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佃凯
从2015年起,在连续降准、降息的影响下,市场的流动性充裕,各类资产收益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可以投资的安全资产日益缺乏,我国的商业银行日益感受到了资产荒带来的压力。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资产荒的情况。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国纷纷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多数国家财政政策空间有限,因此宽松的金融政策成为很多国家倚重的选择。从美日的量化宽松再到日本和欧元区的负利率政策推出,长期的宽松金融政策带来的全球利率的不断走低,使得资本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与此同时,大多数国家的实体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加上资本市场波动性加大,使得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资产荒的现象,各国商业银行都普遍出现了成本上升、资产收益下降的问题。由于金融市场历史较长,除了当前出现的资产荒以外,一些发达国家曾经发生过多次资产荒的现象,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商业银行在应对资产荒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对资产荒的理解及其对银行的影响
所谓的资产荒并非指没有资产可投,而是符合投资人风险收益要求的资产越来越短缺的现象。资产荒出现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资金的获得上看,资产荒的出现是因为银行越来越难以获得低成本资金而带来的。银行可支配的资金(包括自营和代客两种)主要来自存款(包括一般零售和公司类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同业存款等)和银行理财、资管产品。不同的资金有不同的成本。当低成本资金较多的时候,银行能够接受低收益的资产,投资可选择资产的范围就会宽泛很多,不容易出现资产荒。但当高成本资金比较多的时候,银行只能被动追逐高收益的资产,优质资产的稀缺自然就会出现,资产荒不可避免。其次是从资产的获得上看,资产荒是银行难以获得优质资产而造成的。尽管经济低迷,但市场上并非没有优质资产,而是由于竞争加剧、管制严格、自身经营模式等原因使得银行无法像以往轻松获得优质资产,导致钱多而无处可投,从而出现资产荒。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贷需求量下降。在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扩张动力减弱,融资需求不振。银行贷款的增加受到抑制;其次是存量资产不良率上升。经济增速下滑使得企业利润下降,导致信用风险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不良率随之提高。出于风险的考虑,银行出现惜贷现象;第三表现为资产端收益率下降,负债端成本却上升,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由于优质资产数量减少,资产的收益率出现下降,同时由于银行同业竞争激烈,再加上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负债端的成本下降速度滞后,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被压缩。
美国商业银行应对的策略
对于美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荒并不陌生。从上次大危机开始,由于制度、市场以及技术等原因,美国银行业面临过多次资产荒。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降低风险,美国银行业被要求实行分业经营,政府并且对利率进行了管制。6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通货膨胀率不断提高,导致市场利率随之提高,活期存款出现大量流失,另外一些存款类投资工具的出现加剧了金融脱媒的压力。商业银行面对着这一困境,通过贷款证券化来加快资金流动,同时加快了金融創新,其中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成功推出提高了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推行了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推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降低了净利差,同时由于股票、债券市场的兴起,使得商业银行的再次面临金融脱媒的压力。商业银行一方面继续依靠资产证券化加快资金流转,同时通过综合化经营,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美国在利率管制时期,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低于20%,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加深,银行不断加强表外业务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渐上升,从1979年的18.25%上升至2000年的43.11%。进入到21世纪,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网上银行和理财服务逐步蚕食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又一次遇到了金融脱媒的问题。美国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情况,积极使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金融服务,继续保持了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从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应对资产荒的做法主要有:(1)资产的证券化。这是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获得低成本资金的常用做法。商业银行通过将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企业长期贷款等流动性差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在不增负债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多获得一些资金来源,加快银行资金周转,提高资产流动性。资产证券化还为银行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低成本的筹资渠道。(2)金融创新和业务转型。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比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大额存单缓解了低成本资金来源问题。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主动调整风险偏好,提高了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比重,同时加快中间业务开展,扩大非利息收入。互联网技术的大量使用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3、对海外的资产的配置。除了前两个做法以外,美国商业银行还特别注重海外资产配置,既能分散风险,同时也能获得较稳定的收益。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的商业银行就对石油国家进行大量贷款,并在欧洲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随着东亚国家的兴起,美国银行又开始对东亚及东南亚的投资。
日本商业银行如何应对资产荒的策略
为了应对长期的通货紧缩,自1999年起日本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不仅是通过购买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且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甚至是在2016年又开始实行负利率和量化宽松并行的政策。长期以来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环境,对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银行体系的盈利水平下降:2015财年,日本五大银行的净利润下降速度平均为-9.2%,而2014年的净利润增速为5.1%。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资产端持有现金比例大幅提高,证券投资类资产下降。在负债端,存款在负债中的占比下降,尤其是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下降较多,不利于银行存款的稳定。由于日本经济持续疲弱、通缩压力较大。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信贷资金的供需两方面均出现萎缩。从供给端看,出于风险管理的考虑,商业银行“惜贷”倾向明显,在授信过程中对抵押资产质量和借款人资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需求端看,经济下行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水平下降,信贷需求下滑。受供需两方面因素影响,日本国内的信贷增速较为缓慢。
为了解决资产配置的困境,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日本银行业的海外扩张力度明显加强。目前日本银行的海外债权余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一位。日本银行的海外扩张主要是大银行,其中三菱、三井和瑞穗银行是海外扩张的主力军,过去四年年中,三大银行海外收入占比都超过了20%,而且海外贷款的期限分布合理,资金来源较为稳定,不良贷款率也比国内的平均水平低。并购重组成为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应对资产荒的方式。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持续流向大城市,导致区域中小银行的资源出现短缺。为了适应恶化的经营环境,区域中小银行开始通过资本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自2014年以来,先后有横滨银行与东日本银行组建控股金融公司,资产总额达到了16万亿日元,稳居区域银行之首。东京都民银行与八千代银行合并重组为东京TY金融控股银行等案例出现。除了在国内合并重组以外,区域中小银行还组团对外输出,2014年区域中小银行的海外贷款增速已经超过了大银行。2015年,广岛银行、德岛银行等26家日本中小银行宣布与基威尔基金合作,为东南亚的日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海外扩张和国内重组,日本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得到了提升,股价也获得了支撑,部分抵消了国内经济不景气带来的盈利压力。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2015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和地方融资性平台的高收益资产供给下降,再加上年中股市的巨幅调整,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面临高收益资产匮乏的局面,资产荒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资产荒反映的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对当前我国经济和金融转型过程中的不适应。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地方政府财经纪律约束的加强,以及金融监管制度的强化,符合银行风险偏好的项目增量骤然减少,银行一下子觉得资产“荒”起来。然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及产业重组、新兴行业的大量并购的融资需求,传统银行由于缺乏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又难以满足。因此,要破解资产荒的难题,必须加快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从降低资金成本方向来缓解资产荒。首先是重新思考存款的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存款已经从“总量导向”演变成“成本导向”。银行之间竞争的将不是存款的数量,而是存款的成本。存款成本的竞争更多的是聚焦于如何保持活期存款占比的稳定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两大关键问题上。前者需要庞大的客户群,尤其是小型企业群体,后者则有赖于电子化渠道和网络金融服务的能力。其次是降低刚性的成本。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特别是约定收益率型的理财产品的成本较高。应在预期市场资金面仍将保持宽松情况下,通过提高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提高产品开放频率或缩短产品期限等方式,降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的成本。
从提高优质资产获得能力方向缓解资产荒。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融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权益性融资的需求上升,债务性融资需求相对下降。当前的一些“优质资产”如并购、PPP、资本市场业务、海外资产等,绝大多数已经超越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范畴。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丰富新产品的种类和拓展新的投向。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融资需求,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结构化融资、企业存量资产或未来现金流的证券化、股权直投等资本市场业务品种。同时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和企业一起走出去,积极布局海外资产,这不仅可以缓解境内资产荒,还可以提高投资效率。
建立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经营模式。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并未有效出清,社会整体债务积累较快,虽然资金面保持宽松,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有所增加。银行要在市场上寻找“收益-风险”的最佳标的物,必须具备超强的风险发现能力。银行要建立适应新资产市场、新资产业务的新风险管理模式。银行内部应建立起新旧业务不同的,分层级、差异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尤其是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应在风险偏好、审批流程、投后管理等方面实现针对性创新,切实提升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全球视线月度资讯
印度央行下调回购利率至6.25%
10月4日,印度央行发布货币政策声明称,2016年至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超过预期;投资与贸易不足抑制总需求,印度进口加速萎缩;食品价格大幅增加带动零售通胀率升高。印度央行决定下调回购利率25个基点至6.25%。
欧央行: 欧元区二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长0.3%
10月6日,欧央行发布9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称,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欧元区二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长0.3%,主要由净出口和国内需求拉动;自年初以来长期通胀预期保持稳定,金融状况基本保持不变。
日本8月份经常账户盈余19382亿日元
10月11日,日本财务省发布数据显示,日本8月份经常账户盈余20008亿日元,同比增长23.1%;经季节性因素调整,经常账户盈余19757亿日元,环比增长36.5%。其中,货物与服务贸易账户盈余5363亿日元,环比增长111%。
澳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
10月14日,澳大利亚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称,全球金融体系面临大量风险冲击,许多发达经济体银行部门状况也面临挑战。国内风险转向房地产开发和资源相关领域,过去6个月家庭贷款风险小幅下降。
日本8月份工业产出环比增长1.3%
10月17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日本8月份工业产出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4.5%。数据还显示,日本8月份出货环比下降1.1%,同比增长1.6%;库存环比增长0.3%,同比下降1.6%。
美国10月EIA原油庫存基本维持不变
10月26日,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数据显示,美国10月21日当周EIA原油库存环比基本维持不变,同比增长1.8%。数据还显示,美国10月21日当周国内原油产出850.4万桶/日,环比增长4万桶/日。
法国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8
10月26日,法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法国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8,环比增长1个点,为2007年10月份以来最高。其中,未来个人财务状况预期改善,当前储蓄能力下降,回归长期平均水平,未来生活水平预期再次改善。
澳大利亚三季度出口价格指数环比上升3.5%
10月27日,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澳大利亚三季度出口价格指数环比上升3.5%,进口价格指数环比下降1%。三季度出口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4%,进口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