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华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广东 梅州 514021)
【文化视点】
梅州侨批尘封的“下市话”轶事
魏金华①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广东 梅州 514021)
客家人作为汉族民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了解客家和客家文化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切入,本文从梅州华侨、华人往来海内外的家族信件——“侨批档案”作为切入点,探讨客家华侨在近代历史中从自然形成的草根档案等尘封的记录,通过梳理和剖析,从中挖掘和研究以“客家方言”并无关系的江湖土语——“下市话”从出现、形成、发展和逐渐走向失传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在纯正“客家方言”集中的梅州地区,出现所谓“下市话”,对它进行抢救性的挖掘、保护、传承这对研究当代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侨批档案;下市话;反切语;保密;保护与传承
在广东省梅州市江北老城区靠东边有一个小地方叫“下市角”,提起“下市角”梅城人无人不晓,海外的老华侨对下市角的印象亦是记忆犹深。据考,下市角的地域一般是指老城区中心的梅江桥北端向东延伸至状元桥边上的“东山书院”为界,北面则以现在的梅县体育场为界。“下市角”是梅州地区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有一种现已逐渐失传的下市土话。据传当地先辈族人在此地定居时约定俗成逐渐形成了一套讲“下市话”的语言,这种土话只在下市角区域适用,既不同于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也不同于梅州原乡的客家话,使共同居住在梅城的市民听到“下市话”就好像听外国语一般让人一窍不通,因此从语言交流中就很容易分辨出一个人在梅城的住处,“下市话”成了下市角居民自我保护和防止外人渗透的屏障。这些使用“下市话”的居民虽不同姓氏,但他们都以讲“下市话”而显示自己是正宗下市角居民为荣。可惜这一独具特色的“下市话”已走向失传的边缘,使我们逐渐远离一个独特且极具研究和考证客家人南迁以来语言特点的宝贵资源。
“下市话”是目前梅州市政府致力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近年来,由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及文化产业和文物收藏的日益升温,特别是中国“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之后,因此散存于民间的侨批档案等文献、史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梅城“下市角”区域就挖掘和发现了一批华侨从南洋各地通过水客或通过侨批局、邮政局寄带回梅州的侨批信函,其中有些侨信记录了海外族人向梅州原乡汇款的内容中使用“下市话”来传递信息的实物载体,侨信中采用“下市话”口音书写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汇款数目和使用情况的外泄,从而起到保密作用,这些侨批信件的发现为研究当时“下市话”用于经营商业活动使用暗语土话增添了证据。
侨批是清代以来主要在广东、福建沿海侨乡出现的一种民间文书,因向海外逐渐移民而产生。梅州客家人下“南洋”谋生,开展经商贸易是其主要的目的,这些出洋谋生的民众抱着挣钱养家糊口的美好梦想,很多人长期留居在当地成为“华侨”,因此侨批是其与家乡亲人联络的重要手段,此后托寄回乡的书信和接济家乡亲人的银钱和物品大量流回故乡,逐渐形成了银信合封的独特家书——“侨批”。
在“下市角”挖掘的这批华侨信件,是下市角杨桃墩居民丘和德家族的家信,寄发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中有一封丘和德父亲寄回的侨信中写道:“和德儿:知悉,昨日接来九月寄的信,所云清旋伯到家各事……”,信中写到的“清旋伯”在下市话中就是“钱”的意思 ,“清旋”是下市话里“钱”的发音,他们用汉语拼音的尾音以客家方言的口音翻译成“钱”字,即“清旋——钱”,丘和德的父亲从印尼寄回钱款是准备购买附近的周溪河河边的店铺,为了保守商业秘密采用下市话覆盖信中涉及“钱”的内容。还有一封丘和德的弟弟丘精法从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寄回的侨信中也采用“下市话”写道:“已探悉,捲四之清璇,实是育只清先双甘驳隔容璇,因国良姊丈捲四信时弄错了” ,这封侨信经过现在还居住在“下市角”己八九十岁,且会讲下市话的老人杨伟煊、黄童以及收信人丘和德本人的解释和共同认为,其信中所写的下市话有捲四(寄)、清璇(钱)、育只(一)、清先(千)、双甘(三)、驳隔(百)、容璇(元)等,显然这封侨信实际表达的意思是“已探悉,寄之钱,实是一千三百元,因国良姊丈寄信时弄错了”等内容,这些“下市话”的解释和共同认可也是根据汉语拼音的尾音以客家方言的发音翻译而成的,对于不懂梅城客家话以及下市话反切读法的人士来说这些文书无疑是天书,根本无法弄懂其含义,从使用者的目的可见是为保密作用,即使信件在半途被人截取私拆,外人也弄不清其核心内容。寄信的人在印尼的三宝垄经商,远离家乡多年,在涉及商业机密的情况下习惯采
使用有梅州客家下市话
用下市话保守秘密,这为下市话源自商业暗语提供新的证据。下市角从清朝中期开始有不少各姓氏的家族成员下南洋各国,进行工商、贸易、开店、设厂、办钱庄、经营当铺等生意,有使用“下市话”在侨信中进行保密功能的需要。
下市话实为区域性的秘密用语,因此总的来说下市话就是小范围地方的保密作用,下市角的姓氏很多,主要有黄、张、杨,谢、钟、陈,侯、李、梁,饶、曾、古等大小共计二十多个姓氏。其中“下市黄”“下市张”两姓人口最多。在黄姓家族中又分为保坑黄屋、荣禄第黄屋、德赞楼黄屋、光裕居黄屋、余居黄屋等。张姓家族大都聚居在下市角的张家围区域一带,历朝历代张姓家族达官显贵、商贾巨富甚多,形成梅州城内很有势力的一族。近代以来在下市角最为有趣味的是张、黄二姓每年到元宵佳节时期都要互相攀比“闹元宵”,元宵节之夜两姓人家都各自聚集在宗族祖祠中吃团圆饭,饭后接着是相互之间竞放烟花爆竹,看谁放得多谁的烟花好看,并且坚持燃放到最后的就称“赢了”,以此显示姓氏里的有钱人为最多,以光宗耀祖为荣。当然这种“竞争”是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进行的,他们从未发生过动武争斗现象,张、黄二姓闹元宵的烟花比赛的习俗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存在,成了梅州城区闹元宵中的一大奇观,此风俗一直沿袭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梅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禁止在梅州城区燃放烟花爆竹”公告才中止。
“下市话”的形成、延续、发展到逐渐失传可从不同的时期和使用的人群来分析,其间保密的作用和目的也不尽相同,具体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地域争斗
所谓地域争斗主要是指在城内的下市角和上市角两个紧邻族群之间展开的。据查找资料得知:在梅城下市角有“下市话”,而与下市角仅一街之隔的上市角也有自己族群中使用的所谓“江湖话”或者叫“蛇话”。那么为什么在老城区这块并不大的地方就出现有两种地域相邻、类型不同的秘密语言呢?显然是上市角和下市角两地在当时存在着某些不信任的因素,导致各自采用不同类型的秘密暗语来达到对内团结、对外抗争的目的,至于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从何而来,从史料记录中反映主要是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差异所造成的。当时下市角比起上市角来说商业较为发达,文教和人才也更为出众,许多梅州市近代著名人物如黄基、杨炳南、黄遵宪、张资平、李象兰、黄伯韬、张棣昌、杨幼敏、张资珙、黄药珉等均出自下市角区域,这个小地方走出如此多各行各业的名人,可想而知下市角的经济、人文等都相当兴盛,因此下市角人有着良好的优越感也在情理之中。这样相邻的两地百姓之间就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久而久之其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公开的竞争甚至斗争。既然存在着斗争,那么在内部交流时也互相采用对方听不懂的语言以防外人窃听,这个因素也可以借此解释下市话产生的真实原因。那么上、下市角之间存在斗争的状况在何时出现呢?据多方资料显示,黄遵宪在童年时期已经习惯使用下市话语言和行文,说明由地域斗争产生下市话的时间应为黄遵宪出生之前,即19世纪早期。
2.防止泄密
下市话之所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黄遵宪使用下市话进行国事保密的传说故事:“19世纪70年代,黄遵宪在出任驻日本使馆参赞时,大使馆里来往的日本人有很多人是‘中国通’。那时正值清政府日渐衰退,为了防止泄密,他教会身边同僚使用下市话讨论要事,因为身边的上级和同僚又多属客家人,例如驻日本的全权大使何如璋、随员梁诗五、黄锡铨等都是梅州大埔或梅县的客家人。”可见下市话除了在民间百姓、海外华侨普遍使用之外,在客籍官员参事议事中也有使用,其使用目的就是防止政史泄密达到自保。
3.游戏娱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用下市话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少,使用的场合也越来越窄,下市话也由民国之前的防止泄密功用,渐渐转变为新中国以后较为轻松的游戏娱乐功能,20世纪50—60年代在梅县东山中学,以及政府部门中部分的文化工作人员之间还有流行,学校里的部分学生以讲下市话为乐趣,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常用下市话相互调侃取笑,以此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据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敏感的政治氛围,曾经有东山中学的学生因讲下市话而以“间谍罪”遭到审查,因而下市话一度大家都不敢使用,此后会讲下市话的民众明显减少,这也是直接导致了下市话后来逐渐没落的因素之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今天在为数不多会讲下市话的人群之中基本都是耄耋老人,他们讲下市话唯一的作用只在于拉近距离、联络乡情和回味年轻时期的美好记忆了,所讲的内容也多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琐事的闲聊,比如“你吃饭了吗”,“好久不见”等。
“下市话”流行至今,是有其典型的时代和地域特征,经研究学者和本地使用者多年以来的挖掘、研究、分析出这种语言逐渐的形成与使用的规律,指出它的发声是将一个汉字的读音拆分成两个音节,一是取其声,另是取其韵和调,即属于语言学中所称的反切语。下市话使用反切语可从四点来认识:
1.反切语是一种秘密语。这一点准确揭示了反切语的性质,也就是说反切语不是民族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或方言(如客家话、粤语、上海话),而是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中的“隐语”“秘密语”“行话”或称“江湖话”“蛇话”等。它并没有独立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而是某一社会团体或少数特定人群所使用的“语音游戏”。
2.反切语是利用音的变化来达到保密和混淆视听为目的。秘密语的种类有很多,如缩脚语、据字形定叫法、起外号等,这些都是“取语言里词汇的局部的材料,给它改变了特别的说法”。反切语与上述几种秘密语不同,它利用音的变化来达到保密和混淆视听的目的。这种类型的秘密语,其好处是可以把随便什么话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改成秘密语,并且不需要说话人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因此通常在民间产生和流行。
3.反切语与反切既有一定的关系,又相互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是说它们的原理都是相类似的,即分别用一个字的声母和另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结合成一个新字;不同的是,韵书中的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所用的反切上下字通常有字的,而反切语是一种语言表达,所用的反切上下字往往是没有字的音。至于反切语与反切两者之间的承续关系,赵元任先生在《反切语八种》中有过相关论述。他认为“在中国没有文字以前就有反切语都是可能的,还许文字的反切是从反切语的暗示而来的呐!不过这都是完全任空虚造的假设,也没凭据说它是有,甚至说它是像有,也没凭据说它一定不会有。”这就是说,我们并不能确定反切语与反切这两者谁先谁后产生,但由于利用音的变化来制造秘密语的反切语可为大多数普通百姓口头使用,而文字中的反切注音法则为少数的读书人所掌握和使用,所以先出现反切语再出现韵书中的反切注音方法也是可能的。不过由于没有确切的证据,因此也只能是一种推测。
4.每种反切语都有相对固定的拆分规则。反切语有一定的规则才有利于人们传播和使用,并且可以按照固定的规则把几乎所有的话都改成反切语。所谓的拆分规则主要是指附加音的规则,即将一个字拆分成两个音节时分别会使用哪些声母字附加韵和韵母字附加声,声母字韵母字的顺序是顺的还是倒的,反切字的调是用本字的调还是用别的调,等等。这些规则都会在各种反切语中有不同的体现。另外,由于反切语通常是利用两个音节的拼合来表达一个字音,而汉语(包括方言)又是同音字居多的语言,因此表示不同意义的同音字也许都采用相同的两个音节来拼合。为避免交流故障,需要相互交流的双方结合前后字来理解,即以词语或语句的形式方能明确所交流的内容。
根据上述对于反切语的性质和特点的阐述,把下市话定性为一种为民间百姓口头使用的、利用音的变化来达到秘密的目的、并且有固定拆分规则的秘密语。
下市角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说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到过此地,下市角区域内周溪河畔的“状元桥”因此而得名,今天“状元桥”风姿犹存,己成为梅州市民的一个文物旅游景观。状元桥边的东山书院是今天东山中学的前身,这里培养出了大批出类拔萃的文武人才,其中从下市角走向世界且名扬中外的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先生为最具代表性。他曾在满清时任驻日本公史、参赞之职,与梁启超、谭嗣同等来往甚密,是较早接受西方文化主张变法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境庐诗抄》《日本国志》等至今仍为世人所传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取名于欧阳修诗句的黄遵宪先生故居“人境庐”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梅州市旅游一景。国际友人、游客骚人来到梅州,必定到人境庐参观,后人为纪念黄遵宪先生,在下市角盘龙桥畔建了一所中学,其校名先以黄遵宪先生的“字”公度命名,曰“公度中学”,现改为“黄遵宪纪念中学”。
继黄遵宪后,“下市角”人在国内外的著名学者中出了不少,其中以北京师范大学黄药眠教授影响最大,他曾在50年代与北京几位一级教授连名写信给毛主席,言及知识分子挨斗与反右斗争之事,成为当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的七教授事件。下市角走出去在国内外最有名气的文人应是与鲁迅同时期的张资平,凡读中文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此外还有原中山大学副校长、省人大常委副主任、著名物理教授黄友谋先生、中山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黄海章先生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知识分子。
随着梅州城区的不断扩建,下市角的面貌也在逐日更新,但不管城市如何变化,“下市角”这个名称却不会被人们忘记,也不会被人们所遗弃,反而在不断地充实着自身的内容而已。通过上文的梳理和浅析,我们对梅城“下市角”“下市话”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通过对侨批档案的挖掘、研究、分析,从尘封多年的史料中,分别对下市角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典故,以及下市话的形成、发展,从语言学特点、词语表达特点等,把具有鲜明客家特质的地域文化呈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使中华文明、民族特色、文化个性更加异彩纷呈,璀璨夺目。同时这些优秀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突显出来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也为梅州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客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宜居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服务。希望借此文的发表抛砖引玉,从而引起更多的汉语言专家、学者及相关的学种研究者关注和重视,从而建立起客家文化、客家方言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传承,让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亚男】
H13
A
1673-7725(2016)04-0016-05
2016-02-25
【曲彦斌访谈手记】各地侨批是发掘发现各地乡土性民间秘密语的主要文本资源。解读侨批同样绕不开对个中各地乡土性民间秘密语的解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此即“下市话”等乡土性民间秘密语之于侨批以及侨批隐语的最根本关系所在。关于“下市话”等乡土性民间秘密语与侨批隐语的关系,首先是侨乡地区的客家话的“下市话”“鸳塘话”,以及广东粤闽方言的“棉湖僻”等乡土性反切秘密语。只有解读出这样混杂于侨批话语中的一些反切秘密语,方得读懂全信。
①魏金华,中国收藏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广东嘉应学院特聘研究员,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徽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梅州市客家文史研究会副会长、梅州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梅州市梅江区收藏家协会会长、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客属侨批收藏第一人。馆藏的唐代水车窑青瓷四系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2008“寻宝” 走进梅州节目中一举夺魁,评选为梅州市唯一的“民间国宝”。 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全国首届红色收藏之星”“ 中国收藏专家——优秀收藏家”, 获得“全国红色收藏贡献奖”。《 百越文明·青瓷流韵》论文,荣获“中国科学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创新成果” 一等奖、“全国首届红色收藏文化节” 收藏故事征文一等奖,创办了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免费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