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义,巫爱军,洪玉定
(1.镇江水中仙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句容 212400;2.句容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句容 212400)
鲟鱼集约化养殖疾病防治试验
孙爱义1,巫爱军2,洪玉定2
(1.镇江水中仙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句容 212400;2.句容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句容 212400)
鲟鱼是目前个体最大的淡水养殖鱼品种,目前有池塘、流水水泥池、网箱养殖等多种集约化养殖方式。通过多年养殖,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多等新问题,尤其表现在苗种培育至1龄鱼种阶段,养殖成活率普遍较低,严重挫伤了养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自2014年以来,笔者针对鲟鱼在集约化条件下的疾病防治作了一些试验和探索,以有效的疾病防控手段为突破途径,以期优化温室、网箱、池塘等健康养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2014年3月起,当水温上升至13℃以上起,开始着手建立调查档案,连续2年对仑山水库养殖基地养殖鲟鱼发病情况做了跟踪调查。
1.1 基地概况
仑山水库养殖基地建设于2011年,是集温室、网箱相结合的鲟鱼苗种繁育与商品鱼生产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年繁育苗种50万尾,年商品鱼养殖量15万~18万尾。仑山水库属于省级中型水库,面积近4 000×667 m2,平均水深12~15 m,水质Ⅲ类,水温变化为5~32℃,周边无企业及生活污染,库区除增殖放流花白鲢外无其他养殖行为。
1.2 样本采集
每次均随机采集3组以上(一般占总池数10%)具典型症状患病鱼作为样本,3—10月每月采集1次,主要发病期6—9月份视具体情况增加采样次数。采集样本分别做寄生虫、细菌、真菌及病毒等方面调查鉴定。
从表1得出,2014年和2015年,仑山基地鲟鱼全年总病死率分别为:24.4%、19.7%。
表1 2014—2015年各阶段水温及死亡情况统计表
1.3 调查结果
①养殖病死率较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度总病死率的比例分别高达86.3%~88.1%;②死亡规格主要集中在0.15~0.75 kg/尾,很少有超过1.1 kg/尾的死亡病例;③除发现极个别车轮虫、锚头鳋寄生以外,均未发现其他寄生虫;④病鱼均分离出鲟源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造成的感染病例;⑤除2016年4月提取的病鱼样本分离到疑似病毒颗粒以外,其他尚未分离检出病毒;⑥真菌感染比例均很低,因水霉导致死亡的病例可以忽略;⑦高温期间因水温变化诱导、投饵量偏大导致的内脏器官病理性病变引发的死亡不可小觑,几乎占总死亡的50%以上。
在整个养殖期间,危害最广、死亡最大的疾病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鲟鱼败血症、温和气单胞菌等引发的混合型肠炎、肝坏死综合征这三种。前两种为细菌性疾病,后一种为病理性疾病。后者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肝胆及胰脏坏死,二是肝性脑病坏死。
由于病毒性疾病尚有较多未知因素有待验证,其他类疾病目前为止,造成的死亡病例较少,为此,该项目主要针对以上三大类疾病防控开展药物防治试验。
2.1 试验药物选择原则
药物从渔业部门公布的非禁用药物名录中筛选;从病原体分离后开展的药敏实验得出的抗病力好的药物中筛选;从相关文献报道以及单位试配伍的中药制剂中筛选。
2.2 给药方法的选择
2.2.1 委托饲料加工企业直接混合到饲料中对于一些中成药、植物提取药及添加剂、多肽及寡糖类药物添加剂均委托饲料厂直接按要求比例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混合制粒。在委托加工工艺上要求尽量减少饲料机压缩比,降低因加工温度过高带来的药效损失,同时做到精准计算疗程内的给饲量,及时投喂。
2.2.2 人工伴饵添加对于合成类药物在投喂前有工作人员溶解稀释后加入黏合剂直接喷洒到饲料表面,经过短时间晾干后投喂。对于中草药采用气动粉碎过120目筛后直接用水浸泡再喷洒至饲料表面,经晾干投喂。最大限度保证药效以及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发挥作用。
2.2.3 池水遍撒药剂除温室采取该方法外,网箱及流水养殖均不能使用该方法。
2.2.4 挂袋缓释给药主要针对网箱以及流水池的特点采用如二氧化氯缓释片等挂袋的方法,对水体以及鱼体消毒,使水体药物浓度维持较长时间的浓度水平,达到防控疾病的目的。
2.3 防治试验方法
2.3.1 疾病预防试验采用了三种预防手段,分别是:增强免疫力预防、药物干预预防、环境改善预防,均采用试验组与正常组对比的方法。试验基数大,对照比例几乎达到50%,对比结果可靠性大,涵盖了基地几乎所有养殖模式。
2.3.1.1 增强免疫力预防一是在饲料中适时添加5-复核苷酸、寡糖、多肽类、活性有益菌、胆汁酸等添加剂,改善胃肠等内脏功能,以达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二是定期空肠空胃,人工降低代谢速度,缓解组织器官的压力,减少压迫引发的病理性疾病发生。
2.3.1.2 药物干预预防一是在饲料中添加三黄粉、双黄连、黄芪多糖等中成药或其复合制剂。二是在疾病高发的5—9月每个月定期投喂药饵防治,一般采用人工及时伴饵投喂如氟苯尼考、黄连素等常用鱼用合成类药物。
2.3.1.3 环境改善预防主要根据养殖水体各生长季节水温、溶氧、氨氮的变化规律,人工调控水体指标,使其更符合鲟鱼的生长需求。为此主要指标采取WSN关键节点自动监测与人工循环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及时数据,为水质调控提供依据。
2.3.2 疾病治疗试验主要根据对患病鲟鱼样本分离鉴定的结果,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试验。采用了在饵料中添加药敏试验筛选出的敏感药物如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以及水体挂袋二氧化氯消毒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手段。
2.4 防治试验结果
根据病源调查以及发病状况的跟踪调查,在不同防控手段干预下,基地养殖成活率均比2014年前有较大幅度提高,截至2016年7月10日,统计表明,养殖鲟鱼总病死率均控制在4%以内,为全年养殖成活率控制在85%以上奠定了基础。
得出预防的最佳时机在于水温升至16℃左右(一般4月中旬前后)时,鲟鱼摄食量明显加大,生长迅速,但是温度的升高导致病原微生物爆发性增长,患病概率大增。同时高采食量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动物生长激素水平失衡,脏器压力显著增大,免疫功能出现紊乱,导致疾病暴发。
严格执行预防方案,将极大减少高致死疾病的发生。针对水生动物特点,药物治疗往往滞后性明显,即使疾病诊断准确,给药方法合理,但是死亡量依旧较大。温室采取遍撒药物结合药饵投喂的治疗方法效果最好,能迅速控制病情发展。网箱药物挂袋与药饵投喂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是很明显,仅在预防时建议采用。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2.017
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