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龙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论中国青年领导力发展的三大基石
——青年特质、社会责任与关系网络的社会学分析
史金龙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通过从社会化过程、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理论等视角对青年领导力进行梳理,从而提出以青年特质、社会责任与关系网络为基础的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并进一步探讨青年领导力培养的独特性及建立一套适应青年群体成长规律和特点的领导力模型。
青年领导力;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关系网络;社会资本
大学之道的根本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建设者、世界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以及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有力推动者,使大学不仅是探索知识的地方,而且是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的圣地。有鉴于此,中外高等教育核心目标越来越多聚焦于针对大学生的青年领导力教育上,把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卓越领袖人才作为大学的重要承诺。根据国外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中的核心要素,结合中国青年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试图探索出以“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关系网络”三个维度为基础的中国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
青年的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的成长阶段也有其特点与需求。青年是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情特点、价值观念、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他们思想活跃,人格性情尚未定型,接触到来自不同关系网络的多元价值观念与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因此,在青年成长的阶段,考验他们领导力的关键点就在于他们能否在面临多元价值体系中建立自己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能否利用已有的资源平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从而整合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定位;他们能否在社会转型与人生转折的背景下,将远大的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带着社会良知的理念、商业社会的智慧、沟通协作的能力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撮之其要,在社会化过程、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的视域下,将具体从青年特质、社会责任与关系网络三个角度来分析青年领导力的内涵与核心,以此来探索青年领导力发展的基础模型。
(一)青年特质:青年领导力发展的认知基础
领导力所依托的领导学、人才学等学科作为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应该指涉的不单单是针对领导干部、商业高管等成年人的领导力问题,也应当包括了“青年人”群体的领导力问题。因此,青年领导力是成年领导力的成长基石,是领导力形成过程的重要阶段,从这个层面上讲,青年领导力的研究是更为基础的研究,也不单单是领导学或人才学的问题,应该是涉及了心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问题。当我们讲到“青年领导力”,就不应该忽视青年这个群体的特质,而青年特质恰恰是我们讨论青年领导力的认知基础。
青年是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化过程(socialization)将对青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化过程是个体逐步习得并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融入群体的过程和不断认知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与内化规范的能力,从个体世界走向群体世界的经验,从儿童少年角色逐步学会扮演青年乃至成年角色的方法与路径都成为青年领导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戈夫曼曾经巧妙地使用“拟剧论”的观点论述了社会人如何演绎自己的“前台”与“后台”关系的,那么青年阶段恰恰就是习得“社会脚本”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将学会如何“讲台词”、“如何着装”、“如何进行印象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舞台上,将会受到各种“导演”、“编剧”和“标杆演员”的指点,应然的规范与实然的社会现实成为他们习得进而内化这些多元规范的重要土壤。他们将接触到来自多元背景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与关系网络,而恰恰是这一多元的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的规范与价值观容易使得青年出现角色冲突与社会失范的现象,造成社会化不足或者社会化过度,这些都将影响着青年成长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因此青年领导力的培养,不应当忽然这一基础前提,青年的角色特质决定了他们培养领导力的基础与土壤,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他们面对着异质性较强的规范网络,青年领导力发展的重要基石便是在于引导青年客观认识到这些多元价值与规范的存在而非去强行植入一种所谓的主流价值观,要帮助青年习得甚至学会内化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惯习、结构与文化规范而非强迫他们去接受另一套标准化的模式或成功学的经验。最终,青年个体通过对自我社会化过程的认知以及自我与他者互动关系与多元价值规范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及其行为模式,这便成为青年领导力发展的认知基础和重要前提。
(二)社会责任:青年领导力发展的作用方向
社会责任是青年人在社会中立足之基石,是青年人作为社会人所要承担之责任。何为“社会人”?就是具有社会成员身份、遵守社会运行规则、与其他社会人群共同生存并为集体之社会负责的个体。社会责任在现实生活中以社会规范的形式存在着,在现实的社会中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业准则、传统美德等形式存在着,构成了青年个体与他者关系互动的秩序。从规范的视角去理解社会责任,我们可以认为在青年个体层面,社会责任感影响着个体最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处事原则。
社会规范最终将内化为行动者个体的行为与道德准则,尤其是在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习得与内化社会规范将成为青年发展的核心议题,社会责任也将决定青年领导力发展的作用方向。社会责任的培养目标是让青年通过系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来培养公民素质,一方面增强青年个体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青年能够担负起引领社会变革的使命。
从规范的角度理解了社会责任的意义之后,也可以尝试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去理解“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事实上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社会责任以道德准则、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的形式成为我们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桥梁。一个怀抱社会责任心的青年人,势必能够在其成长发展阶段不断积累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将成为其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而担负社会责任将进一步赢得社会声望,社会声望又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社会资本。
帕特南曾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合作行为提高社会效率”[1]。社会信任经由规范履行与关系网络拓展构建起来,社会信任的建立是社会资本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社会责任的践行不仅通过规范的落实积累了社会资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了社会信任和拓展了关系网络,进而巩固了社会资本。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责任事实上也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与践行将成为青年人积累与整合社会资本、发展青年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领导力培养的出发点。
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也是其实践形式。林南曾经指出,“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获取或动员的资源。”[2]因而社会资本应当包括三个构成部分,其一为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其二为个人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其三通过有目的的行动去动用或动员社会资源。因此,社会资本具有嵌入性、可摄取性和行动导向三个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履行社会责任恰恰是有效动员和运用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社会责任的履行,青年个体能够将个人的影响力、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源扩展至团队和社区,从而进一步动员团队乃至社区的资源,促进青年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整合,为发展青年领导力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关系网络:青年领导力发展的制约条件
作为青年个体,在他们缺乏社会资本、关系网络尚不发达的阶段,是无法去深刻感召和影响他人的。因而,青年领导力的发展存在一种“制约条件”,这个“制约条件”不是所谓的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或者“领导技巧”,而是一种跳出自我的范畴而影响他者的能力,是一种能够管理自我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仅仅基于自我“人格气质”和“个人禀赋”的能力是狭隘的领导力,是不够全面的。
在外文文献讨论到中国的“关系”如何影响企业组织运作和经营时,常常就以“Guan Xi”来命名,“关系”甚至在西方称为一个专门的学问——“关系范式”(Guan Xi paradigm)[3]。在一定层面上讲,“Guan Xi”和“relationship”是有区别的。英文语境中的关系(relationship)指涉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性质,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描述形态。而中国语境下的“关系”(Guan Xi)则更多地强调一种社会要素,是中国文化下主要的社会联系形式,其文化背景在于集体主义与家族思想。其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群体的约束,这种“Guan Xi”的源泉是亲属关系网络、紧密的社会联系和其文化规范统筹下的行动体系。在中国语境下,关系更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关系个体可以从中受益,并且通过互送礼物以庇护网络的形式经由互惠互利与忠诚关系使得不断增加的义务得以强化,正如日常互动中的人情和面子成为关系群体交往的媒介。“关系”既是当今中国社会人与人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更是承载社会资本与构建社会网络的基础要素。在社会学领域,已有很多学者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与阐述,并对以“关系”为核心的概念及其理论进行了拓展。边燕杰教授为代表的社会学关于“企业脱生网”的研究中,发现对于企业刚刚创建脱生之时关系资本的重要性[4],并试图用“熟亲信”三个维度来勾画中国人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探索通过“拜年网”、“餐饮网”和“企业脱生网”等手段逐步发展对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的测量[4]。
由此可以看出,在关系网络的视角下,青年领导力指涉了“自我-他者”关系的范畴,超越了自我提升的维度。更进一步讲,青年领导力脱胎于青年个体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互动,成长于拓展社会关系网络、整合社会资本的过程,发展于动员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类资源的能力,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拓展与社会资本的整合,青年逐步走向成年,把领导力的作用扩展至团队、群体乃至社会,这样才能在其成年阶段展现出成熟的领导力水平。在关系网络的视角下,我们将论述青年时期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及其对青年领导力发展所带来的利弊条件,进而通过实例展现引入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对于培养青年领导力的重要意义。
青年时期的关系网络整体规模较小,尤其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其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由血缘亲属网络、“小初高”同学网络、大学同学和朋友网络为主,其呈现出规模小、集中度高、同质性强的特点。从某种层面上说,这样的关系网络结构并不利于青年群体汲取社会资源和整合社会资本,先赋的父系(母系)社会资本将成为主导和影响青年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青年发展时期因先赋的社会资本导致的个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由此而来。那么青年该如何去拓展自身的关系网络呢?青年的社会资本是否具有拓展的可能性呢?
青年时期的社会网络虽然具有规模小、同质性强等特点,成为拓展关系网络和整合社会资本的限制因素,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青年时期关系网络极大的可塑性。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他们固然生活在关系网络结构相对稳定的象牙塔内,但是他们依然能够接触到来自其他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的渗透——高校团学组织、职能部门、各院系所以及校外各机构、组织、企业等都将成为其拓展关系网络和提升社会资本的重要结点。随着青年个体逐渐融入到异质性较强的群体和组织中,其自身网络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在增大。而青年领导力培养的重点就在于引导青年如何在拓展关系网络的过程中,捕捉到能够进行整合的网络结点,能够发现结构洞(structure hole)位置,占据关系网络中的最佳优势。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青年时期社会资本的拓展潜能也是较强的。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接触最为广泛也最为熟悉的便是各类丰富的校园生活。下文将从青年学生最为熟悉的“团学系统”(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出发,详细阐释不同网络位置上,行动者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的重要意义。
图1 校级组织学生干部的社会关系网络
如图1所示,圈层结构图刻画出了作为个体的学生干部(如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其个人关系网络的圈层结构,我们可以通过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来理解个人的关系网络结构[5]。在距离其个体最近的一圈为亲属血缘网络,外一层为经由学业和学生工作而产生的同学和朋友的网络,最外一层是边缘人群网络。与此同时,在圈层结构之外,我们还勾画了作为网络结点的学生干部的位置及其所直接产生联系的相关主体——校内的职能部门、各院系所、团学组织和校外的兄弟院校学生组织、国内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团体,还有国外的组织和企业。
假设由校学生会主席负责主办一场校内活动,那么该学生干部能够动用的社会网络是极为丰富的,诸如学生组织系统、共青团系统、学校及院系职能部门、兄弟院校的学生组织和与学生组织保持合作关系的企业及组织等,这些嵌入在多重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具有极强的异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学生会主席这个位置极易成为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structure hole)。由伯特建立的结构洞理论,其认为网络中的“结构洞”是联结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异质网络的桥梁,是原本并没有联系的网络团的联结点。处在结构洞的位置,不仅有更大的获取非重复资源的机会,而且可以在结构洞连接的一组组结点之间控制资源的流动并于战略上进行定位[6]。因而,就学生会主席这个位置而言,与其直接联系的部门和组织异质性很强,他们都能够与学生会主席这一位置产生直接联系(图中实线箭头),而其自身之间的联系却大多只能通过学生会主席这个桥梁建立(图中虚实线),这就使得学生会主席这一结点形成了结构洞的位置优势。
学生干部关系网络中所整合的社会资本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学生干部这个位置上所能接触到的潜在的社会资本存量是相当巨大的,且这种资本异质性较强的性质也将给其未来职业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作为学生会主席,其所在的位置能够接触到的学校团学系统、职能部门以及各院系所这些网络结点,都分布着或潜藏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与更为广阔的关系网络。仅从垂直对应关系上讲,高校团委系统会对应省市团委乃至团中央系统,而相关职能部门与省市政府职能部门相联系,学生组织又与国内外企业及社会组织形成强大的关系网络,这些都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关系网络”为基础的青年领导力并不是一个单维的概念,而是具有动态和静态两重属性。在动态过程上,青年领导力主要分为认知、摄取、整合、拓展、创新、动员的能力,在动态阶段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积累阶段、中期整合阶段、后期提升阶段。
其一,在初期的积累阶段,主要体现为“认知”关系网络、“摄取”社会资本的能力。要求青年能够有较为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能力,需要青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规范中的公民责任。与此同时,他们不仅能够“观察”、“搜寻”、“识别”关系网络,还要有摄取关系网络中社会资本的能力。
其二,在中期的整合阶段,主要体现为“整合”社会资本、“拓展”关系网络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关系网络的延展,需要青年学会梳理自己的关系网络,将不同属性、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本整合起来,最终学会利用关系资本去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
其三,在后期的提升阶段,主要体现为“创新”关系网络、“动员”社会资本的能力。在具有了较为成熟的关系网络之后,更重要的还要学会在网络中自我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结构洞”的位置,在多重关系网络之中能够成为不同关系网络的桥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直至创新,把嵌入在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动员起来真正运用到实际的行动中,才能使“关系”变得灵活可用。
图2 青年领导力的动态过程
在静态结构上,青年特质、社会责任与关系网络成为青年领导力的重要基石。如果将青年领导力模型比作一棵繁茂生长的大树,那么青年特质、社会责任与关系网络便是这棵大树的根系,是这颗大树得以“成长”、“成材”的基础。而在“土壤”之上的部分便是青年领导力的能力表现以及有关领导力的知识和实践技巧等,可以称之为青年领导力的“树状”模型。不难看出,在青年领导力的外在表现内容及有关知识与技术技巧,是深深地植根于“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关系网络”这三大基石的。因而,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构共同组成了青年领导力的两大主干,而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和关系网络又成为青年领导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回顾“青年领导力”所依赖的三大基石——青年特质、社会责任与关系网络,从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构两个维度梳理了青年领导力模型的两大组成部分,不难发现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与成年人领导力培养的联系与差异,这也就要谈到构建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的初衷和意义。
首先,当代中国青年是渴求培养领导力的。尤其是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中国青年,长久以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象牙塔内接受的也是“学院式”的知识性教育。而青年领导力的培养在不与高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重复和冲突的情况下,引入项目案例讲演、团队竞赛选拔、投资募股、项目招投标等多种“模拟”形式,基于青年领导力“树状”模型的理念,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职业技能和领导智慧的培养融入到青年学生的“第三课堂”。
其次,青年领导力的培养是符合高校培养学生领袖、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的。通过搭建青年领导力的培训课堂与实践平台,高校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培养体系而非某一方面的学科教育,为高校培养学生综合实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同时,企业通过支持青年领导力的培训项目,也能够成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储备人力资源的重要平台。
最后,从社会学视角对青年领导力研究的尝试在学术上弥补了长久以来单一从管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研究的不足。借鉴国外前沿的理论模型,结合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发展,本文从社会化过程、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等理论出发,构建了以“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关系网络”为三大基石的中国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在领导力的研究工作上突破了长久以来领导力的研究忽视“青年阶段”成长特点的问题,并指出了作为领导力表象的“知识、经验及技能”是植根于青年特质、社会责任与关系网络的这一客观实际。
[1]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0.
[2] LIN N.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J].Connections,1999,22(1).
[3] CHRIS PROVIS."Guanxi"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J].World Business Ethics: Does East Meet West.2008,79(1-2).
[4] 边燕杰.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6).
[5]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
[6] BURT R S.Structural Holes and Good Idea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4,11 (2).
(责任编辑:司国安)
On 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Chinese You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The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Youth Characteristic,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lationship Network
SHI Jinl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unique of the youth leadership training and establish a set of leadership model to adapt the youth population growth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is based on this,trying to discuss the youth leadership through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you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youth characteristic,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lation network.
youth leadership; youth characteristic;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lation network; social capital
10.15896/j.xjtuskxb.201601015
2015-05-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77)
史金龙(1978- ),男,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C913.5
A
1008-245X(2016)01-01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