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对学校、个人及社会发展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 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志愿服务体系主要是由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激励与保障等组成的。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其发展尚不成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志愿者队伍。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在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深刻认识,自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了学生的德育体系,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品端综合素质评价积分,有时有些学生参加活动是迫于学校相关部门下达的行政通知,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人际交往。在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本着对志愿服务的热情而参加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甚至部分学生将志愿服务等同于免费劳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正是由此,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流动性较强,高职院校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现状引人堪忧。高职院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活动管理部门,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人员是由各院系选拔组成,绝对数量较大,而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则较少,专业化程度很难保证。
(二)组织管理体系。
1.尚未建立统一的、专业化较强的组织管理部门。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各院系部门、各社团组织分散管理。在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一个统一的、专业化较强的组织管理部门,容易出现多重领导、行政化倾向过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志愿服务活动质量。此外,组织管理部门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组织管理部门专业化水平低,志愿者活动前缺乏系统培训,活动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志愿服务活动质量难以保障,容易出现形式化、低水平化等问题。
2.组织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学生具有明显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优势,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仍以尊老爱幼活动、环保活动、支教支农活动为主,缺乏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组织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挫伤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3.缺乏规范化组织管理制度。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一套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制度,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在志愿者招募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准入与退出制度,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管理混乱;在志愿者培训环节,尚未建立系统化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尚未纳入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质量;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环节,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与控制,活动过程管理混论,直接降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质量。
4.激励与保障体系。
(1)经费缺乏。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较少,经费短缺直接影响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活动效果不佳。大学生在舟车劳顿地提供了志愿服务后,连基本的交通与饮食费用都需要自行解决,不免会感到寒心,给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活动质量难以保障。
(2)缺乏完善的保障与激励措施。由于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很大一部分人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同于免费劳动力,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肯定性评价较少,高校对学生的激励措施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3)缺乏专门志愿服务法律体系的保障。目前,国家尚未发布专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产生不利影响。
(4)缺乏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庭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偏见,不支持孩子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又累又脏,毫无技术含量,甚至认为志愿服务是多管闲事的活动。另外,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得不到家长的认可,精神上很失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
(一)加强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中坚,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组成的。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性、非职业化援助。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进行宣传,借助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与专业特色,从而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
(二)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实现志愿者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必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在志愿者选拔与培训、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实现专业化与特色化。首先,必选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志愿者选拔、认证与退出制度,对志愿者准入与退出细节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志愿者团体管理的规范化。其次,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对志愿者队伍进行统一系统培训,将志愿服务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过程重指导针对性,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与系统化,提升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实现特色化与品牌化。
(三)立足自身实际,以专业特色为核心,实现活动形式多元化。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专业设置更具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系统化与品牌化,必须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立足自身实际,以专业特色为核心,实现活动形式的多样化。首先,发挥志愿服务社团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集体带动个体的形式,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其次,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以专业活动为主,同时通过敬老活动、环保活动、扶贫支教等形式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实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化与专业化。只有立足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才能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对大学生志愿者个人而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升自身志愿服务综合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四)建立健全激励与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制度。高职院校应当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激励学生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将“从容独立、踏实务实、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的“工匠精神”作为学习与实践的指导,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工匠人”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激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保障体系。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网络技术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进行宣传,改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偏见,从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加快立法进程,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体系,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无后顾之忧,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及政府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支持,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利进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
综上,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体系化,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特色化与专业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匠人”、“匠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