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人心
徐国玺 研究中华茶席文化十五年,在中国古典文献里爬梳茶文化,挖掘历代传统思想里的茶道。
徐国玺先生新书《且坐吃茶》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唐朝释皎然,字清昼,南朝湖州长城人 (今浙江吴兴县) ,生于唐开元时期(713-742年),对茶有深厚的体证。《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三杯茶,可以让茶人体悟到“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第一饮“涤昏寐”即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第二饮“清我神”,有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当时南朝道士将茶视为换骨神方,第三饮“便得道”茶禅一味得世尊心印而昌盛。此三杯茶由浅入深,由消极的去除俗念,到积极的利人精神,再到悟得真道,层次井然,饮茶得清净心便是无上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无烦恼即自在人,时时快乐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呢?茶禅,要以真诚的心来面对自己,进而改变自己,禅修使得内在的清净心机制显现,心性转化提升,你整个环境就会跟着改善了。
陆羽《茶经》已直接论及“为饮,宜精行俭德之人”的内涵。《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 “开元中,泰山灵严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 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是茶席艺术的建立期,僧人携带茶挟,到处煮饮论禅,唐代已由茶效进入禅修的层面。唐代赵州禅师”吃茶去”饮茶修禅风气大开,“藉茶入道、藉茶观性”为茶禅”隆盛期”,唐、宋两朝将茶的实用价值与修行结合成为”茶禅”。宋明理学更直接影响茶禅的发展,宋代属于茶禅鼎盛的时期,使得茶文化成为可以追究的大道之学。
宋代为茶禅的兴盛期,林表民编《天台续集》陈知柔诗作记载:“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好山雄压三千界,幽处长栖五百仙。云际楼台深夜见,雨中钟皷隔溪传。我来不作声闻想,聊试茶瓯一味禅。”茶禅成为寺院茶及中国文人茶道的代表,唐宋时代僧人在高山种茶、制茶、教茶,自悟悟人,并实行农禅制度“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生活按《百丈清规》为制度,须时时精进奋上,生活亦要求简朴恬静。
茶饮追公元(前59年) 西汉王褒〈僮约〉记载 :“烹荼尽道、武当买荼”。茶叶自古就受到喜爱,系因源自于宫廷贡茶对质量要求严格,使得茶饮多元的技术提升。茶禅可以藉由我国的八种茶席艺术来陈现,茶席艺术有寺院茶禅、宫廷茶宴、文人茶会、四艺书斋茶会、斗茶会(茶艺比赛)、茶寮卖茶、节庆茶会、园林茶会、茶禅等饮茶风气普遍在生活之中,百姓日用的称为“民间生活茶艺”。自古喝茶品茗风气甚盛,主要因为唐代茶圣 陆羽建立了实用的《茶经》一书,历代亦有加着,尤以宋徽宗写《大观茶论》为《茶经》润色,于是茶道大行。
当代世界,四百年来的西方哲学,如海潮一般汹涌而来,新一代人类视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为无用之物,实不知饮茶能怡情养性、体悟自然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