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12-22 02:55周武胜
中国军转民 2016年7期
关键词:军民结合国防工业兵工厂

■ 周武胜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周武胜

官田兵工厂是人民军工的第一个兵工厂,并由此掀开了中国特色人民军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壮丽篇章。经过85年的奋斗,人民军工走出了一条从兵民结合到军民融合的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7年创建了人民军队。有军队就要有武器,有武器就要有兵工厂。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了人民军工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官田兵工厂,官田兵工厂是人民军工的第一个兵工厂,并由此掀开了中国特色人民军工(国防科技工业) 发展的壮丽篇章。经过85年的奋斗,人民军工走出了一条从兵民结合到军民融合的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这是我党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心愿和智慧的结晶。从毛泽东同志的军民兼顾开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之路的历程,其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成为人民军工的立身之本

历史是一部绝好的教科书,回顾人民军工走过的85年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艰苦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工发展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这既是一条军工不得不走的道路,也是人民军工的立身之本。

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兵工生产需要大量原材料而根据地又奇缺,根据地外围遭受着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包围,为解决兵工生产所需原材料,广泛采取了兵民结合的办法,除了红军及时回收战场上打过的弹壳等原材料,以及从敌占区采购白药、洋硝、棉花、硝酸、铜皮等少量原材料外,主要是通过发动群众,从民间收集破铜烂铁和使用民间土法配制原材料办法解决。为了广泛和充分发动群众,1934年上半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分别发布命令和布告,动员群众收集弹壳、铜锡铁、土硝等兵工材料,支援红军。这一时期新扩建兵工厂生产所需设备和原材料,主要采取兵民结合的保障方式。这一时期发展人民军工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和保障革命战争胜利的需要。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42年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做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军民兼顾”的指导原则,他指出:“我们要批驳这样那样的偏见,而提出我们党的正确口号,这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同年12月在《关于发展军队的生产》的讲话中,毛泽东又强调指出,“厉行‘军民兼顾’原则,军队、党部、政府的经济活动应与人民的经济活动取得协调,一切损害人民利益引起人民不满的事均不许做。”在艰苦的环境中,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要求,延安的军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全面,延安抗日军民先是办起了战争环境下既便于转移,又利于生产的马背工厂,接着又设计制造出了生产枪械的专用机床,没有技术工人,就设法召集了一批造枪工人,缺少原料,就用铁路上的道轨代替,没有铜,就号召前线战士收集废子弹壳,运到后方,再装上子弹头,称为复装子弹,没有专用设备,就用手工加工,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1939年4月25日生产出我军军工史上自己制造的第一支步枪。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兴办和扩建兵工厂,兵工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各根据地也相继成立军工部(局),把各地区分散的小型兵工厂和修械所,按专业集中组成一定规模的工厂,著名的山西黄崖洞兵工厂即是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到1945年初,各根据地军工部门共有大小兵工厂约130个,职工近2万人。抗日根据地兵工厂的大规模新建和扩建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原材料,主要采取兵民结合的方式提供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兵工厂开始部分由主要为战争服务转向着重为根据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1946年7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全面发动内战。为满足大规模作战对武器装备的需求,中央把眼光投向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建立东北军工基地。当时的东北军工厂,除了部分没收敌伪兵工厂外,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收集民间机器设备新建的,军工生产的原材料也几乎来自民间。

1949年初,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1949年6月28日,中央军委批示兵工生产以“保留必要者,提高质量,节省经费,以利恢复发展人民经济”为原则,逐步减少弹药生产,积极发展民品生产。建新公司所属各厂,除弹药、引信、无烟药等厂生产军品外,其它工厂原先就是民品生产厂,民品生产车间基本保留。因此,由战时生产武器弹药转向生产民品较顺利。工厂先后增加了镀锌铁丝、铁钉、木螺丝、锉刀、耐酸泵、硬质合金、锅炉等民品生产。在1949年全年产值中,民品占53 7%,军品占46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我党采取“军民兼顾”、“兵民一致、兵民结合”方针发展兵工厂,充分调动了各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兵工厂的生产热情高涨,兵工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等不断提高,大批武器装备源源不断供给前线,为夺取战争直至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探索时期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我国既要加快发展生产,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国民经济,又要加强国防建设,捍卫新中国的国家政权。为了加快国民经济恢复步伐,1949年10月19日成立了重工业部,统一管理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进行统筹协调。1951年,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央对国防工业管理机构进行改组,成立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第二机械工业部等部门作为管理国防工业的专门机构,对国防工业的发展进行分工管理,以保障朝鲜战争之急需,统筹发展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方针不得不暂时搁浅。

毛泽东同志始终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骨干项目中,航空、兵器、电子、造船等国防工业项目就占41个;“二五”计划期间,国家相继安排大型国防工业建设项目44个;“三五”计划期间,在辽阔的“三线”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国防科研、生产基地。这些项目,在国内具有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主体力量。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听取二机部的工作汇报时指出,我国国防工业要“学两套本事:在军事工业中练习生产民用产品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生产军事产品的本事,这个办法是好的,必须如此”。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应该说是新中国军民结合的思想发端。这里,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军民两用”的论述,但“军民两用”的思想已清晰地表达出来。在1956年4月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军民两用”的论述,指出:“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次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制定了国防工业的具体方针,即“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这个被国防经济理论界称为老十六字方针的“寓军于民”发展模式,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国际形势较为缓和的时期对国防工业的指示制定的。

毛泽东同志还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军民兼顾”。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并把军民结合定为国家平时对军工企业的基本方针。在新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决定了除加强尖端武器的研制以求尽快突破外,在常规装备上只以有限经费投入武器研究,而不进行大量的装备生产,部分国防工业工厂也开始了平战结合,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相结合的尝试。毛泽东同志关于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重要论述,通过历史和实践证明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1978年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国防工业要军民结合,以军养民;要在国家统一计划下以军为主,搞军民结合;总的方针是至少拿出一半的人搞民用,将来自动化了,可以三分之二的人搞民用。”同年9月,邓小平同志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了要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16字方针。

“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国防科技工业经济理论的一次飞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石。事实证明,实行军民结合,为国家增加了财富,为企业发展积累了资金,为科技人员开辟了用武之地,同时提高了军民兼容程度和平战转换能力,是一条利国利军利民的正确道路。

1982年初,邓小平同志又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军民结合的方针,把16字方针中的“以军为主”调整为“军品优先”。使16字方针内涵更鲜明更全面,成为长期以来指导国防工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针。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加强了对军民结合工作的指导,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给予了支持。短短的几年,国家先后向军工企业投资了大量资金,建起了475条民用生产线。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将军转民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方针,军转民工作从此逐步引向深入。

军民结合是国家的发展方针,需要政策支持、宏观引导,具体组织协调。为了加强各部门对军转民工作的组织领导,早在1984年1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决定成立军转民工作联络小组,由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参加,负责军转民的具体组织管理,沟通各部门有关情况,协商解决问题。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出现端倪。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就我国国防工业的军民结合发展提出新的思路,2000年7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国防军工协作配套成果展示会上讲话指出,“坚持寓军于民,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强调指出“寓军于民”是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的核心。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调整和改革,不仅有助于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国防工业优势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有助于加快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军民结合型国防工业体系。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规定要把“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十五”期间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总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同志于2005年12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军民融合”思想被首次正式提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通过总结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指出“要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至此,军民融合式发展正式开启了科学化、体系化的探索之路,军民融合思想也在军民融合发展实践中加速成型。这既符合经济规律的融合模式,更是对国防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从“军转民”到“民参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从军民融合到军民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目标。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一重要论断,清楚明白地提出了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为我们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遵循。

——加快形成全要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全要素”融合就是要在国家层面整合军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军民资源互通互用、军地资源兼容共享,尽最大可能使有利于战斗力提升和生产力提高的全部要素都实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加快形成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多领域”融合就是要不断拓宽军民融合的领域和范围,尽最大努力使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两大系统中有交集的所有领域、全部行业都实现深度融合。

——加快形成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高效益”融合就是要讲究融合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尽最大可能优化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让所有资源在其最合适的地方高效发挥作用,在深度融合中实现经济建设的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实现多领域融合,才能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双方要素层面的结合,才能使两大建设真正共享一个经济技术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节约资源。只有实现高效益融合,才能为各个领域的经济主体、各种要素的所有者提供利益保障,在利益驱动中实现多领域、全要素融合。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使国防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丰厚的物质技术支撑,也可使经济建设从国防建设中得到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兼容发展,这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深度融合,紧紧抓住机遇,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工体系。”这是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回顾人民军工走过的历程令人感慨: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毛泽东同志等几代领导人的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山重水复,改革开放初期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一度举步维艰;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赢来峰回路转。展望未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推进我国军民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本文作者: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理事长)

猜你喜欢
军民结合国防工业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军民结合型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的探索
未来兵工厂
美国国防工业供应链对外依赖情况
美国巩固提升国防工业供应链能力的举措及启示
试 着
河北新认定11个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