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宇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地域文化】
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观念障碍及化解路径
杜 宇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日渐衰落,据2015年上半年GDP数据显示,东北三省增速排名靠后,经济体制和结构矛盾突出、人才流失等问题突显。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思维缺乏、市场意识薄弱。本研究主要分析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观念障碍的具体表现,针对具体问题,探寻化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观念障碍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观念障碍;化解路径
(一)严重的“守家”和“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
东北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不缺乏资源和设备。相对南方而言,东北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亩地三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1]为生计而闯世界的意识日渐淡薄,安土重迁思想浓厚。此外,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猫冬”习惯普遍,竞争及进取精神缺乏。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使东北人普遍形成了一种小富即安的社会心理,保守的思想观念导致人们只求在平稳中徘徊,却忽视在改革创新中发展,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制约了其振兴发展。
(二)计划经济致使人们观念僵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国外封锁及国内百业待兴的国际、国内背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然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系列的僵化观念,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它的精神本质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行为方式中,成为“习惯”。具体表现为一切按行政命令去办,“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切拘束于条条框框中,人们思想更加保守,害怕改革和创新,甚至消极地对待改革。再加上市场信息更新速度快,国企改革困难重重,阻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
(三)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意识薄弱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首先应做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国家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东北创业文化的氛围不浓厚,造成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脱节,文化建设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还应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东北地区一直以来着重发展重工业,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忽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东北地区出现了资源危机,土地沙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等现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所以,东北地区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观念滞后严重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四)国有企业缺乏创新管理理念
东北曾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及林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80年,东北曾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现如今,东北经济体制转型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国有企业也不能发挥其原有的力量,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表现为所有制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相对老化,用人机制不健全等。传统的管理理念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服务意识缺乏,管理意识错位,使得经济内在活力不足,大量人才流失,从而阻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国企改革中的共性问题,但鞍钢作为国企的代表,凭借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顺利地实现了企业的升级和振兴,下面就以鞍钢的先进管理理念为凭借,从思想上化解阻碍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观念。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鞍钢以创新精神为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体制、技术、管理。鞍钢集团提出“创新才有竞争力”的口号,实行科技引领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具体表现为:1.产品研发成就显著;2.科研项目开发进程显著加快,有先进技术的引领,企业发展更加迅速。
(二)强化市场意识
鞍钢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宗旨,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企业个性特点,不断丰富发展鞍钢企业文化,不断加大鞍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力度。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公开公平、择优录用”的人才引进原则,围绕打造“立足鞍钢、行业先进、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人才高地’”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2]该理念促使鞍钢企业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博采众长,广大职工自觉践行“钢铁强国、造福社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实现鞍钢科学、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树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意识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反作用。鞍钢坚持“创新、发展、求实、奉献”的企业文化,时刻把“建精品基地、创世界品牌”作为企业目标,把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排头兵作为企业愿景。近年来,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以《鞍钢文化手册》发布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坚持树立典范
奉献是鞍钢精神的又一体现。一直以来,鞍钢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树立典型,鼓励员工爱岗敬业。在恢复建设时期,鞍钢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了生产,涌现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孟泰,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鞍钢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为国分忧”的主人翁精神,被誉为“孟泰精神”,成为鞍钢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源头。[3]鞍钢在振兴发展的新时期,以李晏家、邢贵彬、郭明义等为代表的新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先进模范人物不断涌现。他们的事迹充分展示了鞍钢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如今,郭明义爱心团队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帮助弱势群体,在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爱心团队。正是这些先进模范的引领,鞍钢内部形成了以鞍钢为家的良好企业氛围。
虽然鞍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实现其创新发展任重道远,但思想观念层面为国企在振兴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典范,促使我们不断创新思维,适应市场需求。国企应从鞍钢发展中汲取养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用崭新的方式、先进的理念、完善的体制、稳定的机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走出一条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作贡献。
[1]宋冬林.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问题和思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5-13.
[2]逯宇铎,叶娇,何艳,等.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精神动力研究[J].理论界,2009,(3):77-78.
[3]耿丽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精神论析[J].辽宁大学学报,2014,(3):63-69.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安邑稠柱
F127
A
1673-7725(2016)03-0114-03
2015-12-15
杜宇(1991-),女,辽宁葫芦岛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