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娜
近几年,我担任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教学中发现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出现计算的错误。于是,我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老师口中常说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兴趣,然而大多数老师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扼杀学生的兴趣:你有过高强度的计算训练吗?有过反复的考试和练习吗?有过抄写错题后再要学生做一遍的要求吗?学生在反复大量而又无聊的计算中还会有兴趣来做计算题吗?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算,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以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
要想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而又避免进入到大量反复练习的桎梏中,那就要讲究训练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尽量让训练的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我在平时的口算训练中就会用到竞赛的形式,这有点像英语教学中的小组竞赛教学法。将每个小组在一周中完成口算的情况进行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是优胜组,并对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效果相当好。在平时教学中,夺红旗也是我常用的竞赛方式,两组学生分别从“山坡”的两边开始计算,先夺得红旗的那一组就为优胜组。每次夺完红旗后,学生们都还叫嚷着要再来。像这样子的适合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竞赛和游戏应当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二、做完检查是关键
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认真看题、认真思索、独立计算的良好习惯,完成后要细心推敲,不能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向他人求证得数。最后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作业书写规范的指导。规范的书写让人爽心悦目,心情怡然;随意乱写不仅不美观,而且容易让计算者看错,从而把最终结果搞错。在这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在平时上课的板书和计算中就要有顺序,书写规范,不能随意乱画,龙飞凤舞。有的同学书写很不认真,经常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从而造成计算错误;他们往往是为了求快,结果书写糊涂,经常把0写得像6或把6写得像0,再进行第二步的计算时就出现了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同学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不能一题连一题。要注意作业的格式,做一题要空一行,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是不是照我的格式去做了,表扬做得好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口算勤练是重点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而经常练习,就要针对儿童特点,形式要多样化,以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方式单调学生就会感到乏味。特别是对低年级儿童,为了避免产生厌倦情绪,更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如利用口算卡片进行视算;采用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有时可通过“找朋友”——把算式与数的组成图用线连起来练习口算。有时利用“填括号”进行口算,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如()= 2+1,( )= 4-2,( )= 5-0,等等。当然,训练设计要体现在回答正确的前提下要求迅速的原则,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教学与训练应当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法,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凭记忆去口算。学生学数学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一年级小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 + 3,初学时需要详细说出计算过程:因为9和1合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再加2得12,这是具体数目9 + 3的计算。通过实际操作和找规律,简化缩短思维过程,只要思考把3分出去1与9凑成10后,剩几就是十几,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找出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9加3等于12,又从抽象到具体,即用规律去计算。这样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保证初期口算的正确,通过一定的练习,就可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计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后,也还需要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