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莎++颜俊儒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与运行为其带来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与压力。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术界多有争论,不过在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鉴于此,高校务必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发展的新常态,从教育理念、方式、内容、主体素质、保障与考核机制等层面努力,以此建构起适应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08903
人与环境是相互交融,互为条件,彼此相依的关系,人在环境中生长,受环境影响和制约,同时又是改造环境和创造环境的主体。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至深至远。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塑造同样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当今时代环境的风云变化给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观念与行为上尤其突出。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中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1]。因此,研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压力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是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体,具有交互性、自由性、隐蔽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压力与挑战。
1虚拟空间与现实实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脱离
如何利用新媒体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结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关键问题。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高校网络校园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推进,以新媒体技术运用其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建立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网站,开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博客,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QQ群,以及通过手机移动网络平台发送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文件等,但却容易忽视虚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实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互补,毫无创新与特色。
2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悠久,并且由于可以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实验法等多种教育方法,在内容与方法选择上既可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又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多样性。由于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又因其与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性,而导致目前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互联网形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会首先遵循并依赖于技术的支撑,由此互联网技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虚拟空间中更多的是处于一种程序性的教学状态与学习状态,整个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容易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另一方面,过度地依赖于技术,而没能充分发挥人性化设计理念,从而使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丰富性、趣味性,学习情境的设计也欠缺交互性与生成性,由此导致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功效,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探讨与交流。
3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自主性不够
新媒体无可厚非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环境,但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相关教育机构或部门都还没有高度重视新媒体环境的作用。大学生群体中主要常见的新媒体载体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媒体,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习惯于传统式的讲授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形式,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以班团委为主,还未真正发挥自觉运用新媒体的功能。相关高等教育机构或部门近来年虽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创了许多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站,发挥了一定的宣传功能,但这种宣传本质上仅属于一种单向形式的信息传递途径,并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素材。以博客或手机形式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有限,特别是并没能注重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与对话性,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新媒体环境时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欠佳。
4新媒体环境建设现状导致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反映在技术层面上,更新换代速度快,软件升级周期短;而且更表现新媒体在内容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并且开放性与传播性强。上述新媒体发展中的特征让新媒体在自身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媒体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空间传播内容的低俗性导致的不利影响。在新媒体传播内容上许多网站和博客都以追求点击率或转发量作为考量利益或媒体宣传价值的尺度,而忽视人文关怀与正面价值观的引导。正是如此,网络上所流传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色情信息与网络游戏充斥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与价值观造成主流价值观的弱化。网络内容的低俗性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得多元而混乱,失去了正确判断人与事物的认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新媒体空间中传播行为的变异。正如前所述,新媒体的表征形态不同于传统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化更多地发生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范围内,不论哪种形式的交流与协作都主要以人与机器的对话为主,而缺乏真实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具体化,特别是虚拟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往往会被大学生群体误认为是虚构而非真实的事件或人物,常常致使他们陷入一种亦真亦假的难以判断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学术争论古代西方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研讨集中于两个学派,一个是环境无用论,另一个是环境决定论。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环境无用论者认为:“理性观念决定着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否定环境在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作为环境决定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生成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塑造起着重要作用。”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洛克在“白板说”中提出,外部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塑造功能,他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却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改变和创造环境的积极性。而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具有强大能动性,对环境具有改造功能,但却忽视了环境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到了现代,实用主义思想盛行,并成为西方世界一种主流思潮。以美国哲学家杜威为代表,提出“道德境遇论”,重视主观环境的作用,忽视客观环境的价值。而行为主义学者华生却片面地提出“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完全由环境决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的理论和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出发点,用辩证法来分析环境与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提出,环境既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人又会主观能动地对环境加以改造和创新。由此,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代中国可谓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较为深入。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为代表。儒家学派从人的品性差异出发,论述了道德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墨家提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道家更重在无为而治,认为环境变化无常,难以完全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法家则用较为苛刻和严酷的制度环境来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近代以来,梁启超对道德环境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强调人在环境中不断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陶行知认为,创造环境对完善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现今,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研究日益兴盛,集中表现为:公方彬发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与教育效果的紧密联系”;张耀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系统研究方法论思想。陆庆壬和罗国安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展开了系统论述。左慧琴、刘基和罗成富分别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特征和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具体研究。沈国权、陈万柏和周先进等分别对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环境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取决于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双方良好心理环境的构建。
三、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适应的成因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内部原因,也有源自于新媒体外在的因素。大致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不适应的原因有如下两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理念与新媒体发展的不相适应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理念在新媒体运用过程中产生了冲突与不和谐之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主要在于说教式或讲授式的知识传授,这其中包括一些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分析,可以是案例或生动事迹的讲解,也可以是参观学习或实地考察的感悟。但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价值观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中,与现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人物与事件容易产生若干对比与差距,要么遵从于虚拟世界的认知规律,要么选择实体世界的人物与故事,从而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中徘徊不前,甚至容易产生价值观混乱。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建设与新媒体发展不相适应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等院校教育部门,国家教育、宣传、组织部门,社会网络等新媒体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相关人员。从当前情况来看,与新媒体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水平、综合素质和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还没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一方面,对于社会网络等企事业单位而言,虽然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与技术能力较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较为淡薄,往往把商业利益的驱使作为主要行动目标,或是把宣传性质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窗口的动力,而不在乎是否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所影响;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及国家教育、宣传、组织部门而言,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运用新媒体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对策针对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诸多不适应,高校应该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不断完善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4]
1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功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限于传统课堂教学,还应逐步拓展到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教育路径上。一是利用博客、播客等方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案例、时事新闻播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底;二是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微博,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领域相关理论与事件的探讨,深入分析与理解事实本身与发展现状;三是利用数字化网络电视开发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让大学生思想得以升华;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机构的协同合作,提高网络广播收听率;五是加大网络报刊杂志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题材与作品的宣传力度,吸引大学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事件与人物的积极性。
2创建手机新媒体的平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化
手机媒体的互动性、便捷性及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些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可以通过网络化的手机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并在交互环境下进行有效调研,收集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看法、态度及观点;以手机方式开通的飞信功能,可使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方便而具有实效性,如班团会活动的讨论、班干部的选举以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事制度表态或表决,就能有效地通过飞信或短信的形式进行;而以手机为载体的新闻信息、图片资料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能够满足大学生群体不同的兴趣选择与学习个性化需求。正如前所述,手机新媒体的产生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方便、快捷和实用,特别是信息的及时性更强。
3有效利用数字电视新媒体,定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数字电视没有出现之前,高校习惯于定期通过传统电视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播放关于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收看国家重大思想政治类的教育新闻,以及播放涉及大学校园电视台的相关题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宣传影片。但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强大冲击与挑战,现今的数字电视新媒体实用性大不如从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舍弃电视媒体的重要功能,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场所开播数字电视节目,以此为载体组织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
4以网络媒体素养培养为主,不断提升大学生媒体使用能力
大学生媒体素养是开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因此高校务必要通过外在培训与学生自学等方面,以新媒体素养提升为主[5],不断加大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应对与使用新媒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2]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3]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
[4]王文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0).
[5]冯莎.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