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珍
摘 要:英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教”与“学”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教学;学生;教师
“任何一种教学法的形成和发展都与语言学研究、教学实践以及社会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可见,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即学习主体,也就是说,“教”与“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起中介作用的。
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教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联想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和深入的研究。英国教育家威廉姆斯(Williams)和布尔登(Burden)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模式”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整合与诠释: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该模式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教”与“学”的完整体系。
大纲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活动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新教材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精神,它以中外学生学习和生活为主题,设计了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的语言实践,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交际的情趣,增强了主体意识,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调皮、好动、活泼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传统灌输式教学要求他们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虽然他们能自觉地安排作业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父母或教师的督促检查。否则,还会因贪玩或醉心于课外阅读或其他校外活动,而耽误学业或误入歧途。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认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要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寻求最佳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及新旧知识的同化。
例如,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讲座是学生成功交际的最好办法:学生每次课前举办5分钟的讲座,之后,再用5分钟来提问讨论。讲座人准备讲座时挑选自己很感兴趣的话题,把讲座内容中涉及的生词和短语写在黑板上。讲座结束后由讲座人向听众提问或回答听众的提问,由此引发出激烈的讨论和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将学生在提问、讨论、辩论中表现出的能力倾向加以外显和具体化,如学生在提问、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可能无意识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归谬等逻辑方法,教师在总结中应将学生这些无意识或潜意识行为以具体方法的形式告知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相信自己具备较高级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感到自己能完成所面对的学习任务。
学生要学会灵活应变,学会创造和独立学习,必须完成下列任务:⑴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记忆规律。⑵发展学习策略,比如,学会把学习母语的经验迁移到外语学习中;学会整理自己学过的知识,以便查找;学会从上下文中猜测新词的意义;学会理性的推理判断。⑶学会使用不同的体裁,分清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学会在恰当的情况下使用固定说法;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⑷为自己创造机会,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⑸学会产出,不被语言的正确性束缚;学会千方百计完成交际任务;学会克服障碍维持谈话的策略;学会理解主要内容而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语言形式上。⑹不要害怕犯错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⑺不要对什么都依赖教师的标准答案,要学会自己利用其他资源寻找答案。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主张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因此,教师要努力促成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互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模仿范例和增加语言输入,而更应通过自己的语言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也就是承担各种中介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及时和具有个人意义的帮助,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适当的反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中介者,应为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以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引导学习者构建起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