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林太
摘 要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已经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建设群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笔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调查,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可资借鉴的对策,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如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建设作用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一是依靠其经济的发展,二是依靠其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的复兴,必须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个软实力。这样就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大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高潮。以此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1 提高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1.1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基本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两方面。
先说专业素质。笔者认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具有艺术、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但是我区大部分盟市群众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一则数量少,二则专业素质低,加之年龄较大,退休后新加入的工作人员又一时难以继任,给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动的心思不多,原本手里有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不知道如何发扬光大,更有些人员对非物质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知之甚少,所以工作效果不佳,群众文化建设没有发挥其团结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目的。再说道德素质。在我区的一些盟市,群众文化工作者大多是民间艺人或其后代,进入体制内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裙带关系”,其道德素质往往没有经过考核,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待群众的态度不够耐心,给群众文化建设事业造成了损失。
1.2 群众文化表现形式过于单一
群众文化表现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在我区,各盟市的群众文化表现形式大多与当地的民俗有关,汉民族的形式大致有剪纸、二人台、高跷、脑格等;蒙族有库伦旗的蒙古族安代舞、敖鲁古雅乡的驯鹿文化、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乌力格尔,准格尔旗的漫瀚调、东乌珠穆沁旗的长调等,虽然形式众多,但总显形式过于单一,当地群众往往对这些形式的艺术文化活动感到厌烦,也不能满足其长期发展的精神文明需求。尽管全区各地开展了一定程度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但是群众参与度很低,脱离了群众文化建设的初衷,也背离了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初衷。
2 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自我性,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群众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是其重要的特征。群众文化的发源在于生产劳动之余丰富自我精神生活,因此,自主创作、自我欣赏、自觉传播是其发展的原动力。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是其发展过程。消除身心疲劳、获取自身满足和快乐是其活动的终极目标。笔者认为,群众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群众的自我性,如广泛的基础性。群众除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外,都有精神生活需要,这是群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再如还有现实的社会需要性。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群众文化的存在,才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三是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是自娱自乐性的,创作者、表演者、组织者、观赏者,都把自我满足、自我愉悦作为最根本的参与目的。因此,群众文化建设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同时,要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非物质文化大多有着家庭特色,应该大力发挥其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凝聚作用,从而使群众文化建设真正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
3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巨大作用的措施
3.1 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价值取向。
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自我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但这不并是说可以任由其发展,不受法律和社会道德的约束。笔者认为,既不能在价值取向方面赋予更多的道德要求,又不能使之偏离社会公德之外,应当倡导“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价值取向。鼓励群众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知识、传播文明;鼓励创新,紧跟时代发展,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带给人一种新的感受;发挥群众文化愉悦身心的功能,使人们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心灵上的快乐;传播正确的审美观,以优美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美的熏陶。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坚守道德底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以优秀的群众文化产品,塑造健康向上的群众精神,使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建设队伍中来。
3.2 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
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展演和传承等活动实现的。
非物质文化的展演就是把教育贯穿在了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导感化、规范群众行为的目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又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和载体。内容丰富、门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是通过有审美价值的、高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的,其宣传教育效果是十分巨大的。如二人台《秀姑劝夫》,以“寓教于乐”的小戏形式,把“教”与“乐”的内在联系功能充分发挥了出来,实现了“乐”中有“教”,“教”在“乐”中的育人目的,使大多群众感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陶冶了情操,深化了涵养,坚强了意志。在潜移默化中使美的道德观念在群众心目中建立并得到不断强化,从而陶冶了群众的身心。
参考文献
[1]祁彦利,董金英.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促进――结合正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J].大舞台,2011(01):156-158.
[2]徐以明.试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的创新途径走向[J].大众文艺,2011(22):199.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群众艺术馆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