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国防大战略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上)

2016-12-22 02:55
中国军转民 2016年7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国防苏联

■ 张 翔

毛泽东国防大战略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上)

■ 张 翔

毛泽东同志以非凡的勇气和远见卓识的智慧,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我国战略力量,打造出了能够有效维护我国安全环境的强大国防力量。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安全保障。在毛泽东同志决策与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强大国防及其“两弹一星”事业,是留给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伟大战略遗产。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开拓者。从新中国诞生时的艰难岁月起,来自强敌的战争威胁一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毛泽东同志以非凡的勇气和远见卓识的智慧,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我国战略力量,打造出了能够有效维护我国安全环境的强大国防力量。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安全保障。在毛泽东同志决策与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强大国防及其“两弹一星”事业,是留给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伟大战略遗产。

一、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国防战略

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被世界列强侵略和奴役的悲惨历史,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政治经济的版图。

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推翻了那些仰仗西方列强势力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旧中国统治者,并彻底剥夺了它们的外国主子攫取中国人民财富的一切特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十分仇视。它们依托在二战中快速增长起来的军事、经济实力,伙同周边敌对国家和台湾反共势力,在政治上孤立中国,阻挠各国与我国交往,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中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战争威胁严峻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国家安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国应对来自美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是当时无法回避的国家使命。

1.建立国际战略同盟,拓展国家安全与发展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和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整体上得到削弱,被奴役国家和地区纷纷独立。国际战略格局在战胜国的主导下,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对抗新态势。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战争的洗礼中迅速成长,并在战后不久取得了中国的新政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自开始起即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社会主义苏联的有力支持。无论是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还是从国际形势和现实国家利益出发,中苏建立紧密的国家关系,彼此都有着客观的需求。毛泽东同志不失时机地抓住战后两大阵营对抗这一机遇,清醒并坚定地排除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干扰,力主中苏结成战略同盟,并亲力亲为。新中国建立仅两个月,国内、国际事务异常繁忙,毛泽东同志便亲赴苏联谈判,经两个多月的努力,力促斯大林达成了两国的战略同盟。

中苏战略同盟的建立,明显地增强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苏联的国家利益得到了大步的拓展。同时,该同盟的建立,对新中国亦带来重大益处。它不仅较好地稳定了我建国初期的国家安全环境,也为国家建设(包括国防建设)拓宽了急需的国际援助和对外交流渠道。

与社会主义苏联建立牢固的国家同盟,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成功采取的国家战略。当时,毛泽东同志形象地将该战略称之为“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增强了维护亚洲和平的力量。1950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第3次会议上讲到此条约时说:“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依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不然人家干我们,给我们增加困难。现在把两国的友谊在条约上固定下来,我们可以放手搞经济建设。外交上也有利。为建设,也为外交,而外交也是为建设。我们是新起的国家,困难多,万一有事,有个帮手,这样可以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1956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阿尔巴尼亚代表团时非常坦率地说:“苏联给我国的援助是非常大的。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历史证明,与苏联结盟,使我国一个时期的外部安全环境得以缓解。中苏同盟的强大威慑力,以及我国强大的反侵略战争潜力,加之苏联继美国之后掌握了核武器,使得“二战”后不可一世的美国,在与中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对抗时,不敢入侵我本土,也未敢在朝鲜、越南等战场上轻易使用核武器。从五十年代的国际核战略格局上来看,是苏联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提供了核保护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对我的核优势。

2.抗美援朝战争与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

共和国诞生仅一年,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众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这场延续三年的艰苦战争中,以他们的浴血奋斗和牺牲,保卫了兄弟邻邦的安全,捍卫了神州大地上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

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国在近百年被凌辱的历史上反抗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显著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对国家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言而喻,中苏战略同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坚定的社会主义盟友和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无疑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紧密合作,赢得了社会主义国家以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从此刻开始,新中国,一个曾遭受百年屈辱的东方大国,在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以不畏强敌的崭新形象,昂首阔步地登上了国际斗争的大舞台!

3.抗美援朝战争与我军的现代化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跨越,对我军的现代化进步及后续的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以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为对手,是我军经历的一场严酷的现代化战争。战争期间,我军武器装备由初期使用的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万国牌”旧式装备,到后期成建制地更新为苏式新装备,陆、海、空武器装备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部队的现代战争观念和现代作战方法有了重大改观,体制编制发生重大改进,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整体性的飞跃。这一切既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又为五十年代中后期我军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争的实践大大加速了我军现代化的转型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民解放军陆军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最强大的陆军之一,人民解放军的空军也成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大空军。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国民党军的几次较量,我陆、海、空军战斗力和装备所展现的全面优势,就是明证。

4.国际战略同盟与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进一步巩固了中苏战略同盟。战争期间及随后的五十年代,苏联加大了对我国重工业和以其为依托的军事工业的援助规模,派遣大批专家来华工作并积极培养中国的技术人员。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中,即有41个是国防工业项目。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建成了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等一大批军工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先后仿制飞机、坦克成功。并启动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武器的研制,制定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作的规划纲要,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全面起步。

应该说,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确立的国际战略同盟,以及坚定的抗美援朝举措,为拓展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空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得以在短短时间内建立起国家的工业化基础,国防实力及工业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国际上多数国家不得不先依托农业、轻工业的财富积累,再发展重工业,进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传统道路相比,这种迅猛的跨越发展模式,在世界经济史和国家发展史中也是少见的。

二、革命实践中创立的人民战争思想

——独立自主大国的国防战略之一

新中国初期,来自西方敌对势力的战争威胁十分严峻,毛泽东同志极度关注国家的安全和国防建设。即使建立了国际战略同盟,他仍将国家安全的基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作为一位亲历长期大规模战争并取得胜利的统帅,毛泽东同志深谙“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谛。他将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实践中创立的“人民战争”思想,运用到了新中国的国防大战略之中。

1.大办民兵师、全民皆兵

为了应对帝国主义的威胁,毛泽东同志主张极积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原则。他强调,国防建设要动员、依靠全国人民。他深知,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抗击和制止外敌侵略的“法宝”,是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托我国疆土辽阔等大国优势,开展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他指示:“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寸步难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页)依据毛泽东军民一体的国防战略方针,1958年,中央军委提出,在全国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1962年6月,毛泽东要求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这些重大决策和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反侵略战争能力。

正如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访华后所说:“我要告诫我的同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他的这一切身感受,正体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威慑力。即让对手明白,对中国的战争是“打不起”的。由此有效地抑制强敌对我的军事冒险,推迟以至制止战争。继而,为进一步建设强国争得宝贵的时间。

2.大搞三线建设,“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

三线建设,是在世界进入核时代之时,毛泽东同志将人民战争思想运用于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举措。其战略意图是,扩展国家战略纵深,营造战略大后方,增强反侵略战争的潜能,有效应对强敌对我的核武器优势。三线建设是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历时15年左右,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各省腹地,建设起了近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和基础设施,其规模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前的壮举。(陈东林:《评价毛泽东三线建设决策的三个新视角》)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斯大林逝世和苏共内外政策的变化,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升温;新型核武器毁灭力的迅猛提升,将世界笼罩在恐怖的核战争阴影下,世界被带进了以苏美核军备竞争为主导的冷战时期。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标志着核大国之间的热战受到相应制约,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注《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赫鲁晓夫有一句著名的话: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由此促使苏联领导人更多地寻求更加符合本国利益的国际政治、军事较量方式,在核军备竞赛、地区势力范围划分等方面,同劲敌美国展开争夺,以及公开或秘密的交易,而将原盟国的利益置于次要的位置。

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由此受到严重损害,中苏同盟逐步变得名存实亡。到六十年代后期,苏联的政策,由传统的大国沙文主义发展到社会帝国主义,中苏关系由两党分歧演变成两国的军事对抗。

中苏矛盾的加剧,加之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不断升级,中国安全环境急剧恶化。从现已解密的美国档案证实,1964 年美国制定了对中国核武器基地实施突然袭击的计划和具体方案。针对当时严峻的安全形势,毛泽东同志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他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要在大西南和大西北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这是全国的战略后方。一、二线各省要有自己的小三线战略后方。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我国从上到下开展了全面备战。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成为当时的紧迫任务。

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严重武装冲突,苏联随后向中国发出了核战争威胁。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面前,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经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中国的战略后方建成了一大批机械、能源、原材料等重点企业和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铁路、公路,建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战略核武器科研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基地。这一切,成为了我国雄厚的战略后方生产基础。

与此同时,为巩固持久的防御能力,全国掀起人防工程建设高潮,在重点城市和地区,构筑了大量打防结合的人民防空工程。1972年毛泽东同志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国防战略。

增强自己的反侵略战争潜力,让侵略者“打不起”,从而抑制强敌对我国的军事冒险。这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维持国家和平与自主发展,并争得时间壮大实力的成功战略。

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些否定六七十年代战备建设的议论,他们从随后战争并未爆发的事实认为,当时中央对战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了。因此,当时的举国战备及相关的国防、外交政策也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如能认真、客观地研究那个时期的真实历史(包括当年的敌国现已披露的档案),这些议论显然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历史的真相是,正是因为我们作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才使敌人不敢贸然入侵。如果再对照海湾战争以来,世界无核及核萌芽国被核大国肢解的惨痛教训,就不难明白毛泽东国防大战略及其一系列举措,对捍卫我国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叹服毛泽东同志深邃的战略眼光。

张翔,张爱萍之子,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第二炮兵部队)原副司令员(中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顾问)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国防苏联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