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魁利 王晓峰 陈鹏 乔锋
(1.西安市灞桥区疾控中心结防科,陕西 西安 710038;2.西安运动创伤医院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68;3.西安运动创伤医院骨科,陕西 西安 710068;4.西安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陕西 西安 710054)
X线平片在评价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应用研究
贺魁利1王晓峰2陈鹏3乔锋4
(1.西安市灞桥区疾控中心结防科,陕西 西安 710038;2.西安运动创伤医院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68;3.西安运动创伤医院骨科,陕西 西安 710068;4.西安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陕西 西安 710054)
目的 研究X线平片在评价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52例经皮椎弓根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前、随访12个月,采用X线平片观测伤椎前缘线(A)、伤椎后缘线(P)、伤椎中线(M)、下位椎体中线(NM)、Cobb角,以伤椎后缘线(P)、下位椎体中线(NM)为标准线,计算伤椎前缘线、伤椎中线与伤椎后缘线、下位椎体中线的比值APP、ANM、MPP、MNM。结果 随访12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与E级所占百分比84.62%明显高于手术前61.54%(P<0.05),Cobb角明显低于手术前,伤椎前缘线、伤椎后缘线、伤椎中线、下位椎体中线、PNM、MPP、MNM、ANM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能够有效改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神经功能;伤椎前缘线、伤椎中线与伤椎后缘线、下位椎体中线的比值可作为X线评估治疗效果的有效影像学指标。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X线; 形态学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TLVCF)治疗方法较多,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但临床疗效评价规范不够,特别是X线片等影像学指标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1]。常用X线评价多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展开,因手术前后拍摄条件的变化,难以准确反应手术前后形态学的变化[2]。本文以伤椎后缘线(P)、下位椎体中线(NM)为标准线,比较伤椎前缘线、伤椎中线与伤椎后缘线、下位椎体中线的相对比值APP、ANM、MPP、MNM,结合脊柱后凸Cobb角,旨在构建一个简单合理的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X线疗效评价体系。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对象52例,均为2013年7-12月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男35例,女17例;年龄23~55(40.12±5.34)岁;受伤原因:坠落伤25例,交通伤17例,重物砸伤8例,其它2例;受伤椎体:T107例,T1110例,T1213例,L117例,L2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 h至12 d(3.45±0.42)d;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7例,C级8例,D级12例,E级20例。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告知研究事项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脊柱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2)有明确外伤史;(3)X线显示椎体压缩≥1/3与≤1/2;(4)年龄20~60岁;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障碍者;(2)心肺功能不全者;(3)凝血功能障碍者;(4)病理性与陈旧性骨折者;(5)妊娠期妇女。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全麻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C形臂机正位透视指导下,采用4枚克氏针确定钉点位置(克氏针投影线交点),于定位点作1.5 cm纵向切口,插入定位导针,依次插入扩张管,放置操作通道管,置入椎间盘镜后,清除手术视野中软组织,显露椎弓根进针点。适度扩大椎弓根通道,拧入椎弓根螺钉,确定椎弓钉位位置与长度;选择合适连接棒通过延伸器于近端插入,然后拧紧远端螺帽,用撑开器将椎体适度掌开后,再次拧入近端螺帽。常规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层闭合切口。
1.4 观察指标 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随访12个月,比较神经功能改善情况。X线影像学指标:手术前、手术后12个月,参照文献资料[3],采用X平片测量椎体骨折形态学指标,包括伤椎前缘线(A)、伤椎后缘线(P)、伤椎中线(M)、下位椎体中线(NM)、Cobb角。以伤椎后缘线(P)、下位椎体中线(NM)为标准线,计算相对高度比值APP、ANM、MPP、MNM。见图1。
图1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X片测量
2.1 手术相关指标 5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手术时间70~100(85.65±10.24) min;出血量65~90(77.86±8.65) mL;住院时间6~9(6.85±0.72) d。随访12个月,5例A级转为B级1例,C级4例;7例B级转为C级2例,D级5例;8例C级中,1例无变化,转为D级3例,转为E级4例;12例D级中,1例无变化,转为E级11例;20例E级均无变化。随访12个月D级与E级所占百分比84.62%明显高于手术前61.54%(χ2=7.038,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与随访12个月Frankel分级变化比较
2.2 X线影像学指标 随访12个月时,Cobb角明显低于手术前,伤椎前缘线、伤椎后缘线、伤椎中线、下位椎体中线、PNM、MPP、MNM、ANM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见表2。
表2 手术前与随访12个月X线片影像学指标比较±s)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类型,多因暴力所致。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目的是为了恢复椎体高度与正常脊柱生理弯曲,以预防胸腰椎后凸畸形与腰背疼痛等症状发生,进而提高近期或远期疗效[4-5]。
目前常用的X线评价指标包括椎体前缘高度、以及反应脊柱生理弯曲程度的Cobb角[6],由于手术前后拍摄条件的变化,椎体高度测量值数据差异性较大,因此多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进行比较,但操作方法复杂,需要测量9组数据,而且也有学者研究表明,不同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方法中椎体高度恢复率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7-8]。
对于单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主要病理变化为椎体中部与椎体前方。相关研究表明,手术前后椎体后缘线(P)、下位椎体中线(NM)变化规律有较高的一致性。以伤椎后缘线(P)、下位椎体中线(NM)为标准线为标准,能够较好的反应椎体中部与椎体前方病理变化规律[9]。本文研究中,以伤椎后缘线(P)为标准,随访12个月后,手术后伤椎中线恢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同样以下位椎体中线(NM)为标准线,随访12个月后,伤椎前缘线、中线恢复率同样明显高于手术前,说明将伤椎前缘线(A)、伤椎中线(M)与伤椎后缘线(P)、下位椎体中线(NM)相除计算PNM、MPP、MNM、ANM,能准确反映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X线片疗效指标[10]。
本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为X线片疗效指标,以伤椎后缘线(P)、下位椎体中线(NM)为标准线,计算相对高度比值APP、ANM、MPP、MNM,结合Cobb角度变化,测量方法简单,能较好地反应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
[1] 缪寿亮,周湘兰,郑祥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压缩程度评估方法比较[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6,31(2):171-173.
[2] Julka A, Tolhurst SR, Srinivasan RC, et al. Functional outcomes and height resto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related osteoly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treated with kyphoplasty[J]. J Spinal Disord Tech, 2014, 27(6):342-346.
[3] 党育,付中国,张殿英,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9例随访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 17(6):431-434.
[4] 林靖峰,丛琳,沈国蔚,等.不同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7):950-952.
[5] 张凯,童三龙. X线平片和CT影像对脊柱爆裂型骨折的诊断运用分析[J].医学综述,2013,20(19):3639-3641.
[6] 杨勇,王建军. CT平扫与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08):788-789.
[7] 张铁柱,王继光,杨建光,等.结合X线影像分析24例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效果[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s1):67.
[8] 吴谐,孟祥奇,姜宏,等.复位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影像学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6):713-717.
[9] Piazzolla A, Solarino G, Lamartina C, et al. Vertebral Bone Marrow Edema (VBME) in Conservatively Treated Acut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VCFs):Evolution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 [J]. Spine (Phila Pa 1976), 40(14): E842-848.
[10] Gu Y, Zhang F, Jiang X,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osteoporosis fracture [J]. J Neruosurg Spine, 2013, 18(6): 634-640.
R683.1
B
1000-744X(2016)11-1186-02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