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方梅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诗词作者抒发个人情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学习高中语文诗词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要素。意象教学在高中诗词教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意象教学从浅层次来说,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内涵,领悟作者情感,使学生在语文诗词学习中提高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增强其自身的人文底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了诗中出现的各种意象来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层层的解读,通过意象教学叩响学生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大门。
一、在情境中探索意象
在进行语文诗词教学活动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探索意象,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利用作者创作诗词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到诗词的情境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授《秋声赋》这一课时,就要考虑到辞赋的创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介绍欧阳修所处的政治环境,当时改革混乱艰难,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位居高位,但由于时局的不稳定,世事复杂,所以作者内心极其苦闷。除了介绍辞赋的创作时代背景以外,也可以根据创作的时间秋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创设情境时,也可以将词中的意象由文字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他们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图画符号的能力。
二、在朗读中体会意象
诗词的字数一般都较少,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具有其特殊韵律感的音乐魅力。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品味其语言的精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必须要在反复吟诵之中,通过语感、节奏、韵律来感受诗词的意蕴,学生也能通过朗读来获得诗人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对诗词的初步感知,进而想象加工,将孤立于诗词中的单个物象重新组合成完整的审美意象,达到对诗歌的理解目的。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登高》为例:这首诗的颔联从整体上对景物进行描写,山因风急,故而落木,水因风急而波涛滚滚,学生通过朗读领会诗人沉郁悲怆之感。因此,在朗诵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句时,“无”语音字要拉长,“边”字则要读得短促,“落木”发音稍微低沉,“萧萧”语音短而有力,“下”则要重音。通过朗读,学生能根据已有的认知,来体会诗中所展现的苍凉、凄清、肃杀的气氛,领悟诗人烘托出的悲怆、愁苦的情怀。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意象来掌握诗歌的含义,朗诵也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三、在触类旁通中领悟意象
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在触类旁通中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意象。因此,有学生有一定的诗词意象基础,这样才能通过联想举一隅而反三,以点带面,充分品味诗词的语言、韵律、情感。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才能提高他们的诗词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把诗词中的意象分类整理,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在领悟原有诗词意象的基础上对诗词意象寓意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进入诗词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诱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在理解李清照《声声慢》中“黄花”这个意象时,“花”在中国古代诗词意象中是很常见的,在《声声慢》这首词中它寓意词人孤单飘零,感伤落寞之情。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很多关于花这个意象的古诗词,比如晏殊《蝶恋花》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关于花的意象它也表达了诗人孤单落寞之感。由此我们对《声声慢》中的“黄花”这一意象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刻了,对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更深的领悟。这样的融会贯通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积累诗词知识,从而也提高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在角色扮演中把握意象
在新课标大纲的要求下,语文教学中学生由原来的参与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被动性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不大,因而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情景,这样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对诗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入的进展,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琵琶行》这篇诗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扮演诗歌中白居易、琵琶女这两个角色,让学生体会封建社会制度之下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与诗人被贬的悲凉境遇。学生通过这样的表演活动,让自己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地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