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旋 MANCINI Mauro TRAVAGLINI Agnese 吕坤灿 王 敏
(1.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于市场推广视角的BIM技术采纳障碍因素中意对比研究
秦 旋1MANCINI Mauro2TRAVAGLINI Agnese2吕坤灿1王 敏1
(1.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基于市场角度辨识和定义建筑业企业BIM技术采纳的13个障碍因素,运用ISM评价和构建了障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MICMAC分析明确各障碍因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进而得到建筑市场中驱动力较大的关键因素。结合ISM和MICMAC分析的结果,对比研究了中国与意大利建筑市场中障碍因素的异同。结果显示,BIM的教育和培训、BIM技术人才是目前中国建筑市场驱动力最大的两个因素,而BIM标准是当前意大利建筑市场驱动力最大的因素。
建筑信息模型; 建筑市场; 障碍因素; 解释结构模型; 对比研究
自2011年5月住建部颁发《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来,建筑信息模型(BIM)在我国建筑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应用。2015年6月住建部再次下发《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建质函[2015]159号),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当前BIM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发展不平衡、本土应用软件不成熟、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BIM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作为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新兴技术,BIM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建筑行业研究和实践发展的焦点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BIM 已被广泛视为集成建设项目生产流程进而解决建筑业绩效问题的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从政府层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BIM在行业内的应用[1,2]。虽然近几年国内BIM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扩散,但相对于BIM技术本身的巨大潜力,BIM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3]。
BIM技术对建筑业改善质量和提高的作用目前已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但BIM在应用中仍存在软件兼容性较差、项目各参与方协作意愿不明显、专业人才匮乏、设计施工流程调整困难等诸多障碍,当前BIM技术的采纳远比预期的要慢[4]。由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具有分阶段、多参与主体、跨学科等特征,使得BIM在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技术、法律、知识产权等仅是众多问题的一部分[5]。目前BIM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许多企业和项目仍未引入BIM应用。2015年意大利建筑市场的调研显示,目前有27%的建筑企业没有使用任何BIM技术,19%的建筑企业正在考虑是否接受BIM技术,14%的表示对BIM技术非常渴望,27%的企业在部分项目或仅在一个部门使用BIM技术,只有13%的企业实现在每一个项目上都使用BIM技术[6]。我国也做过类似的市场调研,88%的参与者认为我国BIM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仅有12%的参与者认为处于中级阶段[3]。
BIM的关键在于通过全寿命周期内持续的、准确的信息沟通实现互通性和可视化,组织和以人为中心的两大问题是BIM应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7]。BIM技术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是10%的技术问题加上90%的社会文化问题[8]。而目前已有研究中90%是技术问题,这说明BIM技术的实现并非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集成管理问题[9]。当前BIM应用不仅是一种技术实现问题,更是上升到行业发展战略层面的管理问题。
BIM的理念和技术虽然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应用,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正确评估BIM的实际应用,分析和明确BIM技术采纳的障碍和挑战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首先定义BIM技术应用中的障碍因素;其次辨识关键障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评价这些障碍因素的内在关系并给出应对策略。根据中国与意大利建筑市场的调研数据,对比分析中意两国在BIM技术采纳中面临的障碍因素的异同,探究影响建筑行业BIM 技术采纳的共性问题。研究结果能够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回答BIM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中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
1.1 因素的识别
为辨识BIM技术的障碍因素,深入研读了大量文献,选择了2009年以后发表的被引用4次以上的25篇文献,初步辨识出22个障碍因素;然后研究小组通过会议讨论将22个障碍因素合并至15个。随后研究小组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2位BIM专家对障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确认,最后确立了13个障碍因素。考虑到13个障碍因素需要在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展开调研,因而此文中保留了部分英文文献(11篇),增加了部分中文文献(7篇)。基于文献分析的障碍因素辨识见表1,障碍因素的分类和定义见表2。
表1 BIM障碍因素的辨识
注:A[10];B[11];C[12];D[13];E[14];F[5];G[15];H[16];I[17];J[18];K[19];L[3];M[20];N[21];O[9];P[1];Q[22];R[23]
表2 障碍因素的解释与分类
表3 意大利访谈专家背景资料
1.2 样本和数据收集
根据最终确定的13个障碍因素设计了访谈问卷。2015年4~5月在意大利展开调研,历时2个月,访谈了8位来自不同建筑企业的有丰富BIM经验的专家,专家背景详见表3。2015年6~8月在中国建筑市场展开调研,历时3个月访谈了来自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BIM服务公司和高校科研单位的17位有BIM经验的专业人士,专家背景详见表4。
表4 中国访谈专家背景资料统计
1.3 ISM方法与原理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是美国WARFIELD[24]教授于1973 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而开发的一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复杂系统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通过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在收集整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辨识系统元素间相互影响关系,利用有向图、矩阵和计算机技术等工具,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数据进行处理,最终构建出一个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使众多元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层次化、条理化,从而展现出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各元素之间的依赖关系。
ISM模型可以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意见、思想直观地表达出来,对于那些构成元素较多、关系复杂和结构模糊的系统尤其适用。作为系统结构建模的方法,ISM方法在分析复杂系统问题的实践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在不少研究领域都有成功的应用[25~27]。
2.1 中国调研数据分析
通过对17位来自不同单位具有丰富BIM经验的专家访谈,13个障碍因素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得到初步确认。考虑到专家意见的不一致,在判断障碍因素之间影响关系是否存在时,本研究设置阈值为80%,即超过80%的专家认为两因素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时,确认的关系才能成立。在中国和意大利的研究数据处理均采取了这个原则。
2.1.1 结构自交互矩阵的建立
任意两个障碍因素i和j之间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某种关系。影响关系是指因素i变化导致因素j随之发生变化(加强或减弱),即可判断障碍因素i对障碍因素j存在关系。对障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可以得到每一个变量的结构关系。用4种符号表示障碍因素i和j之间的关系:
V表示障碍因素i将会影响障碍因素j;
A表示障碍因素j将会影响障碍因素i;
X表示障碍因素i和障碍因素j互相影响;
O表示障碍因素i和障碍因素j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BIM技术采纳障碍因素的结构自交互矩阵(Structural self-interaction matrix,SSIM)见表5。简单解释SSIM中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因素B1“缺乏对BIM 技术的理解”会影响因素B5“不愿意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于是在单元格(1,5)中填入符号“V”;因素B2“缺乏BIM的教育和培训”会影响因素B1“缺乏对BIM 技术的理解”,于是在单元格(1,2)中填入符号“A”。以此类推,可得整个SSIM的结构关系见表5。
表5 中国BIM技术采纳障碍因素的SSIM
2.1.2 初始可达矩阵和最终可达矩阵
将上述SSIM结构关系转化成初始可达矩阵,V,A,X和O可按照下面原则用0或者1替代。因此可达矩阵是个二元矩阵,表示关系图中各单元之间的直接连接状态。
如果SSIM的单元格(i, j)中是V,那么在初始可达矩阵的单元格(i, j)中输入1,同时在单元格(j, i)中输入0。如果SSIM的单元格(i, j)中是A,那么在初始可达矩阵的单元格(i, j)中输入0,同时在单元格(j, i)中输入1。如果SSIM的单元格(i, j)中是O,则在初始可达矩阵的单元格(i, j)和(j, i)中都输入0。如果SSIM的单元格(i, j)中是X,则在初始可达矩阵的单元格(i, j)和(j, i)中都输入1。
传递性是ISM模型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所谓的传递性就是假如因素A与因素B相关联,因素B与因素C相关联,那么因素A与因素C一定相关联。而可达矩阵可表达一个因素到另一个因素是否存在连接的路径。如果最终可达矩阵M中单元格(i,j)是0,那就意味着因素i对因素j没有任何直接的和间接的关系,而初始可达矩阵A中单元格(i,j)为0,仅能表达因素i对因素j没有直接的关系。
初始可达矩阵A属于布尔矩阵,因此可以根据如下布尔运算法则计算确定最终可达矩阵
式中,I为单位矩阵,通过Matlab编程求得最终可达矩阵见表6。
2.1.3 层级分析和层级结构图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最顶层表示系统的最终目标,往下各层分别表示是上一层的原因。利用这种方法,可以科学地建立BIM技术采纳障碍因素的类比模型。
表6 最终可达矩阵(含初始可达矩阵)
1a为最终可达矩阵中考虑传递性而因素间存在的间接影响关系,下同。
根据可达矩阵M列出每个元素的可达集R(Si)(从Si出发,可能到达的全部要素集合)、先行集A(Si) ( 所有可能到达Si的要素集合) 和共同集C(Si) ,其中C(Si)=R(Si) ∩A(Si) ( 所有既能影响Si又被Si影响的要素) ,找出可达集和共同集即R(Si)=C(Si)完全相同的元素作为解释结构模型的第一层;然后从可达矩阵中删去第一层所有元素所在的行和列,组成新的可达矩阵;接着从新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解释结构模型第二层所包含的元素;依此类推,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所有因素。整个障碍因素的层级划分如表7。
表7 中国BIM障碍因素层级结构
最后根据元素的层级划分和可达矩阵所反映的元素间的影响关系,构建出解释结构模型。为了使模型所表达的层次结构更加清晰,在模型中只考虑障碍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中国建筑市场障碍因素的ISM模型见图1。
图1 中国障碍因素层级分析ISM模型图
(1) 处于底层的因素 缺乏BIM的教育和培训(B2)、组织内部或项目团队中缺乏BIM技术专家(B3)两个因素。处于模型底层的因素可以直接或通过传递方式影响其余各项因素,是深层根本影响因素。这两个因素是我国推广BIM技术需要关注的首要因素。
(2)处于顶层的因素 额外的支出(B11)、缺乏能够保护BIM模型的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款(B12)、缺乏BIM标准合同示范文本(B13)、项目团队中参与方之间缺乏有效合作(B4)、BIM模型数据更新和维护的责任与风险分担不明确(B8) 等5个因素。处于模型顶层的是表层的直接影响因素,同时也是系统的最终目标。这些因素的解决多数是需要通过底层和中间层因素的解决而解决。如通过BIM培训可以改善从业人员对BIM技术的理解,进而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然后可以有效解决参与方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和责任与风险分担不明确等表层的直接影响因素,最终实现克服这些障碍因素的目标。但顶层中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缺乏保护BIM模型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款(B12)和缺乏BIM标准合同示范文本(B13),这两个因素不能通过其他底层因素而得到解决,但这个因素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其中一个因素的解决会影响另外一个因素。因此这两个因素也是当前我国推行BIM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3)处于底层和顶层之间的其他因素 不愿意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B5)、业主/承包商/分包商/咨询顾问等利益相关者缺乏使用BIM技术的外部动机(B6)、基于BIM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流程尚未建立(B7)、BIM软件兼容性较差(B9)、缺乏BIM标准(B10)6个因素。处于模型中间层的是间接影响因素,通过底层因素的解决传递给顶层因素。中间层中有相对独立的两个因素:缺乏BIM标准(B10)和利益相关者缺乏使用BIM技术的外部动机(B6),这两个因素与底层因素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B6与底层的缺乏BIM的教育和培训(B2)和缺乏BIM技术专家(B3)有间接影响关系,因而这个障碍因素可以通过底层的B2和B3的解决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唯有B10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因素,虽然它没有出现在底层,但是一个必须独立解决的障碍因素,因而是我国推行BIM需要重点关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2.2 意大利阻碍因素调研数据分析
意大利的数据分析与中国的完全一样。由于篇幅限制,仅显示关键数据分析结果(见表8~表10)。意大利建筑市场障碍因素的ISM模型见图2。
表8 意大利BIM技术采纳障碍因素SSIM
表9 最终可达矩阵(含初始可达矩阵)
表10 意大利障碍因素层级结构
2.3 结果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中意层级结构图可知,顶层因素中意大利与中国都有5个,其中4个因素是一致的,唯一的差别是中国顶层障碍因素包含了参与方之间缺乏有效合作(B4),而意大利的则是BIM软件兼容性较差(B9)。中国市场认为由于缺乏BIM标准导致现行BIM软件兼容性较差,BIM软件兼容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方之间的有效合作,因而现阶段需要通过改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来推进BIM技术的采纳。而意大利市场则认为由于缺乏BIM技术人员和专家导致现行BIM软件兼容性,而BIM标准与BIM软件兼容性差只有间接的影响关系,现阶段需要解决BIM软件兼容性较差的问题来实现BIM技术的推广应用。
图2 意大利市场障碍因素层级分析ISM模型图
进一步分析,中国建筑市场BIM采纳中需要首先解决的是:缺乏BIM的教育和培训(B2)、缺乏BIM技术专家(B3)、缺乏BIM标准(B10)、缺乏保护BIM模型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款(B12)和缺乏BIM标准合同示范文本(B13)等5个关键因素;意大利需要首先解决的是:缺乏BIM标准(B10)、缺乏BIM的教育和培训(B2)、缺乏保护BIM模型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款(B12)等3个关键因素。二者主要的不同在于缺乏BIM技术人员和专家和缺乏BIM标准合同示范文本这两个障碍因素,意大利的数据显示,缺乏BIM技术人员和专家可以通过BIM的教育和培训得到解决,而缺乏BIM标准合同示范文本可以通过BIM标准的建立和完善而解决。而中国的调研显示缺乏BIM的教育和培训和缺乏BIM技术专家是两个并列独立的因素,两个因素之间没有影响关系。同时,在意大利的调研中缺乏保护BIM模型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款(B12)是顶层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而在中国的调研显示缺乏保护BIM模型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款(B12)和缺乏BIM标准合同示范文本(B13)是顶层独立于系统的一组障碍因素,与系统里其他障碍因素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不论是中国还是意大利的建筑市场,BIM技术采纳中所面临的障碍因素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底层的关键因素和顶层的表层因素差别并不十分明显。存在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中意两国BIM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阶段,均面临着各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现实存在的关键问题。
在确定各阻碍因素递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交叉影响矩阵相乘分类法(matrix impacts cross-reference multiplication applied to a classification, MICMAC)来进一步分析障碍因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明确阻碍因素的不同特性,据此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藉此来推动BIM在建筑市场中应用。
MICMAC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BIM技术采纳中障碍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根据驱动力和依赖性可以将障碍因素分成4类:独立簇、联系簇、依赖簇和自治簇[28]。各因素的驱动力通过对可达矩阵中元素的行求和得到,而依赖性则通过对可达矩阵中元素的列求和得到(详见表6和表9)。一般来说具有较高依赖性的障碍因素意味着为了排除它,大量的障碍因素需要先被解决,而具有较高驱动力的障碍因素意味着大量的障碍因素可以通过它的解决而被解决。
根据障碍因素分成4类对应于坐标系的4个象限,即第Ⅰ象限,第Ⅱ象限,第Ⅲ象限和第Ⅳ象限。解释如下:①属于自治簇的障碍因素(第Ⅰ象限):这类障碍因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均很弱,它们与系统是断开的,与系统的联系很少,但是可能对系统有很强的作用;②属于依赖簇的障碍因素(第Ⅱ象限):这类障碍因素显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其驱动力很弱;③属于联系簇的障碍因素(第Ⅲ象限):这个区域的障碍因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均很强,这些因素事实上是不稳定的,它们受到的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其他因素,同时也会反馈作用影响自己;④属于独立簇的障碍因素(第Ⅳ象限):这类障碍因素的驱动力很强但依赖性较弱,具有很强驱动力的因素常被称为关键因素。
中国市场和意大利市场调研的MICMAC分析见图3和图4。
图3 障碍因素MICMAC分析(中国)
图4 障碍因素MICMAC分析(意大利)
3.1 中国障碍因素MICMAC分析
对中国障碍因素进行MICMAC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属于自治簇的障碍因素 (第Ⅰ象限)有5个。包含了障碍因素从B9到B13,根据障碍因素分类表2可知,这5个因素均属于硬因素,涵盖了技术、成本、法律和合同等采纳BIM技术所需的硬环境和硬条件,虽然独立于系统之外,但对系统有很强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需要解决这些硬件条件,为推广BIM技术的应用提供平台。
(2)属于依赖簇的障碍因素(第Ⅱ象限)有4个。4个障碍因素B4、B5、B7和B8均属于软因素里面合作意愿这个范畴,位于此象限的障碍因素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这些障碍因素需要依赖其他障碍因素的解决而被解决。如:B8(BIM模型数据更新和维护的责任与风险在参与方之间分担不明确)是依赖性最大的因素之一,它可以通过BIM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得到缓解;还可以通过BIM培训改善从业人员对BIM技术的理解,进而改变既有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最后得到部分解决;或者参与方之间合作程度的提高也会有益于这个因素的改善,等等。
(3)属于联系簇的障碍因素(第Ⅲ象限)没有。
(4)属于独立簇的障碍因素(第Ⅳ象限)有4个。位于该象限的因素驱动力很强,在系统里承担着驱动的角色。B1、B2、B3和B6等4个因素中有3个属于软因素中认知水平这个范畴,其中B2(缺乏BIM的教育和培训)和B3(缺乏BIM技术人员与专家)是驱动力最大的两个因素。由此可知,软因素特别是目前对BIM的认知水平是驱动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应用的关键因素。
3.2 意大利障碍因素MICMAC分析
对意大利障碍因素进行MICMAC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属于自治簇的障碍因素 (第Ⅰ象限)有5个。其中B9、B11、B12和B13属于硬因素,也涵盖了技术、成本、法律和合同等采纳BIM技术所需的硬环境和硬条件,另外一个B3属于软因素中的认知水平。与中国的调研对比分析,中意在这个象限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主要是对障碍因素B3和B10的认知问题。
(2) 属于依赖簇的障碍因素(第Ⅱ象限)有4个。与中国的调研非常类似,4个障碍因素B4、B6、B7和B8均属于软因素中合作意愿这个范畴。中意在这个象限也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主要是障碍因素B5和B6的差别。
(3) 属于联系簇的障碍因素(第Ⅲ象限)没有。与中国的调研结果完全一样。
(4) 属于独立簇的障碍因素(第Ⅳ象限)有4个。4个障碍因素B1、B2、B5和B10,其中B1和B2属于软因素中的认知水平,B5属于软因素中的合作意愿,而B10属于硬因素中的技术因素。这4个因素是目前驱动BIM技术在意大利建筑市场应用的关键因素,其中B10(缺乏BIM标准)是驱动力最大的因素,在ISM模型结构图3中处于模型的最底层。与中国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对缺乏BIM标准(B10)这个因素的认知程度上。
3.3 讨论与分析
MICMAC分析中可知:中意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对障碍因素缺乏BIM技术人员与专家(B3)、缺乏BIM标准(B10)、不愿意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B5)和利益相关者缺乏使用BIM的外部动机(B6)的认知上。B5和B6属于软因素中合作意愿这个范畴,中国市场认为障碍因素B6会影响因素B5,B6是一个驱动力较强的因素,而B5是一个依赖性较强的因素。当前中国建筑市场中业主、设计、总承包商分包商等没有使用BIM的意愿和动力,主要是目前使用BIM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收益和优势,反而增加了早期软件购买、硬件配置、人才培训费用等额外支出,因此利益相关者缺乏使用BIM的动机是目前我国初始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意大利市场的看法则刚好是完全相反的,他们认为因素B5会影响因素B6,因而B5是驱动力较强的因素。BIM的应用不可避免的需要改变项目参与各方的协作方式,当前不少人不愿意改变熟悉的工作方式和流程,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项目各参与方使用BIM的积极性。
另外,中国市场调研显示缺乏BIM的教育和培训(B2)和缺乏BIM技术人员与专家(B3)是驱动力最强的两个因素,我国BIM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当前教育培训和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较为突出,因而是当前需要大力解决的两个关键因素;而意大利调研结果缺乏BIM标准(B10)是驱动力最大的因素,欧洲作为BIM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对BIM技术的认知水平会比中国市场的要好,但若想进一步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必须推进BIM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目前尚缺乏适合多学科综合集成管理的BIM标准。
目前BIM在建筑业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BIM应用过程中凸显出的技术、流程、组织、文化等多方面障碍,分析和明确影响BIM采纳和应用的障碍因素,为推动BIM在中国建筑领域中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
(1) 通过文献阅读辨识和定义了建筑业企业BIM技术采纳的13个障碍因素,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中、意两国建筑市场障碍因素的ISM模型,得到两国建筑市场影响BIM技术采纳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和底层根本影响因素。不论是中国还是意大利的建筑市场,BIM技术采纳中所面临的障碍因素是具有共性的,底层的关键因素和顶层的表层因素差别并不明显,这些因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和元素的根源性特征是类似的。
(2) 根据两国建筑市场的调研数据,对比分析中国与意大利在BIM采纳中障碍因素的异同。中国的调研显示,软因素特别是对BIM的认知水平是驱动BIM技术在我国建筑业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意大利研究结果显示BIM标准是驱动力最大的因素,在ISM模型结构中处于模型的最底层。研究结果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BIM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中所面临的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推进BIM在国内外建筑行业的采纳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李恒,曹冬平,王广斌. BIM 的行业扩散特征及企业应用策略分析[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6(2):1~5
[2] PORWAL A,HEWAGE K N.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 Partnering Framework for Public Construction Projects[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3,22(3):204~214
[3] 《2014年度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现状研究报告》研究组,2014年度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现状研究报告[R],2014.12
[4] AZHAR S.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Trends, Benefits, Risk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AEC Industry [J].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1,11(3):241~252
[5] 何清华,杨德磊,郑 弦. 国外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理论与实践现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15(3):136~141
[6] Ingenio. BIM: Una indagine in Italia. Ingenio 2015(Ingenio. BIM:A Survey In The Italian Market[R]. Ingenio, 2015( in Italian) )
[7] EASTMAN C,TEICHOLZ P,SACKS R,et al. BIM Handbook: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Managers,Designers,Engineers,And Contractors [M].2th ed.Hoboken:Wiley,2011
[8] WSP group. What is BIM? [OL].(2013-04-03) [2015-04-25].Available at: http://www.wspgroup.com/en/wsp-group-bim/BIM-home-wsp/what-is-bim/
[9] 何清华,钱丽丽,段运峰等. BIM 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2, 26(1):12~17
[10] LEE S, YU J, JEONG D. BIM Acceptance Model i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5,31(3):252~265
[11] WON J, LEE G, DOSSICK C, et al. Where to Focus for Successful Adop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within Organization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3, 139(11):1~12
[12] CHIEN K F, WU Z H, HUANG S C. Identifying and Assessing Critical Risk Factors for BIM Projects: Empirical Study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4,23(1):1~15
[13] ROBERT E, ODEYINKA H, BROWNE M, et 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Adoption: An Analysis of the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2014,2(1):77~101
[14] Council Construction Industry. Roadmap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in Hong Kong’s Construction Industry[R]. 2014
[15] NEWTON K, CHILESHE N. Enablers and Barrier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 within South Australia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R]. Sydney, Australia, 2011
[16] ZAHRIZAN Z, MOHAMED ALI N, TARMIZI HARON A, et al. Exploring the Barriers and Driving Factors in Implement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 in the Malays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Preliminary Study [J].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Malaysia,2014,75 (1):1~10
[17] GU N, LONDON K.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BIM Adoption in the AEC Industry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0,19(8):988~999
[18] ARAYICI Y, COATES P, KOSKELA L, et a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BIM Implementation for Lea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1,20(2):189~195
[19] McGraw Hill Construction. The Business Value of BIM for Infrastructure Addressing America’s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s with Collaboration and Technology[R]. McGraw-Hill Construction SmartMarket Report.2012
[20] 何清华,张静. 建筑施工企业BIM应用障碍研究[J]. 施工技术,2012, 41(22):80~83
[21] 周霜,黄振华.BIM 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分析与研究[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6(4):24~30
[22] 潘佳怡,赵源煜. 中国建筑业BIM 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J]. 工程管理学报,2012,26(1):6~12
[23] 何关培.《中国工程建设BIM 应用研究报告2011》解析[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1):15~22
[24] WARFIELD J W. Developing Interconnected Matric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en and Cybernetics, 1974, 4(1), 51~81
[25] MATHIYAZHAGAN K, GOVINDAN K, NOORUL-HAQ A, et al. An ISM Approach for the Barrier Analysis in Implemen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7(5):283~297
[26] TOKTAS-PALUT P, BAYLAV E, TEOMAN S, et al. The Impact of Barriers and Benefits of E-Procurement on Its Adoption Decis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2014,158:77~90
[27] ANSARI M F, KHARB R K, LUTHRA S, et al. Analysis of Barriers to Implement Solar Power Installations in India 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echnique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y Reviews,2013,27(6):163~174
[28] ATTRI R, DEV N, SHARMA V.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ISM) Approach: an Overview [J].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2013, 2(2):3~8
(编辑 刘继宁)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arriers between China and Italy in BIM Adop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Perspective
QIN Xuan1MANCINI Mauro2TRAVAGLINI Agnese2LYU Kuncan1WANG Min1
(1.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China;2. 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olitecnico di Milano, Italy)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rket angle, 13 barriers were defin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regarding BIM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an ISM evaluation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of obstacle factors. It was followed by a MICMAC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dependence and driving force of each obstacle, and the key factors of driving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were found.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ISM and MICMAC analy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barriers in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between China and Italy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I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BIM technical personnel are currently the two largest driving forces in the 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In contrast, BIM standards are the largest driving force in the Italy construction market.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 construction market; barrier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 comparative study
10.3969/j.issn.1672-884x.2016.11.017
2016-03-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03082);福建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R0062)
C93
A
1672-884X(2016)11-1718-10
秦旋(1969~),女,山西稷山人。华侨大学(厦门市 361021)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等。E-mail:hdwq@h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