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辉 阚伟 曾伟
创建数字学校共同体
●何红辉 阚伟 曾伟
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数字学校办学方向。调研发现,农村教学点学生基本上是留守儿童或家庭贫困学生,这些孩子不仅需要优质教育,更需要情感的交流与滋润。咸安区将“咸安数字学校”定位于“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依托优质中心校向农村教学点实现“四个输出”,即输出理念、输出人才、输出管理机制、输出评价体系,形成不同共同体内师生发展的多样性,促进农村教学点办学水平的共同提升。出台了《咸安数字学校章程》《咸安数字学校建设方案》,全面构建“咸安数字学校”。其基本架构是基于网络,打破原有学校隶属关系,将城区优质中心校与各教学点组合起来形成“学校共同体”,重点针对教学点不具备师资条件的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等课程,采用“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基于数字资源的课堂”“自然多媒体课堂”等教学形式,实现这些课程在教学点有计划、有组织、长期稳定的开设。
统筹管理,发挥数字学校办学效益。创新管理机制。统一组织领导。“咸安数字学校”实行局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担任校长,基教、教研、人事、装备、计财等相关股室负责人担任副校长或部门负责人,具体管理咸安数字学校。统一师资配置。同步课堂专任教师由中心校选派信息技术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区政府公开招聘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教学点辅助教师,由咸安数字学校统一调配安排。统一经费保障。制定《咸安区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在试点经费中列支20万元,用于咸安数字学校运行与维护。统一教学管理。学校共同体间实行同步管理,做好“五个有效衔接”,即教学管理有效衔接、课程设置有效衔接、教学时间有效衔接、活动安排有效衔接、质量监测有效衔接。统一质量评价。共同体学校实行教学一体化评价、捆绑式考评,明确了优质中心校在带动教学点高位均衡中的责任。统一监管平台。将数字学校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整合到“咸安数字学校”和“班班通应用监测平台”,实现统一监管。
完善运行机制。定工作机制。各学校共同体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建微信群或QQ群,保证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学具准备、学情沟通等工作对接交流畅通。订工作计划。学年初,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制订《咸安数字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各共同体制订当期教学安排,推送三表(定职定位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并严格实施。建学情台帐。教学点辅助教师做好学情台帐,跟踪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情况。
强化师资培训。开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目前已完成两轮教师全员培训,所有教学点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开展专题研讨培训。针对“云互动课堂教学”开展应用培训与研讨4期。开展网络研修。共同体间教师全部结对,建立QQ群,围绕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展开讨论研修。
汇聚优质资源。着力“三个借力”,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借力国家平台“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开齐了音乐、美术、英语、科学、思品等学科课程。借力本地优质资源和师资,以同步(专递)课堂形式实现优质共享。借力九门骨干学科课程建设,开发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课程资源,解决薄弱学科建设问题。
借力引智,完善数字学校保障机制。经费支持。区教育局每年为每所中心校单列3万元,用于支持共同体活动开展、人员经费、绩效评估等。技术支持。依托企业,组建相对固定的维护团队,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智力支持。组建“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团队,有效解决了机制创新、教学变革、设备稳定等软硬件问题。政策支持。《咸安数字学校章程》规定了学校共同体间的组织关系、工作量计算、岗位职责等,一切工作都有章可循。区政府每年特招20名教师补充到教学点,优化教学点师资队伍。随着咸安数字学校的高效运行,辖区内教学点师生观念、思维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教学点开齐了课程,提高了教学点学生信息技术等综合素养,农村学生大幅回流。
(作者单位: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