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冈
摘 要: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家庭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转型,农村向外劳务输出人口不断加大,而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逐渐成为了留守儿童。同时随着当地教育资源的也不断地发展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集中优势教育,成为了农村中小学发展方向。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大部分孩子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他们普遍存在自控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学习成绩普遍偏差的现象,面对这些“有问题”的同学,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感到头疼不已。然而在和孩子们交流后,我们的心都被深深地刺痛了。
“我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他们都不管我了!”
“我想爸爸妈妈!”
“我的好朋友不和我一起玩,在学校里我只有他一个好朋友!”……
孩子们说出了心里最真实的话。这些带着哭泣的话语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感到心痛与无奈,同时也让我们深深的意识到,加强对这些留守孩子们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发挥好学校的主导力量,加强营造小学生心理教育环境
面对学生日益突现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单位,首先要全面营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除了设置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辅导室》之外,还要建设家校互通联系网,设立专门的孩子与家长“会见室”(建立音视屏通话室),利用好《校讯通》平台,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布置,从硬件方面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其次,学校要尽可能配备相关专业教师,支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加大力度,积极投入,多方举措,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问题,学校可以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去专业学校学习培训,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心理专业教师置换培训,同时鼓励其他教师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知识学习,组织教师多方面参加相关方面的培训,尽可能地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水平,以便于在实际学校教育中更好地发挥教师们的力量,使孩子们接受到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学校还要聘请专家,及时、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强化教师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教师给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培训,讲解心理咨询技巧,做示范课,并做跟踪指导,来帮助其他教师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二、提高家长关爱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守孩子受爷到爷奶奶的宠爱,亲戚、朋友的呵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任性而为,甚至出现悲剧。还有在农村如果孩子出现了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家长都能迅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孩子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大多数家长却不知道该如何办,除了打就是骂,孩子的自尊心不知不觉中受到挫伤,直到自己没办法了任孩子自行发展。还有些家长知识层次低,给孩子错误的引导,最终使孩子走入歧途。以上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教师要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联系的纽带,让外出打工的父母们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抚慰。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孩子和家长的联谊会,增加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机会。
三、引导社会积极关注留守儿童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逐渐地在慢慢地影响着留守孩子们的的生活。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任务,也是社会任务。因此,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单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参与,而且还要调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引导全社会积极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顺应政府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方针,协调、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让全体学生都沐浴在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当中,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和谐,更有利于中国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伸开爱的双手,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