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与实施对策研究

2016-12-21 08:05张晓怡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小学生情感

张晓怡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小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与实施对策研究

张晓怡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情感教育缺失”的现象。情感教育缺失严重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本文列举了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表现,包括:忽视学习内容的情感教育价值;知情教育不统一,情感教育形同虚设;忽略课堂创生的情感教育素材等,并提出情感教育的实施对策,包括:更新教育理念,践行三维目标体系;加强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面向全体小学生;适度渲染情感教育素材,鼓励学生情感的合理表达;广泛应用多元情感教育方式等。希望为小学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方法,促进小学生的情感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情感教育;实施对策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11.015

古代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维克里诺倡导在认知教育的同时,重视人的情感教育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问题。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自在的统一,而人的自然状态本身即是道德的、美好的。二者均体现了情感教育对知识教育的促进作用。无独有偶,20世纪初,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都包含了情感教育的内容,阐明了情感教育在国民素质养成中的重要作用。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认为,没有将情感教育包含其中的教育是一种“忘记了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1]。可见,情感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然而,现实小学课堂教学场域中“情感教育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显然违背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体系及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势必影响小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内涵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是对“关系”的反应,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某种关系的反应。情感是一种“体验”,一个人对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就是情感的主观体验,有研究者认为:“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2]”由此可知,情感属于人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意味着情感的存在依赖于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情感产生的源泉,人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主观原因。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也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它和认知活动一样,都是大脑的一种反映活动。”[3]情感必然要通过“行为”反应出来,个体与客观事物之间某种关系的体验要通过个体的行为反应出来。著名教授朱小蔓指出:“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模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4]

笔者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或体验,它与认知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二)情感教育的内涵

1964 年以布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公布了由克拉斯沃尔负责制定的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并且进一步试图以定性、定量进行测量评价[5]。以罗杰斯为代表的情感教育理论,十分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具有情感心理治疗的大量临床经验。他们认为学习本身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为此,他们提出智能和情感之全人(Whole person)学习的概念。70 年代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爱的能力”、马斯洛提出“高峰情感体验与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80 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格智能包括自己及对他人的情绪能力,丹尼尔·戈曼又明确提出了“情绪智能”(又称“情感智商”)的概念[3]。美国在 80 年代以后还专门设立情感师范教育,培养善于进行情感教学、能对学生的情感素质施加影响的师资[4]。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了一次有关情感教育的研讨会,学者们认为: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卢家楣教授对情感教育的解释是:“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者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3]朱小蔓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既相对又相融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中,发生新的质变,达到人的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满发展。”[4]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一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是,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同时,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是互为前提的,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和基础。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之现状表现

(一)忽视学习内容的情感教育价值

素质教育实施十几年以来,应试教育仍然在义务教育阶段长盛不衰,部分小学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非常浓厚的应试教育气息,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传授,而忽视学习过程、方法的运用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只重智育而不重视情感教育的教育理念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更反映在教师的课前备课环节中,所谓备课通常是指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三者的有机统一,而在备教材的过程中,部分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而对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道德教育因素并未深入理解甚至忽视。试问不甚理解情感教育内容的教师真的能够给学生传递情感教育的正能量吗?真的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及道德水平的提升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自身不理解且没有掌握的东西,就不可能让学生理解。这种忽视学习内容的情感教育价值的现象不但不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符合三维目标理论的相关要求,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

(二)知情教育不统一,情感教育形同虚设

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存在着一种天生的联系。古代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维克里诺倡导在认知教育的同时,重视人的情感教育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问题。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自在的统一,而人的自然状态本身即是道德的、美好的。二者均体现了情感教育对知识教育的促进作用。根据教育规律来讲,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也会顺其自然地铺展开来。情感性因素,如:兴趣、积极性等,往往能够促使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并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可见,情感教育促进知识教育的达成与完善。然而部分小学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人为地割裂开来,把它们置于两个绝对独立的部分,并没有使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互促进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最终导致情感教育的形同虚设,并会对学生情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活见鬼》一文,教师在授课时,过分将重点放在古今译文的理解与文章重点字词的掌握上,对文章中倡导的“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是在做课后练习题时,对其作一文字性的表述,没有将其作为重点来讲解,导致学生学习了文章之后,只是留下一些干巴巴的字词语段的解释而已,然而真正对学生终身产生影响的,恰恰就是一些思想情感方面的震撼或感染,而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使情感教育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

(三)忽略课堂创生的情感教育素材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期及思维的高度发散性,加之课堂教学中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可能丝毫不差地将自己制定的教案付诸于实践,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导致一些准备好的教学素材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并出现了许多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对待这部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中的知识性、能力性内容,教师可能会根据课堂进度加以拓展深化;而对学生生成的情感性教学资源,教师往往会迫于时间的压力以及自身认识水平的不完善而一笔带过,不会对这种资源进行整合处理,以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在一般小学教师的眼里,思想品德课程会专门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不用再在别的课程中对此予以重视,殊不知学生生成性的道德教育资源其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资源,只有配合其他科目的情感教学,这种情感教育作用才能在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才能真正淋漓尽致地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四)重视硬性教育行为,忽视情感教育行为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教师雷夫提出的“道德六阶段”的前两个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我想要奖赏”就是小学教师重视惩罚和奖赏投射在学生身上的真实写照。[6]在“我不想惹麻烦”阶段,学生行动的准则只是依赖于自己不要因为这种行为而受到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惩罚,只要这种行为会导致惩罚的结果,学生在行动之前,必然会有所思考。而在“我想要奖赏”阶段,学生一切行事的重点都放在是否能够得到来自教师、家长等方面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赏,只要有所得,那么,学生就会付诸必要的努力来完成。然而,教师们忘了有一种最重要的软性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它就是情感教育,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并改正,远比惩罚、奖赏来得有用且长久。在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中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笔者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场景,A同学忘记带自己的作业到学校,任课教师没有耐心听取理由,直接让其将作业从头到尾补一遍,之后这样的场景多次在课堂上重演。这样惩罚的教育行为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使学生对教师甚至学校产生敌意,并给其传递了一种只重结果而对过程视若无睹的讯号以及以暴制暴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如果在那个时候,这位教师能够耐心听取学生的苦衷及理由也许情况就不会这样糟糕。

三、小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之原因剖析

(一)小学教师陈旧教育理念的束缚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教师“为教而教”,课堂教学中,只是希望将自己讲授多年的知识全部“倒”给学生,不会根据学生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教法或者与学生探讨问题,这样的小学教师必然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敏感性,不能捕捉到学生的困难及问题,情感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而那些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小学教师,常常发现自己的“力不从心”,只会对学生大谈道理而不会应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致使教师的情感教育成了无本之木,不易于被学生理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小学教师本来情感教育能力就较差,学校及相关部门还不重视开展教师情感教育培训,这就是本来就很糟糕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阻碍了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开展并最终导致学生情感发展的不完善。受传统学生观的影响,教师不能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只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作为配合自己把教学顺利进行下去的表演者,这种表演者的身份在示范评优课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教学过程变成了一言堂,学生沉默无声或很少有机会表露自己的情感,教师自然无法与其进行情感交流,教师也就发现不了学生存在的身心发展等诸方面的问题,既然发现不了问题,那么,情感教育又从何谈起呢?长此以往,情感教育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

(二)小学生自身的心理阻隔

由于部分小学教师陈旧的学生观的影响,学生自觉地将自身置于课堂教学配合者的角色,学生的任务只是尽力去学好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部分小学教师不愿意向学生敞开心扉,不愿倾听学生的烦恼与苦衷,这种讯号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就不会向教师袒露心扉,也就不会向教师寻求生活及学习上的帮助,教师的权威压力加之学生自身的这种心理阻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情感教育质量,阻碍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同时,与幼儿园的小朋友相比,有些小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的气氛不够热烈,即使点名回答问题有的也不愿张口,与教师交往逐渐产生隔膜,他们的心事只愿与十分要好的知心朋友谈,而对父母、老师却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待人接物也比较谨慎,那种幼儿期的直率在消失,他们在思想上有相当大的保留,存在心理“闭锁性”。小学教师这时应该洞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教育,否则其自身的心理阻隔将严重影响其情感表达与发展,并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应试教育的制约

在以应试和升学为首要任务的指挥棒下,教师们俨然变成了教学机器,教学活动几乎就是围绕上面的两大主题展开的。学校还将学生的考分、升学率作为教师获得奖金、职称、住房等报酬的标准。教师作为经济人的存在,只能放弃对学生个体性的关注,不合实际地对学生寄予过高期望,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其进行知识的强化性训练。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赋予功利化的色彩,师生交往中的情感表达变成了提高成绩的工具,“他只是在想方设法改进工作方式,寻求摆脱学生的更高超、更巧妙的办法,以求提高其教育效果而己,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则似乎是不大要紧的枝节问题了。[7]”高考不考的,学校绝对不教;高考考察的,学校创造条件也要教;这种氛围深刻影响了真实的小学课堂教学。部分小学教师将高考视为万灵药,片面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为了升迁、加薪而教,学生为了成绩、“前途”而学,致使教师变成功利主义的引导者,学生则变成功利主义的牺牲者。

(四)班级授课制与教学空间组织形式的限制

班级授课制和教学空间组织形式的限制,致使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当某些学生提出一些另类的观点、想法时,教师往往采取不予理会甚至是批评的策略。如:在数学评优课的分物游戏中,教师要求将18个苹果分给四只小猴子,有一个学生认为应先给每只小猴子分四个苹果,最后剩下两个苹果可以奖励给表现好的小猴子,这样就本来可以引出余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将这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大胆思考,既拓展了知识,也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但是,教师却因为课堂进度、标准做法或答案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将这一生成性的情感教育素材捕捉到位,造成课堂教学的不完美、不全面,阻碍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四、小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之实施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践行三维目标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停滞不前只能导致灭亡,而发展才是事物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由此,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当今社会人才的普遍追求,要想让自己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地去更新、去发展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理论指导实践”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益于自己的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同时,教学过程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能力以及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过程的体验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是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二)加强小学教师教育培训

小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学习观,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参加相关的教师教育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教育培训可以规避自身学习的盲区,接触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情感性职业素质,以高度的敏感性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重新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乐趣与活力,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面向全体小学生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客体或者教师表演的配合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的充分活力,使课堂教学迸发活力,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时,教育过程并不是教师与优秀小学生的对话,而是将教育遍及每一个小学生,实现与每一个小学生的对话,而对话的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与情感联系。

(四)适度渲染情感教育素材,鼓励学生情感的合理表达

小学教师在备教材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适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联系及思考,促发学生情感的合理适度表达。由于小学生正处身心发展的高速阶段,判断事物的能力较低,情感教育的过度引发和表达,只会导致情感的泛滥或不理解,并会使小学生逐渐麻木于这种情感攻势,最终对小学生毫无吸引力,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

(五)采用多元情感教育方式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并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不可能拿同一个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当然教育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因此,针对部分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可以采取正面引发与反面激励途径,促进个性化情感教育。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长期对学生使用一种情感教育方式而不得其果,就不要只是机械地重复,而应该采用另一种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争取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化情感教育于无痕。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情感教育的对接问题,将课堂情感教育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相联系,使情感教育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其效果也会更加突出。

(六)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宜于师生情感互动

集体教学有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小组教学有助于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智慧,个别教学有助于个体才能和智慧的展示,然而基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个别教学显然既不经济又难以达到,因此,我们更多地需要去探索集体教学及小组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进行和融会贯通。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及圆桌式、马蹄式的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从集体中解脱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师也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自然为情感教育争取了一席之地。

[1] 井深大.精神、道德、情操[M].骆为龙,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 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16.

[3]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6.

[4] 朱小蔓. 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姚云.述评布卢姆的情感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1(2):63-64.

[6]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7] 刘惊铎.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8] 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李亚卓]

The Research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ZHANGXiao-yi

(Department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emotion education” exist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lack of emotional education”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paper lists present situation of lack of emotion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s,including: ignore the value of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of content;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emotion education is not unified,emotional education is useless; ignore the creation of classroom emotional education materials and so on. It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including: renew education idea and practice 3D target system; strengthen training of teachers education; play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education for all pupils; moderate shading dye emotional education materials,encourage the reasonable expression of the students’ emotion; widely use multi way of emotion education. etc.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emotion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2016-06-02;

2016-07-17

张晓怡,女,山东荣城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学科教育

G623

A

2095-770X(2016)11-0063-05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小学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