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从生态正义的角度研究福利经济学派的伦理思想,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义,其不顾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观是应当批判的。增进人民群众福利的根本措施在于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国民福利、经济正义与国民福祉、公平与效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唯此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国民福利;生态环境;公平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G320 [文献标识码]B
山西省社科院的郭婕、王华梅两位学者著的《福利经济学派伦理思想评价——从生态正义角度探析》一书是2014年4月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由清华大学陈劲教授主编,杨茂林、晔枫、杨必仪副主编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文库”中的一部著作,该著作从生态正义的角度对福利经济学派的伦理思想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以同一研究视角关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待解决的现实紧迫的问题,从生态福利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本措施。笔者就此著作评述于后,以期更多的学者能关注该著作及这一文库取得的丰富的思想成果。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关注生态环境以提高国民福利
福利经济学是1920年由庇古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为标志建立起来的学派,该学派以关照人的幸福而不只是财富作为它的基本特征。自这一学派形成以来,经济学界的无数经济学家展开了对福利经济学的各种探索。作为福利经济学派创立者的庇古认为:“国民福利”是指人们所获得的全部福利,不仅指人们从物质产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还包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的完善。庇古的这一思想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其后,新福利学派却将福利经济学引向只重视效率的途径,这使庇古的学说思想在实践中被曲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期,然而,经济的增长却并没有促使国民福利持续上升,反而因为当前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社会诚信缺失等等而逐渐降低。这使我们对新福利经济学的主张不能不来一番思考。山西省社科院的郭婕、王华梅两位学者在其著述《福利经济学派伦理思想评价——从生态正义角度探析》对福利经济学派的伦理思想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从生态福利经济学的视觉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本措施,特别是两位学者阐述的许多新的思想令我们百思进益,长叹不已。两位学者在该著述中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国民福利之间是有落差的,而造成这种落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经济依靠的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伴随着对环境的严重透支。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令人担忧,我国人民生存环境日益恶性循环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所应获得的国民福利。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所指出:“经济学起源于对人类生活而不是商品生产的兴趣”,阿马蒂亚·森的理论促进了人类在经济发展观念上的转变,将发展观的视角转向了人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保护环境、消除当代剥夺、保护环境与消除剥夺互依互赖。同时,他还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的机会。森的思想是将只关注效率的经济学重新引回对“关注真实人”的地位,使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要义。我国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一理论上的变化,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这与过去所提的“又快又好发展”理念有所不同,虽然只是简单的二字对调,却显示出中国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一大转变。“好”字强调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群众的国民福利问题。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些都显示出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更新。福利经济学注重国民福利、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也正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极为重视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推进经济正义和环境经济效率才能有效提升国民幸福感
当前,在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因素导致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分配的不公平、诚信的缺失等等,因此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国民的幸福指数却并未排在世界前列。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发展是国民幸福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亦是为国民幸福,然而在我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发展却并未能够很好的提升国民幸福感。如何提升国民幸福感,这是当前我国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学者们常常用国民幸福指数来计算国民幸福程度,它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国民幸福指数=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第二种是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都不是仅仅只看经济指标。在国民幸福领域做的最为出色的政府是不丹王国,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虽然这个国家至今为止还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其国民幸福程度却胜于很多比他发达的国家。
我们从国民幸福的计算公式和不丹王国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人生活幸福,但仅仅依靠丰富的物质生活或者说单纯的经济发展是绝对不可能为国民提供持续的幸福感和实现人全面持续的发展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还必须重视经济正义,经济正义强调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以自身异化为代价,强调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要重视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些都可以提升国民幸福感。
如何推进经济正义,在经济正义的问题会出现在的领域内思考是最好的方式。经济正义问题出现的第一个领域是政府的经济体制和制度,正如《福利经济学派伦理思想评价》一书中所述在当代,构建全新的经济正义精神及其价值原则,首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正义观”。并且“只有在经济正义的匡正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经济正义问题出现的第二个领域是具体的经济活动,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经济正义的要求。在生产环节,要考虑生产所付出的代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在当代我们更要考虑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重视提升生产效率,这里的效率不仅强调内部效率还强调外部不经济和环境经济效率:在交换环节,要注重法律的保障,强调政府的适度干预,比如政府要在垄断领域有所限制,要设定相关的货币、财政等政策来调节市场的运行:在分配环节,强调注重公平,不仅仅指的是财富或者收入的分配,还包括社会地位、声望、受教育的机会、选择职业的机会等等,事实上它包含的是社会所有资源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因此一定要促进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在消费环节,要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即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唯有这样的消费观才能更好的保护生态、延续资源。经济正义问题出现的最后一个领域是经济主体的个体选择之中,每一个经济主体都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社会成本,减少资源的消耗,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当以社会生态福利的增加为目标
公平与效率是福利经济学派探讨的两大主题,福利经济学所期待实现的社会基本目标就是公平和效率实现完美的组合,福利经济学也可以被理解为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以及在这二者之间实现完美组合的一门学科”。福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们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公平与效率问题有着不同的阐述。福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为了实现公平就要牺牲自由,这是不可取的。因此他是一位主张自由主义的福利经济学家,他认为要最大程度的运用社会自发的力量即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公平。而福利经济学家庇古则更主张平等优先,他主张通过政府行为如向富人征税再补贴穷人等措施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进而实现公平。罗尔斯的公平观则被称作为“正义的公平观”,他在其《正义论》中认为正义的首要标准就是公平。福利经济学家森认为衡量公平的标准是能力和功能,在公平的意义上,他更强调个体是否有能力自由的选择自己所期待的生活。在福利经济学派的公平效率观中,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的学者更注重公平,有的学者坚持效率优先,也有的学者坚持二者必须兼顾,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也是福利经济学派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的有公平就有效率的思想都不同的地方,即以社会福利作为评价公平的准则,社会福利的增加就代表有效率。
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公平与效率二者的关系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公平优先到改革开放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再次强调并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平和效率呈现的是一种矛盾的统一,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强调的都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符合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富裕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福利经济学派给予了我们两点启示:其一是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手同时抓,即在逐渐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之后,还需要重视自由、权利、能力等各方面的公平实现:政府需要从制度上营造维护自由和权利公平的环境,还要从教育入手,培养个体能力。这也是福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马蒂亚·森所倡导的公平观。其二是要寻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既要提升效率又不能放弃公平,灵活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个平衡点。要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要用动态平衡的观点来看待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四、构建保护环境的生态福利秩序才是国民福利的根本
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呈现为森林资源被破坏、草原退化产生的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空气污染、水和海域被污染等等。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我们需要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而承担这个代价的可能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人。《福利经济学派伦理思想评价》一书认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既要依靠各国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追求经济发展,更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提升生态正义和生态福利的水平的新秩序。两位作者提出的这一理论直接解答了当今生态问题之谜。
所谓可持续的消费观秩序强调节约资源、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垃圾分类、救助物种五个方面,这是一种绿色消费观。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的消费方式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直接造成了当今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的消费观告诫人们有节制的适度的物质消费,不要过度损耗物质资源:建议消费者使用绿色产品,因为绿色产品的制造和产出对人类的损害和自然的破坏非常微小。总之可持续的消费观是从人类的自身发展、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所倡导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我们需要向全社会推荐的消费观。
在西方社会,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他们就启动了绿色税收,这给予了我们有利的借鉴。郭婕、王华梅两位学者提出“绿色税收制度应以调控为主,聚财为辅,积极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而在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制度尚不完善,仍需要加强,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绿色税收调控体系。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都认为“经济学与生态学是对立的”,因此众多企业为了降低经济成本不惜牺牲自然环境,以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来发展经济,后果是造成了我们今天生态系统的严重问题。《福利经济学派伦理思想评价》一书则提出经济学与生态学二者之间必须要达到一种和谐,只有达到了和谐才能实现生态福利。
生态公平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理论基点,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共同承担,全球生态问题才能得到解决。2012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聚在一起达成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然而现实中,发达国家依旧不愿承担他们理应承担的责任,不愿提高对自然资源的补偿,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理应受到谴责。
总之,从福利经济学派的角度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国民福利的根本。正如郭婕、王华梅两位学者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并非独立于生态环境之外,而是生态环境的一分子,爱护她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然而经济的发展却并未一直能提升国民的福利,甚至还造成了生态危机。在这样的特殊时代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的完善、自然资源的保护、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郭婕、王华梅两位学者通过对福利经济学派的发展历史的梳理,结合我国的实际创新性的提出了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新思路,告诫当今社会,增进人民群众福利的根本点就在于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国民福利、经济正义与国民福祉、公平与效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