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6-12-20 19:50黄剑能
求知导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阅读初中策略

黄剑能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重视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可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秉承一个道理:让学生朗读、背诵,使学生在考试中能把书本知识完整地再现出来即可。殊不知,这样的枯燥无味、沉闷无趣的阅读教学泯灭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和幻想。例如,在人教版《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抗战时期,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有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吗?2000个字!还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旗明明,杀气满山头!读罢此信,被老舍的幽默逗笑之余,我们不禁赞叹:老舍真不愧是“人民艺术家”!让我们走进《济南的冬天》,去领略老舍独具一格的文笔。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改变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吸取知识,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去克服阅读学习上的困难。

2.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该应以自己的分析结果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句话说明了学生阅读行为的重要性、自主性,为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荀子·儒效》提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些也说明了学生自主阅读并从中获取体验的重要性。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本文中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把文本分为三部分: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阅读教学也是如此,通过一次次的阅读体验,最终才能掌握阅读技巧。为了创造更多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学阅读进行交流体会,举办阅读手抄报,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3.问渠哪得清如许——学会质疑

疑是学之端,思之始,是开启探究思维的钥匙,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质疑气氛,教给学生质疑的策略,才能让学生敢疑、懂疑。质疑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艺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质疑时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答案的开放性和难度的梯度性,同时要把问题问得恰到好处,好的问题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能迅速激起涟漪,荡漾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当然质疑也要加以引导,否则学生的阅读层次不够深,所以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问题问到“点子”上。例如,在教学短文两篇《蝉》和《贝壳》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由蝉本身悟出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深刻道理?怎样理解作者对自己和贝壳的生命所作的比较,作者由此感悟到了什么?等问题,作者先对贝壳的精致进行了一番描述,然后引发了哪些感慨?在《贝壳》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到“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弄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这样写对文章有什么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4.要把金针度与人——掌握技巧

知识造就人才,而知识的获得的最主要途径是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朱熹也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阅读,不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才能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因此,教育者不能不深思:书海无涯,如何让学生书海中自由遨游到理想的彼岸?那就要让学生掌握技巧,做到会读、精读,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同时,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列出文章摘要和关键的字、词、句子,整理出内容框架,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写作意图。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

只有用心去阅读,耐得住阅读中的寂寞,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达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从而不断提升整体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利华.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2)

[2]杨秋华.强化“语用意识”,优化阅读教学[J].福建教育,2014(9).

猜你喜欢
阅读初中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