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清+吕峰
摘 要:高校班级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素养、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骨干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创建活动应遵循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及与时俱进的原则,紧密结合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和特点深入开展。
关键词:高校班级 班级创建 周恩来班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4-02
自南京大学哲学系九六级本科班被评为高校首个“周恩来班”之后,全国高校开始掀起了创建“周恩来班”的滚滚热潮,特别是在周恩来同志曾经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许多高校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了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班级创建“周恩来班”活动逐渐成为了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
1 高校班级创建“周恩来班”的育人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崇高境界的完美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人类文明时代理念的完美统一,具有普世与永恒的价值。[1]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许多高校利用大学生投身“周恩来班”创建的教育契机,用周恩来精神中所蕴涵的“事实求是、刻苦好学、勤业敬业、创新奉献”等品质指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2],将“用周恩来精神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教育理念贯穿在了育人的全过程。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大学生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使大学生多路径、多层次、多方位地了解、学习和践行周恩来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文明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3]
1.2 有助于增强大学班级的凝聚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高校班级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不仅仅是追求某一项荣誉的过程,更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建设优秀班风学风的历程。优良的班风和学风是班级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推动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关键。以周恩来精神引领班级的建设和发展,正是精心打造优良班风学风的有效路径。如何在持续四年的漫长大学生涯中塑造优良的班风学风,将班级富有个性差异的成员凝心聚力在一起,创建“周恩来班”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周恩来班”的创建给班级成员确定了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全体成员为了相同的理想努力奋斗,能够在共同的追梦历程中凝聚集体的无限活力。通过“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班级成员齐心合力、众志成城、争先创优,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必然得到增强。
1.3 有助于提升学生骨干的能力水平
学生骨干是高校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水平对班级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样离不开学生干部的勤奋工作和辛苦付出。在“周恩来班”创建过程中,学生骨干通过学习研讨、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发现问题、寻求帮助、沟通协调、解决困难等系统性锻炼,有利于提升其对周恩来精神内涵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学习周恩来精神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其在不断吸收思想精华和积极内化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早立志,立宏志,立远志,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在工作中形成远大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生涯发展观;有利于其在创建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自我扎根基层、不怕吃苦、爱岗敬业、求实奉献的优秀品德;有利于其提高沟通、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水平,提升综合能力。
2 高校班级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基本原则
2.1 顶层设计的原则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在全面开展之前必然需要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实施计划,因此,班级必须对创建活动进行深入调研并谋划出全面且周密的实施方案,做到顶层设计与班级实际相契合。创建活动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创建过程能否坚持以人为本,能否将创建活动的顶层设计科学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动力。“顶层设计”(TOP-DOWN) 源于自然科学的一种设计理念,其思想内涵是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确定目标,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协调各种关系,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4]顶层设计贴近班级创建实际是激发成员激情、灵感和智慧的基本前提。以创建“周恩来班”为目标的顶层设计必须贴近班级成员日常生活,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将班级成员的日常生活视为创建活动的灵感源泉,将学习环境当作创建活动的载体,将班级成员当作创建活动的主角,创建活动的过程才能入理入情,富有生活气息。
2.2 全员参与的原则
“周恩来班”是一项为社会所认可和赞誉的团体性荣誉,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在创建过程中成为发挥自我聪明才智并竭力支持班级获得荣誉的生力军。作为集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的任何一位成员都应当有责任和义务尽自己的力量有所作为,为班级建设添砖加瓦并在创建过程中努力获得自我提升。首先,班级要通过自下而上民主集中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收集班级成员的创建建议,在此基础上明确班级的具体创建目标。其次,班级应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综合素质高的班团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其优秀的中坚力量,为创建活动的有效推进打好坚实的基础。班团干部队伍应团结一致,充分发掘和创造各种利好条件,想方设法获得各方面特别学校行政部门、指导老师及其他优秀学生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如经费赞助、场地提供、专家指导等支持。再次,班级要千方百计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成为创建过程的排头兵,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创建活动的调研、策划、组织、实施、总结等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将创建目标落实到成员个人的具体行动上去,让每位成员都能有用武之地,使其体验到创建的乐趣;要千方百计提高成员的参与热情,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体现,努力形成全员创建的良好格局。
2.3 与时俱进的原则
创建活动要注重将创建过程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把握好创建活动的时效性、创新性和引领性。一是时效性。班级开展创建活动要契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成长特点,密切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把时事政治和大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的焦点与具体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二是创新性。针对所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班级在确定创建目标和创建内容时都应有不同的考虑,要遵循因班制宜、因人而施的原则,努力创新不同的班级创建载体和形式。三是引领性。班级组织的创建活动应做到主题鲜明、发人深思,在组织过程中要深入浅出、由点及面,努力发挥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例如,班级可以结合“走进青年周恩来,实现理性爱国梦”这个主题,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结合“学习恩来精神,共创美好家园”等主题,搭建与基层社区共建的有效平台,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3 高校班级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方法
3.1 注重扩充团课内容,深入学习周恩来精神。
团课是青年大学生了解时事、学习核心价值观、交流与认知情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班级应根据所在年级及专业的具体情况,认真开展好班级的团课学习活动,组织成员有目标、突主题、分阶段、系统性地学习周恩来精神。首先,班级应将通过调研所了解的本校和其他高校创建“周恩来班”的详细情况在团课中分阶段传达给班级的每一位成员,使全体成员在任一创建阶段对“创周”活动都能形成共识,共同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其次,班级应注重在团课中组织相关的阅读学习和视频学习,引导班级成员深入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发现和鉴赏周恩来的优秀品格,力求在精神上收获宝贵财富。例如,可以组织同学们阅读《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年谱》等书籍;观看《周恩来外交风云》《百年恩来》等记录片;鉴赏《长征》《解放》等电影和电视剧。再次,班级应将学习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角色转变、生活环境适应、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处理等主题团课相结合,帮助成员在周恩来精神的指导下克服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3.2 注重结合专业学习过程,深化感悟周恩来精神。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亦是如此。周恩来曾告诫年轻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踏实学好专业知识,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在青年时代就应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班级应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将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渗透于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充分提升班级成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如师范专业类班级可开展“伟人周恩来”、“我心目中的周恩来”说课、书法比赛等系列活动;经管专业类班级可开展“周恩来经济思想与管理实践”等研究性学习;法政专业类班级可以开展“周恩来治国方略”学术交流活动等。班级将对周恩来精神的学习研究与专业学习相融合,有利于班级成员感悟周恩来工作中的思想与智慧,也有利于班级成员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3.3 注重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继承弘扬周恩来精神。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综合育人的重要形式,它泛指文体艺术和社团建设等领域的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塑造人格、提升兴趣、培养特长等第一课堂难以胜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个性彰显、生涯走向和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是大学生素质拓展极为重要的前沿阵地。班级应有组织地将创建“周恩来班”元素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境界。例如可以开展“青年周恩来的求学立业之路”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班级成员确立两个目标,即成为当下学习的佼佼者,成为就业后事业上的先锋和楷模;可以结合周恩来精神,开展“大学生应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畅谈会等活动,引导学生珍惜大学师生情谊,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可以开展“思忆周总理”等交流活动,通过班级成员叙述周恩来生平事迹来挖掘总理的点滴感人之处,引导班级同学提升自我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解。另外,还应结合社会热点,努力弘扬新时代周恩来精神,例如可以开展“理性爱国之我见”讨论会等活动,努力将富有时代特点并与大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和周恩来精神的学习进行深度融合,满足班级成员多样性、自主性和选择性的成长需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3.4 注重依托社会实践,躬身践行周恩来精神。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依据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目标要求,为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活动。[5]前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团中央座谈会上指出,青年“要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6]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国家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成员深入学习周恩来精神的同时,班级有责任组织他们将内化的周总理精神外化为实践性行动,努力培养班级同学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班级应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基于周恩来精神引领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可以组织开展关爱聋哑儿童、关爱残疾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公益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班级成员用实际行为诠释周恩来精神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与提升,引领他们成为一个能担当、有作为的优秀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管曙光.学全党楷模担时代道义:弘扬周恩来的八种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7):32-34.
[2] 王管.论“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原则及其路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27-729.
[3] 朱延华.试论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创设—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探索,2012(1):127-131.
[4] 叶国英.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6):87-90.
[5] 周彩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6] 陆士祯.共青团十六大报告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47.
作者简介:殷清(1982-),男,江苏无锡人,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吕峰(1984-),男,江苏徐州人,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教育管理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