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梅
摘要:纺织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对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培养
0 引言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低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低于学术型人才。此类的认识不仅存在于部分教师,也存在于部分学生,更有很大部分企业人员持类似的观点。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师生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认同,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
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 注重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突出两“重”,彰显两“强”?,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加强校企结合,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对每年长时间接收多名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和产品设计开发存在顾虑。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相应实习过的企业工作,所以企业担心生产技术和产品秘密外流,而且,企业在该项目实施中基本上付出较多,收益较少,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从税收政策的减免、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政策方面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真正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质量建设。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加以改革,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结语:综上,面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必须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制度人性化、培养评价全程化的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8.
[2]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32.[参考文献]
[3]严雪峰,黄晓梅.基于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改革[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