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胜牛种质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6-12-24 01:46徐建峰容维中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肉用调查结果黄牛

徐建峰,容维中,王 珂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平凉 744000)



调查研究

早胜牛种质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徐建峰,容维中,王 珂*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平凉 744000)

采取随机抽查和现场测定的方法,对早胜牛种质资源现状及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后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育种规划,加快肉牛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早胜牛;种质资源;调查;问题;对策

早胜牛是陇东地区经过长期自然选育而成的地方群体,属于秦川牛的优秀类群,为目前我省唯一大型黄牛品种。因其体格高大、结构紧凑、肌肉丰满、肉用性能好等特性,已成为当地养殖的主导肉牛群体。为了摸清早胜牛种质资源现状及杂交改良效果,课题组依托甘肃省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分子遗传标记在早胜牛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项目的实施,以庆阳市为主产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企业、规模养殖户,开展了早胜牛种质资源现状调查。

1 早胜牛的形成与分布

1.1 主产区概况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为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10℃,年日照2 250~2 600 h,无霜期140~180 d,年均降雨480~660 mm;境内主要种植玉米、高粱、麋子、荞麦、苜蓿等农作物,年留存紫花苜蓿面积84.6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6%;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产各类秸秆达200万吨以上,是发展牛羊养殖的理想区域。

1.2 选育历程

根据“《重修宁县志》兽类”篇“牛有红、黄、黑、褐四色”的记载,可见早胜牛在庆阳市存在以久。另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时魏孝文帝拓跋宏14年即公元468年开始,通过当地群众精心选种,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喂养,逐步培育出体大力强的“早胜东牛”[1]。

早胜塬是陇东地区出入陕西的南大门和交通要道。解放前,随着活牛贩运和毛皮交易的兴起,当地群众与陕西的商品交易往来频繁,自发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间活畜交易市场,使优良地方品种开始引入陇东地区,从而使早胜牛和产于关中平原的秦川牛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由此,秦川牛引入早胜塬及周边县乡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秦杂后代既继承了秦川牛的体貌特征,又在某些性能上优于秦川牛,取得了显著的改良效果。随后引入南德温、利木赞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以秦杂后代为母本,通过导入杂交、横交固定等手段,使杂交群体适应性、生产性能、血统结构趋于稳定,逐渐分化形成了秦川牛的优秀类群。解放后,各级业务部门高度重视早胜牛的培育,于1959和1973年先后两次派出工作队对早胜牛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了更趋合理的选育路线和优化方案,为后期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随之原西北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将早胜牛编入西北地区高等农业院校《养牛学》教材,甘肃省畜牧厅(现甘肃省农牧厅)主编的《甘肃省畜禽品种志》也将早胜牛作为我省地方品种进行介绍[1]。2009年,甘肃省农牧厅又将早胜牛列入甘肃省25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进一步提高了早胜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业内人士和养殖户的认可,周边市县纷纷到早胜塬购买种公牛用于改良当地黄牛,可见早胜牛在我省黄牛改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分布

早胜牛是在早胜塬等沟壑山区特有的黄土高原干旱自然环境下,封闭式定向繁育而成的具有典型地域适应性的地方类群。主要分布在庆阳市宁县、正宁、西峰、镇原等县区,中心产区为早胜塬,以早胜、良平、平子和中村4个乡镇最为集中,周边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2 早胜牛外貌特征及习性

早胜牛体型外貌与秦川牛相似,具有身躯紧凑,前胸开阔,背腰平直,尻部宽广,腹线平直,具有肉牛的典型特征;被毛以紫红色和红色为主,紫红色更受重视;公母牛均有角,呈扁圆形;头大小适中,眼眶突出,额宽面平,口方正;颈部粗短,肩峰高而宽厚,垂肉发达。根据其体型外貌,当地群众称赞早胜牛:“萝卜角,升子嘴,枣红色,柱子腿,四蹄不露,两头齐”。

早胜牛耐粗饲,适口性好,易于育肥。常年粗饲料以玉米青贮、紫花苜蓿、荞麦秸秆等为主,精饲料以玉米、胡麻饼、麸皮等为主。在中等饲养强度下,18月龄公母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00 g和550 g,屠宰率达62%,净肉率达50%。

3 早胜牛种质资源调查结果

调查分两次进行,上次调查为1986~1990年原甘肃省畜牧兽医工作队(现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调查结果,此次调查为课题组2013~2015年调查结果,相关资料已收集并保存。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早胜牛种质资源现状及杂交改良效果。

3.1 饲养规模调查

此次调查,早胜牛饲养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47720头和7%,较上次调查结果分别下降了32%和49%,如表1所示。而随着黄改工作的持续推进,肉牛饲养量快速扩张,此次调查结果为700840头,为上次调查结果的近5倍。此外,通过外貌观测,农户养殖的早胜牛毛色大多以紫红色为主,约占总群的50%左右,其次为红色,这符合当地群众对红毛色偏爱的传统习惯。

表1 早胜牛饲养规模调查表

3.2 繁殖性能调查

此次调查,在甘肃宁县兴旺牧业公司养殖场随机抽样20头成年母牛,通过查阅繁殖档案,发现年产1犊的有12头,占60%;4年产3犊的有5头,占25%;3年产2犊的有3头,占15%;若以母牛从初生开始到繁殖年龄2岁计算,则15个月左右生产1胎。这比姜西安等2006年调查结果缩短了2个月[2],比1980年全国家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结果又缩短了10个月[3]。

3.3 生产性能测定

由表2可见,初生重、6月龄重、成年重,此次调查结果较上次调查分别提高了23.69%、21.76%和22.33%。成年体高、体长、胸围、管围、肉用指数,也以此次调查结果较高,尤其是反应肉用特征的胸围和肉用指数,分别提高了12.44%和2.64%,这表明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杂交改良,早胜牛体躯结构更加紧凑丰满,肉用体型更加明显。

表2 早胜牛不同阶段生长发育性能测定表

3.4 肉用性能测定

根据《GB/T19477-2004 牛屠宰操作规程》,随机选择13头年龄为1.5岁的育肥牛进行屠宰试验,对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等产肉指标进行测定,并计算屠宰率和净肉率。结果表明,通过后期改良,早胜牛个体产肉量明显提高,肉用性能得到改善,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比上次调查分别提高了11.98%和9.05%。

表3 早胜牛肉用性能测定表

4 早胜牛种质资源变化原因分析

根据赵国琳等2005年对甘肃省黄牛种植资源的调查结果,通过30多年的杂交改良和精心选育,全省省黄牛品种资源不断丰富和扩展,个体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个体产肉量明显增加[4]。此次调查也发现早胜牛在生长发育性能、繁殖性能、肉用性能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这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黄牛的役用功能逐步减弱,肉牛发展方向已从过去单纯的役用向肉用的商品化生产转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与专用化品种相比,我国本地黄牛在体型结构上依然存在前深后浅、胸部狭窄、尻部欠丰满、背腰不平等缺陷,造成个体生产性能及商品率不高,这也是今后改良的重点[5]。

肉用指数是进行肉用品种牛划分的量化指标,综合考虑屠宰率、净肉率等产肉指标,在一程度上可以反映肉牛的肉用特性[6]。此次调查表明,早胜牛成年阶段肉用指数为3.92 kg/cm,虽然低于种公牛肉用指数的平均值4.56 kg/cm,但明显高于莫累灰牛和婆罗门牛与云南黄牛的杂交后代2岁时的肉用指数[7],表明后期有待进一步选育提高,改良潜力巨大。屠宰测定结果表明,18月龄,早胜牛屠宰率、净肉率分别达到62.98%和52.31%,高于秦川牛、鲁西牛、延边牛、广西黄牛、云南黄牛等地方黄牛的同类指标[8-9],也高于西门塔尔、安格斯、皮埃蒙特等品种与本地黄牛的杂交后代[10-12]。说明通过多年改良,早胜牛类群较好的继承了秦川牛的品种特性,又吸收了南德温、利木赞等个体载肉量的优点,具有培育肉用品种牛的特质和潜力。

从调查结果我们也能发现,自早胜牛引入早胜塬大范围开展黄牛杂交改良以来,杂种牛养殖规模逐年增长,商品牛出栏量增加,随之带动了养殖、屠宰、加工企业的兴起,提高了畜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但是早胜牛纯种饲养量却大幅下降,从80年代中期的7万多头锐减到目前的4万多头,降幅高达32%,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若不采取有力措施,早胜牛优质资源流失必将加快,会严重影响当地黄牛改良的成效,削弱产业发展的基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选育过程中,缺乏长期有效的育种方案,难以开展科学的选育工作,主产区引入肉牛品种繁杂,忧虑共存,部分县乡盲目杂交,造成早胜牛血统不纯,优良性状基因流失。(2)各级政府对早胜牛保种投入不足,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保种基地,核心群没有得到及时保护和扩繁。(3)受市场环境和封山禁牧的影响,造成养殖周期长,成本增加,部分散户退出养殖。(4)多年来轻繁育、重育肥的现象依然存在,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部分养殖企业转向屠宰加工行业,造成产业链脱节。

5 对策与建议

早胜牛作为秦川牛的优秀类群,具有生产优秀高档牛肉的内在潜质和培育现代肉牛的外形特征,有望通过后期横交固定、闭锁繁育等手段培育成新品种。为此,结合当地实际,建议抓好以下几个环节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早胜牛保种工作。

5.1 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行政推动是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尤其是对早胜牛核心群的选育、基础母牛繁育等关键环节应尽快出台扶持政策,调动当地企业和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如陕西宝鸡市、甘肃平凉市、宁夏固原市等都出台了良种基础母牛补贴政策。同时,建议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多渠道广泛融资,撬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早胜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加快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5.2 抓好科技培训,培育养殖示范户

以养殖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乡镇为重点,组织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驻点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广泛宣传养殖政策、科科学养殖、集中育肥、市场销售等,使广大养殖户知晓政策,调动养殖积极性,掌握养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普及率。同时,以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各乡镇培育5~10户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科技示范户,通过实例增强群众养牛致富的信心,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牛。

5.3 突出发展重点,制定科学的育种规划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过程中,应采取保种和育种相结合的方式,突出经济性状、品种特征属性、抗逆性状的保护和关联产业的开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育种方案。通过依托龙头企业组建早胜牛育种核心群,开展纯繁纯育,扩大基础母牛群,保护早胜牛种资源的优良性状。通过发展种植业、母牛养殖等上游产业,辐射带动屠宰加工、餐饮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各环节紧密联结、上下联动的全产业链条,确保各环节相互制约,利益均沾,共同发展。

5.4 应用新技术,完善畜禽遗传资源库

目前,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方式仍以活体保护为主,而通过表型选择的活体的方式,存在选择效率低、准确性差、世代间隔长和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建议依托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细胞保存、胚胎移植等新技术和新成果,建立甘肃省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基因库,使早胜牛等优良基因得以保存,为畜禽遗传资源的长期保护开辟新的途径,也为扩大优良畜种改良面提供基础。

[1] 甘肃省畜牧厅主编.甘肃省畜禽品种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2] 姜西安,张 力.早胜牛调查[J].中国牛业科学,2007,33(3):92-94.

[3] 陆离.我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工作已完成[J].草与畜杂志,1985,2(3):8-11.

[4] 赵国琳,祁占胜,王晓平.甘肃省黄牛种质资源现状浅析[C].陕甘宁毗邻地区秦川牛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70-73.

[5] 昝林森,刘海良.论中国肉牛生产面临的根本问题及肉牛新品种培育[C].陕甘宁毗邻地区秦川牛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19-23.

[6] 张英汉.论牛的肉用、役用经济类型划分的意义和方法( BPI指数)[J].中国牛业科学,2001,27(2):1-4.

[7] 杨国荣,张勇,赵刚,等.BMY 牛肉用指数( BPI) 应用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06,32(2):18-19.

[8] 桑国俊.肉牛高效繁育及死样管理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9] 杨国荣,付美芬,王安奎,等.婆罗门牛及其杂交优势利用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4):208-210.

[10] 李燎,梅淑凤,耿进怡.不同品种肉牛与黄牛杂交屠宰试验效果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23(2):27-29.

[11] 本国俊,祁维寿.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效果[J].养殖与饲料,2008,7(1):5-26.

[12] 杨晓冰,陈宏,滑留帅,等.利木赞牛与中国西部2个黄牛群体杂交效果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55-58.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in Zaosheng Cattle

XU Jian-feng, RONG Wei-zhong, WANG Ke

(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ResearchInstituteinGansuProvince,PingLiang,Gansu, 744000,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ross improvement results of Zaosheng cattle germplasm resources were investigated by random inspecting and field testing. Then, this article propose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formulate breeding in later stag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beef cattle breeding.

Zaosheng cattle; germplasm resources; surve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2016-02-10

2016-02-29

甘肃省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分子遗传标记在早胜牛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项目编号:1207TCYL016)。

徐建峰(1981-),男,汉,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

S823

A

1001-9111(2016)02-0049-04

*通讯作者:王 珂(1978-),男,汉,甘肃庆阳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家畜繁殖及冻配技术。

猜你喜欢
肉用调查结果黄牛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
制作泥巴黄牛
芷江西路社区助老志愿者居家护理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要点探讨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