model of flow [J].Sport Psychol, 2007,21(4):438-457.

[20] Drinan T,Williams A J,Marchent D B,Wang J . Tightening up on the free throw line: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hoking in sport.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0,52:79.

[21] Tanner S,Sands R. Choking in tennis:A re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San Diego,CA:1997,September.

[22] Kurosawa K,Harackiewicz J M. Test anxiety , self-awareness,and cognitive interference:A process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5,63:932-951.

[23] Krane V,Joyce D , Rafeld J . Competitive anxiety,situation criticality,and softball performance . 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4,8:58-72.

[24] Bauneister R F. Disputing the effects of championship pressures and home aud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644-648.

[25] GARCIA S, MIDLAND G. How to be clutch: next time you need to be a hero, try one of these shots[J].Golf Mag, 2004,46(11):64-65,68,70,73-74.

[26] MESAGNO C, et al. A pre-performance routine to alleviate choking in "choking-susceptible" athletes[J].Sport Psychol,2008,22(4):439-457.

[27] MICKELSON P. How to play last year's best clutch shot this year! [J].Golf Mag, 2006,48(1):92-92.

[28] Lazarus, R. S. , & Folkman, S.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 [M].New York:Springer,1984.

[29] MUMMERY W K, et al. Bouncing back: the role of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concept in resilience of sport performance [J].Athl Insight, 2004,6(3):1-18.

[30] Anshel M. Anxiety in sport. In:Morris T,Summers J ed. Sport psychology:Theory,applications and Issues. Brisbane,Australia:Wiley,1995:29-62.

[31] Anshel M.H.,& Kaissdis,A.N.(1997).Coping style and situational appraisals as predictors of coping strategies following stressful events in sport as a function of gender and skill level[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7,88:263-276.

[32] Kimbel,C. E. & Rezabek,J. S.Playing games before an audience:Social facilitation or choking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2,20:115-120.

[33] Ingram,R. E.,Cruet,D.,Johnson,B. R.,Wisnicki,K. S.(1988).Self-focused attention,gender,gender role,and vulnerability to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5(6):967-978.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Ability in Competitions for Chinese Athletes

DU Wan-xin1,WANG Hui2

(1.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310053, China;2.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Competitive mental abi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athletes’ mental ability . This paper construct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and coping,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and structure of athletes’ competitive mental ability in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athletes’ mental ability mainly comprises the competitive mental ability and special mental ability. In addition, competitive mental ability should reflects competitive pressure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mpetitive mental ability mainly consists of two factors as cognition and coping.

mental ability; competition pressure; pressure cognitive; pressure coping

2016-07-18

杜万新(1987-),男,河北平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武术训练理论与实践.

G804.87

A

1004-3624(2016)06-0089-05

猜你喜欢
竞赛运动员比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选美比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创新思维竞赛(6)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