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财务处 谷书平 李珣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优化
聊城大学财务处谷书平李珣
预算是高校管理与规范资金使用的常用手段,但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预算管理,也没有对预算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导致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基于此,本文探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现状及优化措施,以期帮助我国高校提升预算绩效评价效率,进而提升其办学效益。
资源配置高校预算绩效评价
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其运营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都将管理重点放在教学与科研上,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高校会编制年度预算方案,并为每个职能部门与院系下达预算任务,但很多高校没有对预算任务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实际上,评价预算绩效不但能够了解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还能及时发现当前预算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预算体系的完善程度。
(一)满足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需求预算方案是基于高校发展战略与运营目标制定的,是高校资金使用全过程的具体体现。现代市场环境中,高校想要保住自身的优势,就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而对预算绩效评价能够满足高校的需求,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满足防控财务风险的需求虽然高校是事业单位,但其运营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各种类型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会对高校的正常运营造成巨大冲击。因此,现代高校想要保证运营的稳健性,就必须做好财务风险的防控工作,而预算绩效评价可以帮助高校提升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防控。
(三)满足加快事业发展的需求作为教育事业组织,高校的运营目标是教化育人,而所有的教化育人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评价预算绩效能够降低高校领导使用资金的自由度与随意性,提升高校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从而为加快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很多高校都逐渐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构建了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但这些工作的实际收效并不理想。当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一)不重视预算绩效评价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导致其管理工作会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受限于旧有的经济体制,很多高校的高管层并不重视预算绩效的评价工作,认为只是例行考核,对高校的运营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预算绩效评价作为重点,下级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自然也会秉承这种思想,导致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收效甚微。实际上,很长时间以来,高校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如人员经费的划拨,很多高校是按照职能部门或院系的工作人员总数来拨付,没有考虑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因为不重视预算绩效评价,高校并不了解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无法改进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预算管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无法发挥激励作用,同时也严重浪费了高校有限的办学资源。
(二)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编制的预算方案较为粗略,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对预算方案进行调整,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预算方案,但当前高校对预算方案调整控制不严,基本上只要职能部门或院系提出调整预算的申请,高校都会批准。这无疑降低了预算方案的权威性,提升了超预算的可能性。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三)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绩效评价概念引入我国教育产业的时间较短,因此,很多高校缺乏绩效评价经验,所构建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不科学。部分高校为了降低评价难度,选择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财务指标,虽然这些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但却过于片面,没有综合分析预算绩效的其他方面;部分高校选择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绝大部分是定性指标,虽然简化了评价过程,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却大打折扣,高校管理人员很难根据评价结果对下一期的预算进行规划。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当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首先,没有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各职能部门与院系的财务管理各自为政,不同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不具有交互性;其次,没有建立完善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导致管理数据的汇总结果存在错误;第三,网络安全水平低,极易受到外来的攻击;第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不熟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操作规范。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预算方案编制后,高校会将预算任务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与院系,但对于这些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很多预算责任主体的实际支出严重偏离了预算方案,但高校却并不知情,直至预算期结束汇总支出后,高校才发现实际支出已经偏离了预算。另外,部分高校还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能是做账,没有权力对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这无疑降低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一)明确预算绩效目标,完善绩效评价机制高校必须设定明确的预算绩效目标,并将此目标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与院系中,作为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指引。高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设定预算绩效目标:一是主次分明原则,高校应分清运营目标的主次,以此为基础设定预算绩效目标,除考虑教学与科研外,还要综合考虑其他部门对正常运营的辅助作用;二是平衡投入产出原则,高校应平衡好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据此设定预算绩效目标,只有产出大于投入,才能实现教化育人的教育办学目标;三是平衡总体与局部利益原则,高校作为运营主体有自身的利益,同时各职能部门与院系也有自身的利益,设定预算绩效目标时,高校应平衡好总体与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保证教学与科研活动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有序进行。设定了明确的预算绩效目标之后,高校还应该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为每个预算责任主体建立针对性的评价过程,从而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权威性。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团队,全权负责所有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因此,高校应基于自身的运营实际与预算绩效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而言,预算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针对高级管理层,也有针对职能部门与院系的,更有针对教职员工个人的。因此,高校必须首先明确预算绩效的评价主体,针对每一类主体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选择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学术界当前比较推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平衡计分卡法(BSC)。这种评价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四个基本维度,全面评价每个维度中各具体要素对绩效的影响。平衡计分卡是基于战略目标对绩效进行评价的,因此,与评价对象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很多学者都会在评价绩效时使用这种方法,认为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能够真实反映绩效的实际水平,但这种方法比较复杂,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二是关键绩效指标法(KPI)。这种评价方法首先选择对绩效水平具有关键影响的指标,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国外很多学者在评价员工绩效时会使用这种方法,但我国学者较少使用该方法,主要原因在于选择关键指标的过程很难控制,如果指标不具关键性,那么也就无法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综上所述,高校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但要考虑指标的可得性与可测性,还要考虑指标对预算绩效的影响程度,从而保证选择的指标符合绩效评价的要求。另外,高校还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与办学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量要适中,这样才能既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又控制好绩效评价的成本。笔者建议高校在选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时,将教学与其他管理部门预算分离开来,因为这两类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存在明显的区别,将其混在一起进行评价,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基于上述两种绩效评价方法,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提升评价的针对性,笔者分离了教学与其他管理部门的预算绩效评价过程,分别为其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图3。
(三)加快绩效评价的信息化改造进程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组织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平台,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完善管理体系。高校应在打造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积极做好预算绩效评价的信息化改造工作,从而提升评价过程的透明性,使各预算责任主体都能清楚地了解到预算绩效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与之对应的工作,优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笔者建议高校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及时采集与整合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为预算绩效评价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实际上,构建这样的预算管理平台,还能够提升高校内部预算管理信息的交互性,方便管理者及时了解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其与高校实际运营的贴合性。当然,高校的预算责任主体分为不同层次,预算管理平台应为每个层次的预算责任主体分配相应的系统使用权限,从而实现预算执行信息的集中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构建预算管理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优化预算执行绩效,并不只是为了评价预算绩效,因此,预算管理平台的主要职能是管理,而不是评价,高校应充分利用平台的信息管理优势,及时改进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效率,进而优化预算执行绩效。
(四)充分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得到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后,很多高校都将评价结果直接录入运营档案,未能充分利用该结果对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基于此,笔者建议高校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当前预算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借此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效率。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充分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第一,将评价结果及时汇报给校领导层,便于领导层根据预算执行的实际收效确定下一预算期的预算目标,从而提高预算目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第二,将评价结果及时汇报给财政主管部门,使其以此为基础调整高校的财政资金结构,从而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预算责任主体,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实现优化预算绩效的目标;第四,将评价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评判,提升预算绩效评价的透明度,借此提升学校资金流程的规范程度,尽量避免发生渎职及舞弊等行为,保证高校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图1 高校总体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图2 教学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架构
图3 其他管理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架构
[1]张文利:《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研究》,《财会研究》2012年第23期。
[2]包建玲:《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孟祥霞:《高校实行预算绩效评价的思考》,《财会通讯》2009年第26期。
(编辑朱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