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

2016-12-21 13:37李慧子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引导道德

【摘要】道德是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因为道德在调节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及人与物等广阔的关系中重要作用,更在于道德调节社会关系时对人性与人的尊严的坚持与关注。基于道德对人生活构建的重要作用,对道德实现方式更需要探索与思考。尊重人的道德主体性,尊重人对于道德自我认识与追求是实现道德最理想的方式。

【关键词】道德;引导;道德自律

道德总是离不开人们的视线,人们对于道德的讨论从未停歇,且这样的探讨深入到众多学科与领域,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作用与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们总是想不断丰富道德的内涵扩大道德作用实现的范围,在现实中却忽视了道德本身的要求,这也是道德实际作用展现有限的原因。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财富,道德的进步与完善离不开人对自我探索与发现,离不开人对自我的完善与追求。对于道德的实践依旧离不开人对道德的追求与承诺。

一、道德内涵的解析

从古至今,中外学者对于道德本义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见解与阐述。在《道德经》中道德被这样理解,“道,天地万物的本体,是积万物之理而成就的。德,道体现的人之内在本性”。“道”在中国道家中有着本然性的存在方式的意味,如此理解,道德可以解释为人的本性使然,也就是现在学者简而称之“成人之道”。在《中庸》中论及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必需,对于其适应的范围则是万物,“道者,日用万物当行之理……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西方对于道德的理解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海德格尔对道德有着这样的理解,“使人随时随地都要去他所是的存在”。这里的道德体现两点,首先道德是融入人融入个体的存在,而不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其次道德是实现人称之为人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所导向的是人的目的的实现。这里的“德性”不仅仅是狭义意义上的道德品格,这里的道德关系着人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人的目的与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讨论。简而概之,道德是人称之为人不可缺少的内在法则,道德的目的在于人的本身,在于实现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与完善,在于引导人们对生活的构建。

在此意义下,道德的内涵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而在于引导人们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实现人们对生活的构建。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其对象相互联系的。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物等交互活动构成了人的生活与存在的社会。道德实现对人的生活的构建离不开对人与自我间的构建与调节,更离不开对人与他人、人与物间的构建与调节。社会在人类的推动下不断跨入新的历史状态。现代社会呈现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的公共关系,处于社会重要位置的人需要面对与解决这样纷繁复杂的公共关系。如何处理这样复杂的公共关系是每个个体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道德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对道德引导的探讨

道德做为成人之道在实现人们自我完善意义上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做为道德实现的方法——引导同样是毋庸置疑的。道德引导是道德本质的自我要求,对已为公民所广泛接受与适应于公民的那些朴素道德的道德观念的认可是道德实现引导的基础。只要不与根本价值观念相违背,道德不应拒绝、批评任何一种合理的道德观念。采取引导的方法是给予个人对道德自主选择、判断的权力以及道德选择的自由。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在自我内心深处正视人性的尊严,对于道德的认可、追求才能来自于内心而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压力。这样对道德的追求与认可不是一种妥协、临时的结果,而是从自我认可的内心承担起道德责任实现道德义务。在引导的方式之下,不合乎理性的道德观念在人们理性的道德判断审视之下有了可供商榷的余地与可能。

道德通过引导方法实现人们对生活的构建,但如何引导是值得思考的。这里的引导并不是通过对某一种具体的道德内容、规范及准则传授给公民。道德的引导应在于帮助人们培养对道德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对价值观念具有理性的判断能力,以及对认可、赞同与追求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实践的能力。对于如何引导本文将做出以下几点探讨:第一,道德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文化敏感度,道德内容应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开始,是由一系列已为公民所广泛接受、适应于公民的那些朴素道德的道德观念构成的;第二,道德引导人们应为人们提供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物等关系的推理方式与检验标准,而不涉及对个人具体道德观念的评价;第三、允许公民对道德以及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出自我的判断与选择,对道德提供引导的内容、推理依据及检验标准是否满足相互性标准进行实际检验。

道德与道德教育走向引导,这必然减轻了外界对个人道德选择与追求的压力,与此同时却也增加了人们自我对道德选择、判断与实践的责任。然而,对于人们的道德自律却总是得到质疑的态度。

三、对道德自律的探讨

自律是实现道德有效性的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体现道德本质的方式。人们对道德的承诺不仅在于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也在于享受同等条件下他人承担道德责任带来的良序公共社会关系。在此我们暂将道德称之为道德权,受保护且神圣而不可侵犯。由此,人们既具有享受道德的权利,也具有履行道德的义务。将道德比拟为受保护的权利并不只是在于显示道德权利同样神圣而不可侵犯,更为重要的是道德具有如同其他权利一样的存在条件。道德与法律都为实现良序公共生活做基础性保障。法律是在国家强有力的公众力基础上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强制性约束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德则是在社会公共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中形成的无强制性无条文式公约实现社会秩序的有序,保护公民的权益。但两者是相似或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护公民不受显性、隐性及间接侵害。就道德存在的一方面的意义人们遵守道德公约已具备充分的依据。

人们形成了道德公约意识却未以法律形式般强制规定要求道德公约,缺乏强制性的道德公约何以存在?公民选择普遍尊重道德公约是完善自身实现人生目标与追求所要求的,另一方面或是对道德公约的尊重将会增进某些重要的价值,或是同时能实现这两点,让人们明白对这些道德约束的尊重与遵守是来自于对某些权利和实现某些价值的必要性。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才能有能力维护公民合理的需求,保证公民享受到普遍权利。而一个良序社会的形成离不开每个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对道德公约的践行。公民对道德的尊重与践行不仅仅是为成之为人完善自我,更是道德对人们基本价值维护的需求。

对于道德的阐释尽管千姿万态,但是其根本价值关怀却是一以贯之,即使人成其为人,引导人实现完善自我。人们对道德的追求,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的基本关怀与根本目标都在于人以及人类的发展。对尊严、价值、幸福的渴望是人们践行道德的基础,而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憧憬与追求。外在于内心的道德压力往往与道德本质诉求偏离了方向,将道德的主动权交予自我内心将道德归于引导,这才是人类与道德前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增订版)[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2] 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A]. 教育研究, 2010(06).

[3] 夏庆波. 正义概念的政治哲学阐释:四川行政学院学报[J]. 政治学研究, 2009(06).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

李慧子(1990—),女,江苏盐城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引导道德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