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清朝“八旗为本”的制度建构与变革(一)

2016-12-22 06:06庞广仪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八旗制度

庞广仪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20860)



再论清朝“八旗为本”的制度建构与变革(一)

庞广仪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20860)

八旗制度本是军事色彩浓厚的部族奴隶主专制,体现了族长对本部族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领域的严密控制。从清朝崛起到统一和治理全国的漫长时间里,统治者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秉承“皇权至上,八旗为本”的原则不断推进国家军事和行政体系的构建和改造,并采取国土分区管理和“恩养”八旗子弟等制度来巩固八旗集团的统治基石地位。“八旗为本”的制度构建与变革使部族奴隶主专制有效地与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兼容,促进了清朝大一统和长治久安局面的出现。但是,皇权与八旗同构的制度设置上存在着先天缺陷。所以,清政府主持的变革只能以加大非旗籍士民的负担来维护八旗集团利益、巩固皇权,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和爆发。

八旗;制度;构建;变革

当今史学界对于八旗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其一,未能对八旗制度的地位给予应有的重视,最明显的就是在耗资巨大的清史工程中,专述典章制度的“志”中竟然没有为作为清朝统治根本的八旗制度留下一席之地,实失公允;其二,未能从军事、政治、经济和国土功能分区等方面系统性地探讨八旗制度的构建与演进。

委托经办具体运行机制设计体现出:(1)政府确保市场有效的竞争和建立商保公司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更多的商保公司参与进入这个市场。(2)政府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披露制度。一方面商保公司账目公开;另一方面建立商保公司经办基本医保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3)商保公司在合作中主要负责赔案审核和支付服务等,获取相应的经办费用。见图3

为了更好地探讨清朝以八旗制度为根本来进行统治制度设置和变革的历史,我们可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该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在这一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体系是“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1]28在清朝近三百年复杂的社会集合之中,最最核心的当然是皇帝个体的私利,而八旗集团是与皇权血脉和利益紧密相连的一层“人伦关系”,自然而然成为政权构建的重心和各种变革所要维护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缕析该历史问题,文章从军事、政治、国土功能分区和经济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探讨。

一、“八旗为本”的军事体系构建与演进

八旗首先是军事制度。该制度起源于女真人的牛录(满语niru,本义“大箭”)组织,本是东北游牧、渔猎部落在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自我保护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部族奴隶主专制组织。该组织管理的核心是旗主高度集权,严密控制成员:旗主在身份上是部落族长,在组织上是军事、政治首脑,通过掌控宗教(萨满教)活动而成为精神领袖,更通过控制战利品的分配而成为部族的大家长;作为部族成员,同时也是奴隶、军事部属和萨满教信徒的旗人,必须对旗主军令无条件服从。八旗军制无论在早期的部落争雄还是后来与正规军——明军的作战中都发挥了雷霆万钧之势,时有“满骑过万不可敌”之说。

由于游牧民族拥有农耕民族难以比拟的军事优势,所以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事。但是,大部分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未能很好地处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兼容共存关系,最终难以摆脱“自古胡人立国不过百年”的宿命。如元朝虽然武功盛极一时,但荒废科举制,堵塞文化精英实践理想抱负、传承发扬文化之路,并照搬部落奴隶制严酷地管制农耕地区民众,甚至野蛮地强迫辖区内的良家女子在出嫁前向蒙族地方官员献出“初夜权”。最终,“石人一只眼,激起黄河天下反”,骁勇善战、纵横亚欧的蒙古铁骑在中原士民齐心反抗中节节败退。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在1860年向清朝中央建议东北开禁放垦,既舒缓关内地区严重的生计压力,又通过移民实边巩固边防。清廷中央一度接纳特普钦的建议,允诺局部驰禁放荒。很多学者据此认为这是封禁政策正式解除的标志性事件,但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史实表明,随着同治初年清政府以巨大的让步换取列强的“谅解”与“合作”后,就将主要精力用于重构统治秩序之上,而封禁政策是稳固八旗制度这一“国家根本”的重要辅助措施,当然不可轻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1875-1878年间华北地区爆发骇人听闻的“丁戊奇荒”,在灾情爆发及善后期间,虽不断有饥民出关开荒就食,但政府层面却没有成规模地组织难民移垦东北,致使受灾严重的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逾1000余万人饿死。[6]4962

楼下响起一片惊呼声,我奔过去,趴在楼沿往下看,亚山没坠下去,而是悬挂在半空,他的身下挂着一幅醒目的横幅——云门崖蹦极,惊险刺激跳一回。

图1 清朝军事体系结构图

“八旗为本,以满制汉”的军事体系有效地化举国之兵为唯“家长”马首是瞻的皇室私人之兵。《清史稿》曾如是描述该军事体系的运作:“有清以武功定天下。……太宗征藩部,世祖定中原,八旗兵力最强。圣祖平南服,世宗征青海,高宗定西疆,以旗兵为主,而辅之以绿营。仁宗剿教匪,宣宗御外寇,兼用防军,而以乡兵助之。”[3]3这段描述既高度评价了清朝军事体系雷厉风行的效用,也揭示了其“铁打的八旗流水的汉兵”的作战生力军及更替方式。明亡之际,八旗兵面临着晚明政府重金打造的关宁铁骑、纵横中原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集团和南明各部等劲敌,但清政府先招抚关宁铁骑为前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击溃了纵横中原十数年的农民军。定鼎中原之后,八旗将士由于耽于享乐,再加上扩招太快、成份太杂,战斗力很快从巅峰跌落;如1645年的江阴之战,装备精良的八旗军围攻揭竿而起的江阴义民,不仅历时81天,而且付出了“三王十八将并七万五千精兵”的沉重代价,最终不得不屠城以泄愤和遮丑;1652年敬谨亲王尼堪率15万京师禁旅与南明李定国部交锋,结果一战即蹶,天下为之震动。面对这种情形,统治者因时制宜地以汉兵为前驱和作战主力,如以“三藩”为作战主力攻灭南明,再以“绿营”为作战主力攻灭“三藩”,但八旗各军始终居后监控,其地位得到了保持和巩固。白莲教起义时,昔日的仆从绿营兵已然锐气不再,统治者故技重施,从汉兵中组建“防军”和“乡兵”为充当八旗军的仆从和前驱,剿杀起义农民。旷日持久、惨烈异常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让八旗军伤筋动骨,反而日益坐大,一步一步地稳固了国家军事体系。

二、“以满制汉、双轨运行”行政体系的发展演变

清政府以八旗官员为基础,根据“以满制汉”的方针统御非旗籍官员,构建起庞大官僚体系,确保了200余年的长治久安,堪称历史奇迹。

统治者为了解决八旗子弟生计问题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几乎贯穿着整个清代。

随着后金政权的崛起并不断扩大其势力,八旗军制的应用也逐渐扩大。蒙古各部和女真同属游牧、渔猎部族,文化和社会形态多有相似,后金政权先是将蒙古降兵编入满洲八旗,由亲贵直接统辖;到了1635年,随着清朝三次征讨察哈尔,降服漠南蒙古各部,皇太极将受抚的蒙族将士编成蒙古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八旗相同,并直接听命于皇帝。明朝经略辽东两百余年,辽地汉族军民长期与满蒙各部杂处,语言风俗相同,但在努尔哈赤时代,居于族群亲疏问题的考虑,所掳掠的汉族军民大部分并没有编入旗籍的资格,主要是发配给满洲将士为奴隶(包衣)。皇太极继位之后,由于从明政权手中夺取的夺取的城池、土地和人口日益增多,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以有效治理汉区,同时也为了弥补满蒙八旗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坚的缺陷,统治者创造性地独立组建汉军八旗,由皇室贝勒直接统领,并根据族群亲疏的原则将其地位置于蒙古八旗之下,接受满蒙八旗的节制。满、蒙、汉八旗同属八旗大系统之下,战斗力和凝聚力之强当世无双。

学者们对于八旗军在作战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有效监控和统御汉兵的问题一直困惑不已,但如果我们将该问题与封禁政策相联系的话,困惑将得到很好地缕析。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内,统治者手中始终掌握着一支堪称冷兵器时代军事王牌的军队——关外八旗部落骑兵。而八旗部落骑兵要想长期保留军事优势,必须拥有广袤的山林草泽以养育数量庞大的良马,冷酷的自然环境以磨砺健儿的体格与意志,严密的组织以培育协同作战能力和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因此,封禁满蒙,严防关内农民越界垦荒和传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思想,成为清政府重要军事机密。由此皇室还在今河北承德专设横直达三百里的木兰围场,每年由皇帝亲自主持“木兰秋狩”,敦促亲贵不忘“弓马骑射”的本能。

正是因为金元等政权的“前车之鉴”,清朝在关外之时就采取“以满制汉,以汉治汉”之策:招抚汉官来治理辽东汉人,但同时要求他们加入旗籍,成为唯皇命是从的皇家世仆。范文程、李文芳、佟养性、佟养正(康熙帝的外祖父)、孙得功、尚可喜、祖大寿、洪承畴等文臣武将都是在关外加入旗籍。因真实的描写明末辽东战事的而在清朝被列为禁书的《辽海丹忠录》指出此策之“可怕”:“努尔哈赤虽在夷人中是个杰出的,终不脱夷人性格,长于野战,飘忽如飞,拙于坚守,轻弃不顾,倒是这干背国叛民叛将,为他看守,更勤勤恋家,似个恋栈之马。”[4]129尽管清朝巩固了在辽东的统治,但统治者并没有足够信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满制汉,以汉治汉”这一政策。皇太极在对明朝的战争中取得优势之后,仍然愿意对明朝称臣以“名正言顺”地治理东北,并反复以“金亦曾一统,今复安在”来告诫急欲取明朝而代之的诸将。

④有利于湿地建设和改善水环境。杜家台分洪工程蓄洪区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生态保持最好的一处湿地,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长年承纳着周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污水,水质污染严重,湿地在不断萎缩。行洪道分流后,汉江新鲜水体进入湿地,增强了水体的纳污能力,改善了水环境。

清朝入关之后,皇太极的担忧很快变成现实。清政府在攻灭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弘光政权后,本来已经可以传檄而定天下。但由于多尔衮粗暴地推行民族同化,践踏中原传统文化,导致全国反清斗争前仆后继,一直持续到1683年台湾明郑政权败亡。旷日持久、残酷异常的战争杀戮给各族人民留下难以弥补的战争伤痕,也使清朝在关内的统治迟迟不能巩固。

有鉴于此,清政府将“八旗为本,以满制汉”军事组织形式向政治上迁移,构建“双轨运行,以满制汉”的政治体系:一方面沿袭汉式官制尤其是明朝的官制,由科举取士提拔起来的非旗籍官僚群体主要负责繁琐的具体政务,另一方面以八旗皇家世仆为基础另组一套官僚体系,代表皇室对控御、节制非旗籍官僚。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清朝行政体系结构图

根据图2并结合史实,在双轨官制中,皇帝与汉官之间是封建式、“世俗化”的君臣关系,而与旗官之间则是奴隶制的主奴关系,亲疏之别不言而喻。双轨行政体系的设置与汉朝、明朝等朝代在常规化的行政体系之外专设相对独立的刺史制度、特务监察制度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其监控行为更为制度化、体系化,也更能确保居于政权核心的皇室利益最大化。“以满制汉,双轨运行”的行政体系制度化、常规化之后,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放弃“以满化汉”的传统,以加入旗籍、跻身皇室世仆的优厚待遇笼络和控制声望和才干突出的汉族大臣,如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名将年羹尧、岳钟琪都加入旗籍,名臣孙士毅也因功勋卓著而在死后得以追加为旗籍。

学者们大多将清朝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归结为民族问题,但事实上该矛盾牵涉的其他因素很多。明朝官场上纷争不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掌控特务体系的宦官在与皇权的亲疏、晋升机制、待遇、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士大夫出身的朝官差异过大,而清朝双轨官制在各方面的差异更甚于此,引发乃至激化矛盾都在必然之中。“三藩之乱”肇因之一就是两套官僚矛盾的激化:非旗籍的“三藩”集团功勋卓著,不愿奉上浴血打下的南方半壁而甘受皇室世仆的控御,故而“撤亦反,不撤亦反”;而清朝中央对非旗籍将帅封王本是权宜之计,为了实现皇室利益最大化必须贯彻“以满制汉”方针,将双轨官制推行到统治薄弱的南方地区,对心存不满的“三藩”集团自然要“反亦撤、不反亦撤”,绝不姑息以留后患。较量的结果是“三藩”集团落败,双轨官制在全国范围内切实推行。但双轨行政体系的存在使所存在的先天性硬伤始终得不到彻底性的医治。

当然,满汉两套官僚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并且随着在文化上相互迁移,工作上相互磨合,利益上一体共沾,彼此矛盾也随之逐渐缓和,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中央集权和政局稳定。此诚如时人所云:“……大小省开府持节之吏,畏惧凛凛,殿陛如咫尺……实权之一,纲纪之肃,推古较今,无有比伦。”[5]244康乾盛世的缔造,既有赖于占官员总数90%的非旗籍臣工的励精图治,而旗籍臣工监控统御之功也不可或缺。

三、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国土分区治理

清朝入关之后在长城沿线驻防八旗精兵,长城的功能由防止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变为阻止中原农民移垦东北和内、外蒙古(主要是东北)。封禁政策实行长达两百年,史学界对其功过和原因至今争论不休,但如果从“八旗为本”的制度构建角度出发,相关的问题将会得到更为系统的认识。封禁政策是保障八旗制度运转的辅助手段,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政治和军事内涵。

从文化角度看,关外山林草泽是游牧、渔猎民族的摇篮,千年来绵延不绝,封禁政策是使农牧地区分立,确保满蒙旧俗尤其是八旗文化核心“国语骑射”不受中原农耕文明的过多影响。

全球海运业规模化的发展既增加港口方自身的发展压力,同时又加剧港口间的竞争矛盾,为此,港口方也在不断进行资源整合以提升其竞争力。这种趋势使得全球主干航线更加集中于某些核心枢纽港,增大港口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八旗制度是清朝政治结构、军事结构的根本,而这一“根本”又是以数百万八旗子弟作为基础的。解决八旗子弟的生计问题由此也成为清政府巩固统治根基的必要举措。

从军事角度看,封禁政策是统治者构建“首重满洲,八旗为本,以满御汉”军事体系的有力保障,这点是至关紧要的。

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实施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以此为目标来设计,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立德树人”既是宏观层面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也是微观层面的操作办法和实施路径,笔者主要讨论课堂教学活动层面的“立德树人”。立何“德”、树何“人”?何以立“德”、何以树“人”?是贯穿在各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也是教学预警指标设计的主要参考点。

第四,生物进食饲料,经过消化后会有一部分饲料转化成粪便排出体外。由于饲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生物无法全部吸收这些元素,这就会提高水中氮、磷元素的含量,这些元素会随着排泄物留在水体中,进而影响水源质量。

终清一代,关外八旗部落兵多次在军事上力挽狂澜。如“三藩”初起时攻势凌厉,但清朝依靠从关外调入的八旗部落骑兵有效控制战局;征伐西北各游牧部落用兵百年,担任野战主力的也是关外“放养”的索伦、锡伯、察哈尔等部落骑兵。咸同年间僧格林沁统率的蒙古骑兵更是清政府用于抵御太平军、捻军和英法联军的嫡系梁柱。

进入近代后,清政府尽管面临着沉重的内外压力,但始终没有正式开禁满蒙,可见封禁政策地位之重要。自康熙年间战事逐渐平息之后,尤其是雍正年间推行“摊丁入亩”之后,关内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华北地区更是因为人多地少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矛盾和生态压力。与此同时,关外由于长期的封禁而造成地广人稀,其中东北土地占面积全国五分之一,但人口比重只占全国的0.1%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2人,而且还主要集中于南部的辽宁地区,北部的黑龙江及以东北北地区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仅有“江东六十四屯”等少数居民点。咸丰年间,关内严重的生存压力迫使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而满蒙地区“放养”的部落旗丁被源源不断地调入关内“救火”,使得北部边防是形同虚设。虎视眈眈的沙俄借机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鲸吞了东北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4]The thrust of supply-side policy is less clear,despite the term’s prominence at recent economicplanning meetings and its dissection in numerous articles published by state media.(2016-01-02)

清朝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族群关系更加复杂。为了捍卫皇权、控御复杂的局势,统治者根据“八旗为本,以满制汉”的方针构建了全国性的军事体系。在“八旗为本”方面,作为皇家世仆的八旗军事集团始终牢牢占据国家军事体系的中心地位,而且其地位终清一代未曾改变。此诚如乾隆所言,“八旗为国家根本, ……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皆朕之世仆”。[2]568在“以满制汉”方面,鉴于在关内招降的明军和农民军余部人数多至八旗各军的数倍,成份和文化背景也比辽东汉人更为复杂,统治者不再强行在关内扩张汉军八旗,而是将其组建成绿营,分驻全国各地城镇和山川险隘,由他们作为主要作战兵力镇压各地民变;八旗官兵则退居绿营背后,对人数数倍于己的绿营兵进行监视和控制;为了减少和转移民族矛盾,各地驻防八旗官兵自建“满城”或“满营”,避免与民人直接接触,在绿营弹压不力之时方才出兵。雍正形容“以满制汉”之策“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这一套完整而又等级森严的军队组织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公正地评价封禁政策的功过:一方面,该政策体现了清政府通晓历代兴衰、娴熟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能力,有效了确保了皇朝统治长期稳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内地和边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隔阂,清亡之后,关外先后发生了“外蒙古独立”“伪满洲国事件”等影响国家领土完整的恶性事件,其祸根之一就是清政府长期实行的满蒙封禁政策。

四、“恩养”制度的建立与维护

从政治角度看,封禁政策亦堪称“着眼长远”:为清朝皇室及八旗集团在关内失势预留后路——退守东北,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康熙初年“三藩之乱”气焰正炽之时,满臣中就有人提出“回鸾盛京,暂避兵锋”;咸丰帝面对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凌厉攻势,也曾有退守辽东的计划;辛亥鼎革,满洲权贵中叫嚷退守关外者也不乏其人。

准确称取25g食盐样品,按照试验方法进行样品处理,试液经水浴加热后冷却放置待测。滴定过程中保证试液中硫酸根含量在8mg以下时,在重复性条件下,测得同一样品试样中的硫酸根含量为0.046%~0.054%,平均值为0.050%,测定结果见表1。

中小企业在制定财务政策时,战略方向要明确,否则组织机构会缺乏前瞻性,财务管理层级不能太多,否则可能会致使管理角色错位、财权滥用的情况。在财务制度方面,打造企业内部资金循环机制,要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和明确制度措施,防止做假账、偷税漏税的情况发生。

在(后金)清政权崛起之初,普通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争和生产重担一肩挑,生计压力艰难异常;而且,作为奴隶的他们缺乏基本的人身自由和社会地位。所以,后金时期八旗组织虽然严密,但队伍并不像清朝官方史料中所宣扬的那样稳定。明将毛文龙开府东江(今朝鲜皮岛),数年间即集聚精兵5万,其兵源除了认同明政权的溃兵难民外,还有不少是脱旗逃亡的旗丁。

为了稳定八旗队伍,从努尔哈赤开始就对旗丁采取了“恩养”政策:将战争夺取而来的良田计口授予旗丁,并将掳掠而来的平民和战俘分配给旗人充当农奴和家仆(“包衣”)。旗丁既是旗主的奴隶,但同时也是“包衣”的奴隶主,生计问题和社会地位问题都得到了较好地解决。由于旗丁感恩戴德地为统治者效尽“犬马之劳”,使八旗军心日趋稳固。

但是,“恩养”制度却使皇室与旗丁的矛盾转移到旗丁与“包衣”奴仆之间。作为“奴隶的奴隶”,绝大多数“包衣”经受不住生计压力和身心折磨。根据葛剑雄、曹树基等学者的考证,1616年辽东汉族人口大约在400万左右,但1644年辽东汉族人口不超过150万(其中近100万是清朝数次入关所掳掠的人口)。[7]综合比对之下,我们可以估算出明清之际辽东汉族人口流失应在300万左右。而人口流失除了死于战乱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被掳为“包衣”后不堪虐待而冒险逃亡。为了确保“恩养”制度得以维持,后金(清)政权推行残酷的“逃人法”,对逃亡的“包衣”和敢于收留者都实施重刑。

(1)输液泵。溶液输送泵主要选用200HFP- ZK240- 45D、00HFP- ZK40- 35D、65HFP- ZK60- 35D等不同规格型号耐腐耐磨砂浆泵;前泵盖、后 泵 盖、接管为灰铸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衬里(HT250/UHMWPE),叶轮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塑料包覆3Cr13不锈钢芯,泵轴3Cr13不锈钢 ,泵壳材质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塑料,联轴器、轴承座为高强耐磨灰铸铁(HT250)。

清朝入主中原掌握全国经济资源之后,“恩养”制度建立在更雄厚的封建经济基础上。八旗兵丁享受着“世爵、世兵、世禄”的待遇,“甫经成人,即有自然之禄俸,不必别营生计,以赡其身家,不必读书响道,以充其识力,由少爷而老爷,而大老爷,而大人,而中堂,红顶花翎,贯摇头上”。[8]7即便是先前与旗丁矛盾尖锐的“包衣”奴仆,也倚靠“皇室家奴的家奴”的特殊身份而从事务农经商而改变生计,表现突出者还得以“隶入旗籍”。《红楼梦》中的焦大“死人堆里把太爷(主人)背出来,得了水给太爷喝,自己喝马溺”,后来主家对其一直恩宠有加;很多红学家认为,曹雪芹先人原是“包衣”,后因功而隶入旗籍,焦大的经历应是从曹家的身世中迁移过来。由于“包衣”不但不逃亡,而且耐心等待和努力寻找加入旗籍编制的机会,所以被视为清初酷政的“逃人法”在康熙年间已名存实亡,而民间也将“包衣”与“正身旗人”视为一体。但是,康熙中叶之后“恩养”制度又面临困境。首先,皇室与普通旗人关系日益复杂:一方面皇室需要维持双方“主奴关系”,继续以“家国同构”的形式控御天下;另一方面,广大旗人频频向皇室申请各种待遇要求,并为其亲属索要旗籍编制,统治者为此不堪其扰。其次,旗人群体与民人群体矛盾尖锐:供养近千万旗人及其亲属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这一重担最终还是压到广大农民身上,换而言之,农民充当了八旗制度的“经济奴隶”;不少“旗二代”“旗三代”依靠皇家世仆的特殊身份游手好闲,更有不肖者凭借法律倾斜保护而为非作歹,作为他们“经济奴隶”的民人自然愤恨不已。

为了维持“恩养”制度和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持续做出以下调整变革。

第一,提高旗丁生活福利:由中央财政拨款赏赐旗人以改善其生活,其中康熙曾经一次性赏赐655.4万两白银,约占国家财政年收入的1/4(当时国家财政年收入在2000-3000万两之间),旗丁欠下的债务由政府代偿,并设立“广善库”“公库”“米局”等福利机构救济旗丁。[9]

第二,回赎旗地供旗丁“自力更生”:清朝入关之后在驻防各地圈划旗地,如京畿横直五百里地皆为旗地,但由于旗人经营不善而多有将旗地典卖,乾隆年间4次回赎回卖出的旗地,着令无业旗人前往耕作。

第三,整顿八旗编制:增加满、蒙八旗“编制”,在雍正年间还设置“养育兵”制度,使更多旗人子弟享受“恩养”待遇;勒令汉军和包衣出旗为民,将编制让给与皇室关系更亲近的满蒙旗人;裁撤绿营兵丁,以腾出“编制”安置八旗余丁;对民人冒入旗籍(其途径主要是民人子弟过继给旗人,或者旗人因债务问题而将编制典出)行为严加整治,“一经查出,定当治罪不贷。”[10]

学界对清政府对“恩养”制度调整的评价向来毁多誉少,但这些变革还是有效地缓和了皇室与旗人、旗人与民人之间的矛盾,使清朝社会从雍正到道光年间保持了总体稳定。当然,这些政策调整并不能根治固有矛盾。雍正曾焦虑地说过:“满洲户口滋盛,余丁繁多,……若欲增编佐领,恐天下正项米石不敷,若不给与钱粮养赡,伊等何以聊生,养其家口。”[11]56其时清朝尚属鼎盛,但统治者依然感觉到维持“恩养”制度所造成的压力之大。随着清朝由盛转衰,“恩养”制度愈发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政治“鸡肋”。

结论

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八旗制度这一部族奴隶主专制成功地嫁接到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上,是有其复杂原因的:客观上,虽然两者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但在根本上都是“人伦关系的逐步扩大,即以个人为中心而一伦一伦地‘推’出去”的家国同构的组织形式,这为两者的兼容提供了可能;主观上,统治者在秉承“八旗为本”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推进军事、政治以及八旗制度本身的变革,使八旗集团能够契合、控御文明度较高的农耕社会,为清朝缔造“大一统”和长久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八旗集团与皇权一体同构,所以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变革都是以牺牲非旗籍官员、军队和百姓利益为代价来保全以皇帝为首的八旗集团的利益,这也决定了清政府主导系列变革无法彻底解决由八旗制度所引发的种种弊端。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福康安.钦定八旗通志:乾隆二十八年上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3]赵尔巽.清史稿:兵制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陆人龙.辽海丹忠录[M].沈阳:辽沈书社,1989.

[5]罗尔纲.绿营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J].中国史研究,1995(1):23-27.

[8]邹容.革命军[M].上海:大同书局,1903.

[9]魏影.清代八旗生计问题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0-72.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八旗都统衙门档:旗务·调查户口[Z].

[11]清世宗实录: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 韦志巧]

Re-comment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Based on “Eight Banners as Foundation”in the Qing Dynasty

PANG Guang yi

(Guangxi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Nanning ,Guangxi 530007;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20860, China)

Eight banners was originally a military dictatorship of the tribal slave,reflected the tight control over the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and other areas of the clan.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rulers continued to construct and reform the national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adopt the institution of land division management and privileging bannermen,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ruling status of “eight banners”.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based on “the supreme imperial power” and “eight Banners as foundation”, integrated effectively the tribal slave,feudal political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base,and promoted the Qing dynasty unified situation and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But, the integral isomorphism of imperial power and eight banners had inner disadvantages. The essence of these reforms was to increase the general burden to maintain bannermen interests and consolidate the imperial power, leading to the brewing and outbreak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continually.

Eight Banners; system; construction; reform

K206

A

1672-9021(2016)04-0079-06

庞广仪(1977-),男,广西钦州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2016-07-15

猜你喜欢
八旗制度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八旗之殇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清代右卫八旗驻防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