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玲燕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是江苏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考的一道“门槛”,学生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后期学习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每年考试前都会形成紧张的备考氛围,但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优秀成绩是有难度的。对此我结合地理学科的复习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探索,归纳为两个“基本”和一个“典型”。
一、基本知识要巩固
学业水平测试是一种过关性考试,它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所以复习要从基本知识点入手,做到:
1.结合考试说明,明确基本考点。目前,江苏省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三版教材在使用。每套教材各有特色,但它们的编写都是以课标为依据的,可谓是“一标多本”。每年考前下发的《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是我们正确把握复习要点的依据,我们要结合《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严格落实每一个考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夯实基础知识,毕竟考卷上基础题占70%。
此外,考点解析也要做到位,既要全面又不能随意增减,并适当细化。例如必修一测试内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细化为:(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绘制黄赤交角示意图,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3)公转图中判断二分二至日的位置,光照图中据晨昏线位置判断节气;(4)光照图中比较地方时的早晚,学会简单的区时计算;(5)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6)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通过教师的理解细化处理,学生掌握考点具体考查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2.围绕教材,重新整合知识。目前高中地理有三版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上有增减,选取的案例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大胆舍去相互矛盾的内容,整合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例如必修二《人口》这部分,人教版认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基本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即现代型;而鲁教版的说法却是处于“增长减缓阶段”,即传统型。这种相互矛盾的内容,我们要大胆舍去。但如果是一些重复性高的案例,则应该多多关注,例如在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三个版本都选择“珠三角”,说明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是复习重点。
3.紧抓课堂,突出重难点。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是学生地理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呢?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然地理部分是每年考试的重点,而其中的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洋流、自然带分异等是难点。所以我们复习时要关注这些重难点知识,把握知识的相关性。因为每个地理现象或事件的产生都有地理规律可循,抓住前因后果,将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掌握。
二、基本技能要掌握
近年来学业水平测试逐渐摒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而重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路,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学生的三大技能:
1.图表解析能力。地理试卷与其他试卷的最大差别是图表多,2013年的试卷有18幅图,2014年有21幅,2015、2016年也有20幅。地理图表不仅是地理知识的载体,还蕴含原理、规律等大量信息。例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很多地理意义可以结合光照图进行理解;不同的气候类型能够用曲线柱状图来表示;人口增长模式可以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曲线对比划分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图表上,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分析推理能力。现在的学业水平测试常常要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例如:分析区位因素,结合所学的农业、工业等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联想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学生只要顺着这样的一条思路进行分析就可以;又比如在“气压带风带”这部分内容里,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学生可以推导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分布,还能结合形成过程进一步推理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天气特征等。平时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分析、多思考,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
3.规范答题能力。常常有一些平时感觉学得很好的学生,考试却难拿高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答题不规范。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在答题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典型的问题,如审题不清;条理不清晰,逻辑思维混乱;回答没有针对性,丢三落四。要想提高解题正确率,应掌握好三个环节:审题—构思—答题。
首先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学生要学会提取题目中有用的信息,删除无用甚至是具有迷惑性的内容。
其次是构思,针对审题过程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比较、综合,整理出完整的答题思路,确定答题要点。
最后是答题,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逻辑性、层次性。
三、典型试题多训练
习题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题、表述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做题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试题选择重质量。在试题的选择上要教师进行精选,我的建议是最好教师自己编制案和试卷。学案要与平时的课堂相结合,跟随教学进度;试卷作为阶段性的检测手段,要紧扣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另外,在最后冲刺阶段的综合训练中,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往年的模拟题和真题,或选用一些最新的热点事件进行试题的编制。
2.试题讲解中要害。试题不仅要精练,还要精讲。很多学生同类型的题目做了多少遍还是做错,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做错时就没有找到错误的原因,所以教师对做过的题目一定要批改,归纳错误原因,进行细致的评讲。试题讲评时,要引导学生寻找题目关键词,确定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错题分析多积累。学生在备考期间需要完成大量试题,这些题目的完成情况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做错的题目,也许在考试中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平时就要求学生注意错题的积累,分析错误的原因,尤其是经常做错的地方,该背的背,该归纳的归纳,重视对错题的重新认知。教师要在平时多累积学生的错题,定期进行滚动训练。通过这样长期纠错,学生的错误会越来越少,何愁考不好?
总之,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考试说明》,狠抓两个“基础”和一个“典型”,注重考试研究和考试指导。我相信,只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考试复习策略,学生的成绩就一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