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2016-12-21 03:46陆文浩黄桦
水产养殖 2016年12期
关键词:水泥池催产亲鱼

陆文浩,黄桦

(1.太仓市水产指导站,江苏太仓 215400;2.常州市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常州 213017)

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陆文浩1,黄桦2

(1.太仓市水产指导站,江苏太仓 215400;2.常州市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常州 213017)

泥鳅属鲤型目,鳅科,泥鳅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中,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保健功能,一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前景看好。近年来,由于受天然水域污染、农药使用以及捕捞过度等各种因素影响,天然野生资源日趋减少,泥鳅优质苗种供应短缺,无法满足集约化养殖需求。为此,笔者开展了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索与优化,现将经验要点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1 亲本引进与强化培育

1.1 池塘选择与清整

根据泥鳅生活习性,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土池作为亲鱼培育池。塘口设计为狭长型,120 m×25 m×1.2 m,池塘坡比为2∶3的标准化池塘。池底平坦,底部淤泥控制在15~20 cm,并在坡的基部绕池塘四周设置防逃网。防逃网深嵌入土30 cm,每隔3 m用水泥桩固定。放养前两周,用生石灰120 kg/667 m2全面清塘消毒,杀死野杂鱼及有害微生物。清塘消毒一星期后,每667 m2施用生物肥水王(内含微生物、小肽、N、P、有机肥)10 kg肥水。

1.2 亲本放养与驯化

每年5—7月,选择个体大、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状良好,雌体平均规格10 g以上,雄体平均规格5 g以上的泥鳅原种亲本放于亲本培育池进行驯化。亲本放养密度500 kg/667 m2,亲本驯化时间一般为9~10个月,即上年引进的亲本将在次年5月份开始进行筛选和用于人工繁殖。

1.3 亲本的强化培育

3—4月,对驯化的亲本进行筛选,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泥鳅亲本进行强化培育。将池塘水位控制在0.5 m左右,通过浅水升温的方式,促进亲鱼提早摄食和加大摄食强度。亲鱼除摄食天然生物饵料外,早晚投喂泥鳅亲本专用颗粒饲料。在水温15~17℃时,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5%左右,植物蛋白含量控制在25%左右;水温在20℃时,动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日投饵量为泥鳅体质量的5%~7%。水温在25℃以上时,动物蛋白量增至3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10%。日投饵为泥鳅体质量的6%~8%。同时每隔2~3 d再辅投少量鱼肉糜,以满足亲本性腺发育的营养需求。催产前1个月,间隔5~7 d注新鲜水1次,每次注水时间1~2 h,以改善水质和刺激泥鳅亲本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前半月停止使用各类药物,以防对亲鱼的催产效果产生影响。每月同时使用EM菌等微生态制剂或底质改良剂1~2次,调节水质,充分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促进藻相、菌相平衡,使pH值稳定在6.8~7.8之间,氨氮不超过0.5 mg/L,亚硝酸盐不超过0.05 mg/ L,确保水质“肥、活、嫩、爽”。每天坚持3次巡塘,观察亲鱼摄食、活动及水质变化等情况。

2 亲本筛选

5月中旬,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选择晴好天气,对亲本进行筛选。用做繁殖的亲鱼,除了要求体形端正,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等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雌鳅选择2~3冬龄,体长10 cm以上,最好15~20 cm,体质量20 g以上,最好30~60 g,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特征明显的个体,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选择2~3冬龄,体长10 cm以上,最好15~20 cm,体质量15 g以上,最好20~50 g的亲雄鳅,行动敏捷的个体,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筛选后的亲本,转移至12~15 m2水泥池暂养,池水深0.6 m,池顶加盖遮阴棚,池内配备微孔管道增氧,实行微流水养殖。

3 人工繁殖

3.1 繁殖方法

3.1.1 催产效果比较选择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LHRH-A2)、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等几种常见的催产素,比较不同剂量及配比对泥鳅人工催产的效果,最终确定泥鳅催产的最佳催产剂与催产剂量。

催产剂采取一次注射,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其次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扎针2~3 mm,注射方向与体轴腹面成30°角,每次0.2 mL/尾。

3.1.2 自然受精亲鱼注射催产剂结束后,按雌雄比例1∶1放入亲鱼产卵池。产卵池为6 m×1 m× 0.6 m水泥池,并用35%透光率的遮阳棚覆盖。根据泥鳅的生殖习性,在产卵池中事先设置产卵网箱与集卵箱,产卵箱悬置于集卵箱内。产卵箱网目大小使亲鳅不能钻出,鳅卵能漏出为宜,集卵箱底平铺棕榈皮或PVC网片用于收集受精卵。亲鱼每池放置密度25尾/m2,用微流水刺激发情,使其自然产卵受精。产卵期间保持四周安静,定期检查产卵情况。水温25℃时,催产剂的效应时间为13 h,产卵可持续7 h左右,这期间可以看到亲鳅互相追逐并不时用身体缠绕在一起交配。待泥鳅产卵完毕,先将产卵箱与亲鳅移去,再将底部棕榈皮或网片取出将受精卵移至孵化池或孵化缸中孵化。

3.1.3 催产率的测定计算各批次亲鱼催产率,根据催产率判断人工催产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3.2 人工孵化

采用孵化缸流水孵化与水泥池静水孵化的方式进行受精卵孵化。

3.2.1 水泥池静水孵化将带有泥鳅受精卵的网片和棕榈皮人工巢放置于孵化水泥池进行孵化。孵化过程中采用微孔管道增氧,确保水体溶氧6 mg/L以上。同时,每24 h全池泼洒0.12×10-6硫醚沙星溶液一次,防止水霉病的发生。约40 h后,使用EM益菌素全池泼洒1次,充分降解卵膜等有机物质,确保水质清新。孵化过程中,每8 h测量水温1次,及时观察鱼苗出膜情况,记录出膜时间,待鱼苗全部出膜后,及时移去网片。

3.2.2 孵化缸流水孵化泥鳅产的卵黏性不高,产卵后可轻轻抖动人工巢或网片进行收集。孵化缸为半椭圆形,材质为玻璃缸,上口直径104 cm,高60 cm,体积约1 m3。缸底设置可调式冲水喷头,缸中心设置排水管。每缸存放泥鳅受精卵50万~60万粒。卵未出膜前,适当加大水流速度,以卵不沉入缸底为准。当卵孵出鱼苗后,明显降低流速,同时每只缸设置6~8个散气头,确保溶氧充足。每8 h测量水温一次,及时观察鱼苗出膜情况,记录出膜时间。

3.2.3 出膜后培养泥鳅出膜后在孵化池中培育2~3 d,刚开始泥鳅苗不摄食,活动能力较弱。待泥鳅卵黄囊全部消失,并有活动迹象时,用蛋黄煮熟后过滤泼洒2~3次,以补足泥鳅苗生长所需营养成分,之后即可下塘培育。

3.2.4 受精率的测定当卵发育到原肠中期时,随机捞取一定数量卵子,用肉眼仔细观察,对受精卵进行计数,得出受精率,计算公式如下:

受精率=受精卵数/卵粒总数×100%

3.2.5 孵化率测定鱼苗孵化出膜后,对孵出鱼苗进行估算,得出孵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孵化率=孵出鱼苗数/受精卵数×100%

4 苗种培育

4.1 池塘准备

培育池面积为2.5×667 m2~4.0×667 m2,池底淤泥10~15 cm,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鱼苗放养前10~15 d,每667 m2使用生石灰70~80 kg,杀灭原塘泥鳅、野杂鱼、病原体及其他敌害生物。放养前7 d,注水30~40 cm,并用4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注水后每667 m2使用“生物肥水王”4~5 kg,培育天然饵料,充分满足鱼苗摄食。

4.2 放养与培育

在苗种培育池内,建100 m2围网一个,泥鳅苗从水泥池中放入围网内进行暂养。放泥鳅苗100万尾/667 m2。鱼苗下塘后主要摄食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当发现池内天然饵料不足时,应及时补充或追施有机肥料。同时,每天早晚泼洒煮熟的蛋黄悬浮液各一次。

下塘第1天,每10万尾泥鳅苗投喂1个蛋黄,第2天每10万尾泥鳅苗投喂1.5个蛋黄,第3天以后每10万尾泥鳅苗投喂2个蛋黄。第12天开始,适量投喂泥鳅专用粉状饲料,调成糊状后全塘泼洒,投喂量从开始占体质量的2%~3%逐渐增加到5%左右。此时泥鳅苗处于鳃呼吸阶段,苗种池适当增氧,确保含氧量在5 mg/L左右。但也不能过分增氧,防止气泡病的发生。

泥鳅苗下塘约18 d左右,从刚出膜约3.5 mm长至约15 mm。此时进入泥鳅呼吸转化期。撤走泥鳅苗种池内暂养围网,让泥鳅苗进入全池。数年养殖过程中发现,呼吸转化期间投饵不宜太足,一般维持在5%左右即可,且饲料蛋白含量不宜过高,以34%~36%为宜,否则影响其成活率,推测可能与泥鳅贪食后加重对氧气的需求导致其呼吸转换不畅有关。

待泥鳅苗长到2 cm以上,泥鳅苗呼吸转化基本完成,此时可逐步加深水位到50 cm。继续培肥水质,并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喂,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体质量的5%~10%,以2 h内吃完为宜。待泥鳅长至3 cm,对养殖过密的泥鳅塘口进行适时分塘,保持在每667 m2放养夏花苗种22万尾,之后即进行泥鳅的成鳅养殖。通过此种方式,可将泥鳅由水花到夏花的成活率提高至20%~25%。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催产剂与催产剂量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根据泥鳅性腺发育情况,在相同水温(24℃)和催产方法相同(半人工繁殖)的前提下,试验比较了不同催产剂及催产剂量对泥鳅催产效果的影响,见图1。

图1 不同催产剂及催产剂量对泥鳅催产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催产剂混合催产效果明显好于使用单种催产剂。且相同催产剂催产情况下,随着催产剂量的增加,泥鳅催产的效应时间缩短,催产率提高,但达到一定剂量后,效应时间变化不明显,催产率不再提高。其中,LHRH-A22.5 μg/尾+ DOM 0.5 mg/尾配伍时催产率达到最高,为98.73%。HCG 5 IU/尾+DOM 0.5 mg/尾配伍时催产率达到97.25%,也比较理想。

5.2 受精率和孵化率

由于催产后泥鳅采取自然交配产卵的方式,在雄泥鳅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受精率普遍较高。用LHRH-A22.5 μg/尾+DOM 0.5 mg/尾复合催产,12个批次泥鳅受精卵分别以水泥池静水和孵化缸流水方式孵化,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受精率平均为92.9%,最高达到95.2%。此外,只要技术到位,处理得当,水泥池静水孵化与孵化缸流水孵化均能达到较好的孵化效果。其中,水泥池静水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5.5%,最高达87.8%。孵化缸流水孵化率平均为84.9%,最高达86.1%。两种方式在孵化效果上的差异不明显。

表1 泥鳅受精率以及不同孵化方式孵化率统计表

5.3 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集成

通过重点研究泥鳅人工繁育过程中的亲本驯化与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孵化、苗种培育等方面内容,整理集成了一套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包括科学筛选催产剂、合理投喂开口饵料、适当增氧、围网锻炼、适时分塘等技术措施,有效提高泥鳅的人工繁殖效率和夏花成活率,促进了泥鳅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2.009

2016-08-02)

猜你喜欢
水泥池催产亲鱼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黄颡鱼亲鱼培育的技术要点
鳗鲡水泥池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总结
南美白对虾尾水水泥池大棚控温高产
浅谈水泥池莲菜的栽培技术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
注水在四大家鱼亲鱼中繁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