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颜秋 王璇
近几年,传统金融系统已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了金融互联网化升级改造,尤其是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支付、结算、销售渠道等核心业务的互联化,在成本降低、效率改进、便利性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和改善。以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技术,形成互联网金融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大有构建“第三金融生态系统”之势。因二者在构建理念和运行逻辑上存在较大差异,致使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实践中不断博弈与耦合发展,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也是众说纷纭。
金融功能特性的矩阵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功能
金融功能按照传统分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提供支付和结算系统;二是筹集大规模资金;三是配置经济资源;四是管理不确定性和控制风险;五是提供价格信息;六是处理信息不对称。信息处理、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涉及到所有金融机构主体的业务特质,不同机构在业务逻辑和运营机制上有所区别。涉及到支付结算功能主要由商业银行来承担,在利率市场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价格发现功能主要由资本市场如证券、保险机构来承担。作为传统金融系统主体的商业银行在实现金融功能上,主要依托以下几种业务模式:支付清算功能通过支票、汇票、信用证等柜台业务、电子银行、手机银行、银行卡、ATM等业务模式来实现;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存款和贷款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理财、私人银行等财富管理业务来实现;风险管理功能主要通过客户调查、信用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督等方式来实现。
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功能
互联网金融内涵和业务模式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和特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定义:一是“金融+互联网”,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技术,对传统金融的理念、思维、流程等方面进行技术上的延伸、升级与创新,但仍未脱离金融的本质范畴;二是“互联网+金融”,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算法模型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秉承“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由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衍生出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应用。由以上定义可以归得出,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制度基础不同,其运行逻辑和生态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金融+互联网”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丰富和完善支付和结算功能,在业务模式上主要包括以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当前国内以P2P为代表的网络信贷是对传统金融信贷模式的补充和延伸,丰富了资源配置的内涵。“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具有资金汇集功能,以阿里贷为代表的信贷业务,体现资源配置的功能,以众筹为代表的资金汇集业务,又具有融资和投资的双重功能。
金融功能的矩阵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发展演进中的博弈关系,将二者业务模式及其对应的金融功能进行矩阵分析(见表1)。不同业务模式意味着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组织方式,代表不同价值和理念,体现出不同的运营逻辑。通过金融功能矩阵分析,从业务层面梳理彼此的逻辑边界,剖析二者在发展演进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结合金融功能的六大分类以及互联网金融两层面定义,可进一步梳理出互联网金融不同业务模式与商业银行金融功能的对应关系。从支付结算功能上看,互联网金融通过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来实现,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方式为柜台、电子银行、银行卡和手机银行等;资金汇集方面,互联网金融主要的业务支撑模式为众筹、余额宝和P2P等,银行方面主要的业务为存款;在资源配置方面,互聯网金融通过P2P、阿里贷等业务模式来实现,而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信贷业务;互联网金融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构建互联网金融生存基础,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存在先天的劣势,更多通过人工调查、数据整理;余额宝和P2P业务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价格发现上不具优势;在风险处理方面,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形成较为完备的互联网征信系统,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相对传统,还是依靠客户调研、信息收集等方式。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功能耦合
关于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的讨论,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可谓愈发激烈。我们认为二者之间首先存在功能上的耦合关系。传统金融体系已经形成固有的服务边界,依据规则、制度和约定俗成的价值理念承担各自的金融功能,互联网金融就像一个“搅局者”,野蛮生长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内,其含义为“金融+互联网”。从产生顺序上看,金融在前,互联网在后。也就是传统金融(如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或者互联网公司在现有商业银行体系上进行互联网技术嫁接,创新业务模式,拓展营销渠道。但是,原有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并没有本质上的飞跃。二者取长补短,在同一金融功能上实现业务上的耦合,共同应对新产业、新经济的挑战,创造一个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便利性更好的金融生态。
支付功能上的耦合:时空上的延伸
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我国商业银行是整个社会支付和结算的根基,商业银行通过柜台、电子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和银行卡实现资金的流动,完成商业活动的支付和结算。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有了互联网支付,所有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加快了资金流转速度,克服了支付结算资金的存量化问题。第三方支付看似与商业银行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打破了原有商业银行垄断格局,实则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在支付结算中要依靠商业银行这个“母体”,其上游资金来源于现行商业银行客户存款或者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尚未具备资金的独立源头。在支付结算功能上,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形成耦合关系,相互配合,在时空上尽可能的延伸,满足客户随时随地的支付结算需求。
资金信贷功能上的耦合:服务对象的扩展
资金本身没有属性,所有对资金有需求的客户,通过一定机制设计都应被合理的满足,从而体现“普惠金融”的特性。但是,商业银行所固有的商业规则和运行机制,使其难免背上“嫌贫爱富”名声,因存在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规避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通常使用客户调查分析信用信息,选择贷款客户,辅以贷后管理和内部控制。已形成的这套信息处理流程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企。为此,商业银行只好选择信用水平高的大客户作为服务对象,这样造成“金融抑制”现象。“长尾理论”说明在资金需求上还有更大部分的客户,包__括中小企业、个人等“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合理的服务。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信贷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满足“长尾客户”的资金需求,借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征信技术,通过交易记录、支付记录、社交记录等数据处理,低成本高效率获得信用信息,有助于资金供需双方快速达成交易,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预测未来交易双方的行为,为管理信用风险提供商业银行无法做到的信息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存在功能耦合,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服务与P2P网贷一起构建了服务于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置网络,有效解决“金融抑制”问题,实现了更广度的“金融普惠”,将金融服务扩展到了普通社会大众。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替代
互联网金融也像是“拓荒者”,延伸与拓展旧有金融系统的边界,形成相对独立的金融系统,这个系统的基础是互联网平台,是“大数据+云计算”、数量模型,是广阔的“长尾市场”。通过以上金融功能矩阵分析,可以得出,在新的金融视阈中,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存在替代。
形成替代的逻辑基础
金融本质是对信息的处理,无论是基于信息的风险管理还是基于信息的信贷服务,商业银行信息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工或面对面的交流,而互联网金融具有特殊的信息生产、收集与处理方式。在信息产生方式上,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的大数据作为分析基础,在信息分析和整理上主要使用搜索引擎技术来实现,在信息处理上主要借助云计算和数量模型来完成。基于以上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能够更有效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对商业银行基于信息中介的业务模式形成挑战。独特信息处理方式形成互联网金融的“基因”,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搜索引擎和云计算,构建独立金融系统,这正贴合“互联网+金融”内涵。
資源配置集合功能上的替代:从P2P到阿里贷
从社会金融功能角度,P2P和阿里贷与商业银行信贷共同构建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二者之间形成金融功能的耦合。但是,从业务层面看,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模糊的边界,处于竞争与替代位置。如P2P,无论纯线上模式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资金供应方通过P2P平台实现了资金汇集,替代了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业务,资金需求方通过P2P平台寻求资金,替代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同时,资金供应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以及需求者资信状况,快速确定价格,完成交易,也实现了价格发现功能,P2P平台集合了资金汇集、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的金融功能。再如阿里贷,互联网平台公司通过客户较长时间累积的信息和交易数据,并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其数据进行深层次专业化挖掘、分析和预测,通过模型计算形成信用数据,据此进行基于电商平台用户的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阿里贷集合了资源配置、信息管理、风险控制等金融功能。因此,在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金融集合功能上,互联网金融有独特优势,对商业银行形成替代。
资金汇集功能上的替代:从众筹到余额宝
资金汇集是商业银行的根本性业务,通过客户存款形成商业银行信贷的资金资源,没有负债业务,商业银行无以进行资产业务。众筹和余额宝在资金汇集方面对商业银行形成替代。财富管理总有高大上的感觉,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更是面向高净值人群,而众筹和余额宝为普通客户提供除银行存款或理财外的财富管理机会。众筹和余额宝在财富管理产品设计上更加亲民,具有标准化产品的特点,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在基于优化资源配置前提下余额资金的财富化。在低进入门槛、高收益、操作便利等优势条件下,吸引了更多社会闲散资金,形成对商业银行资金汇集最直接的替代,这也说明互联网平台对潜在非个性的财富管理,具有巨大吸引力。通过这个平台,客户的闲散资金不再是无任何收益的闲置资金,也不是低利率的储蓄产品,是在财富管理理念下,对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这也直接造成银行存款吸收能力下降及存款成本上升,对商业银行固有的储蓄产品带来重大挑战。
发展展望
从电子商务端以及银行交易端衍生的互联网金融,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短时间内,内生于传统金融系统的“金融+互联网”业务模式,与商业银行形成金融功能上的耦合,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构建“金融普惠”的大系统。外生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虽对商业银行部分业务形成替代,但规模小,影响力较弱,与商业银行的体量难以相提并论。但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具有的低成本、信息流整合、信息对称与共享和快捷高效优势,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生存逻辑和经营机制的最大挑战。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互联网精神改造自身系统和理念,做好金融系统主体的责任和担当,与互联网金融和谐共处,共同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金融”。
基金项目:天津社科规划项目(TJYY15-029)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