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解释我国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问题的成因,指出重资产行业由于高固定成本的存在需要规模扩张才能取得成本优势,从而导致了充分竞争的重资产行业产能过剩的结果。从我国产能过剩的周期中,企业应当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期经得住产能过剩问题的考验。
【关键词】产能过剩;管理会计;固定成本
一、背景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工作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中的最大挑战。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企业投资预期下降、引起失业、行业结构变化、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使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现实中,为什么很多企业盈利微薄甚至亏损都要维持生产?产能过剩问题究竟有没有解决之道?本文试图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解读产能过剩的成因、对策以及启示。
二、产能过剩概述
(一)产能过剩定义
产能过剩是指在生产计划期内,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企业用以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超出整个市场消费能力。
实务领域主要运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来衡量企业的产能过剩,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二)产能过剩的影响
首先,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各种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使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通货紧缩压力在逐渐加大,给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调压力;三是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金融风险增大。
三、从管理会计角度分析产能过剩的原因
管理会计把企业成本费用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固定成本费用、变动成本费用、半变动或半固定成本费用。固定成本(F)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变动成本(C)是指成本总额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比如产品的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就是典型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一般是不相关成本,也可以说是沉没成本,不管生产多少量,其耗费是一定的;变动成本则是产量相关成本。管理会计中产品单位成本的计算公式为:单位产品成本=总固定成本/产量+单位变动成本。因此,固定成本总额不变,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则随产量增加分摊额会减少;变动成本总额随产量成正比例变动,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则保持不变。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到,要想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总固定成本是固定的,那只能通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增加产量来实现。单位产品成本主要来自单位产品对材料的耗费,而耗费量是行业的生产工艺决定的,短期之内根本不可能有大的改变,而原料的单价则是取决于市场,企业内部也无法发挥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在降低成本的时候,不是降低变动成本而是会扩大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
为什么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是煤炭、钢铁、工程机械、造船、船运业等充分竞争的重资产行业呢?一定程度上,重资产企业就是高固定成本的代名词。从财务的角度,重资产和轻资产的划分依据是非流动资产占到资产总额的比重,若该比重超过60%就是重资产,反之为轻资产。因此,重资产企业必然有较高的固定成本——折旧和摊销,这些都是巨额的前期投资的资产所带来的。同时,这些前期投资是沉没成本,如果企业停产,这些前期投资都将打水漂。
管理会计中,边际贡献=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其意思是说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的时候只需考虑相关成本也就是变动成本,而无需考虑沉没成本也就是固定成本。所以,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说,边际贡献为正的业务应该继续进行。
四、解决产能过剩的建议
宏观来看,产能过剩总是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周期性地发生,在经济景气时加大投资扩大产能,在经济不景气时需求减少引起产能过剩。虽然产能过剩从长期来说对于重资产行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对于微观的企业个体来说,还是可以通过反思并从中获得启示:
(一)积极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一项核心内容,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四项。降低成本会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首先,降成本的重点是降低主营业务成本、提高毛利率。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来自企业的生产成本,则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心;其次,控制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要同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挂钩。要发挥企业销售部门、管理部门的作用,实行费用的“归口”管理,将费用控制额落实到各个部门和责任人员;最后,采取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通过合理举债调整融资结构等措施,控制企业的财务费用。
(二)企业差异化能力是竞争的核心
企业的差异化能力,包括质量的差异化、技术的差异化、品牌的差异化、服务的差异化等方面,这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绝大多数产能过剩行业都是简单地制造加工行业,这类行业进入壁垒低,追求的是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而所有竞争者追求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必然结局就是产能过剩。企业在未来避免再次陷入产能过剩的境地,就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差异化能力,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在普遍追求低成本的行业竞争中找到独特的细分市场和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静,杨海生.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及其治理[J].中山大学学报,2011(2)
[2]陈剩勇,孙仕祺.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以1996年以来的钢铁业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3(5)
[3]侯丽茹.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5)
作者简介:
张燕(1982-),女,汉族,山西稷山人,本科,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任职于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