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民办高校技术应用型转变“瓶颈”及破解思路

2016-12-20 18:50
现代企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瓶颈陕西民办高校

陕西民办高校共有21所高校被教育部列入“转型”名单,其中有9所属于传统意义的“纯民办高校”,此外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等12所独立学院。近年来,虽然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在办学体系、招生规模、教育质量、专业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尚未完全建立起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远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尤其是未能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转型谋求进一步发展,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落实其“技术应用型”办学定位,显然也已成必然趋势。

一、陕西民办高校技术应用型转变的战略意义

1.融入国家战略,对接社会需求。陕西民办高校只有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谋求转型发展,以国际化视角服从“新丝路经济带”、“大西安规划”的大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尽快融入国家战略。同时也只有和国家意志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2.落实以人为本,赢得“客户”信赖。高校竭诚服务的“客户”就是学生与家长,只有赢得“客户”信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据调查了解,陕西民办高校专业课和“考证课”的内容不一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会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选择了这些专业的学生要考取会计证、导游证等资格证书,必须在学好专业课之外另外参加培训和考试,其他许多专业方向也是如此。

3.抢抓历史机遇,顺势创新发展。陕西民办高校应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宣传,自我投入和教育转型,切合陕西实际制定目标,扎实实施,稳步转型。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唯学历,但不完全唯学历,而凭技术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氛围,引导家长为才思路,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陕西民办高校技术应用型转变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1.招生与就业问题。现实中,陕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存在“盲流式就业”现象,就业状况很不稳定,不少学生有了工作岗位之后不久又失去工作岗位,而且即使是个别的就业稳定率、已就业学生满意率较高的民办高校,已就业学生的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待遇也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状况十分堪忧,这将长远而又深刻地影响到陕西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现已成为陕西民办高校技术应用型转变过程中最大的瓶颈问题。

2.专业集群的对接问题。长期以来,困扰陕西民办高校的生存竞争剧烈、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资金不足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一味迎合学生及家长的要求,缺乏前瞻性引领意识。以往在基本建设、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等方面,陕西民办高校盲目追求占地面积大、学生数量多、开办专业全,以至于各自的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趋同,普遍性地向着综合性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方向发展,结果是谁都不名,谁都不特,谁都不专。

3.重塑课程体系问题。陕西民办高校课程设置、教学绩效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以来并未形成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联动推进的大格局。在内表现为:实验实践课、技能应用课、专业核心课、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未能有机整合;对外则表现为:企业、行业很少向民办高校拨付横向的科研经费,这就充分说明陕西民办高校课程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现实,以至于企业管理者、行业专家并不认为民办高校师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看法已经形成。

4.智慧学习空间建设问题。在教育体制之外,世界已经是全球化、跨文化的“可视化大数据”时代,已经是携程化、移动化的泛互联网时代,而民办高校的网络化应用多半还处在招生宣传的水平上,甚至连 “学籍卡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都有待完善。没有“云计算”、没有“可视化大数据”,甚至没有微课和慕课资源,那么翻转课堂从何谈起?请问哪一所民办高校有比较完善的在线互动课程平台,哪一所民办高校的学生是可以面对各国学生随时能交流的?一些教师因为不懂技术,故意将技术和人文进行剥离,强迫学生读经诵典。甚至很少有人真正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以至于智慧学习空间建设成为老大难问题之一。

三、陕西民办高校技术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瓶颈形成原因分析

1.环境的新挑战。当前环境多变,竞争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实力、财力的竞争,还有师资、物力方面,尤其是就业率、生源的竞争角逐异常残酷。制约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多元发展和拓展生存空间、获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很不容易。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办学实力、经验和办学环境等方面都无法和国内外名校相提并论,要取得持续发展和长期生存,还面临着诸如社会观念、政策扶持和政府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的不少难题。

2.资源割据,集群效应差。陕西民办高校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协调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各专业、二级院之间逐渐形成壁垒,部分学生入学后就申请转专业,而不是既来之则安之。由于专业设置未能形成集群效应,难以统筹规划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所培养的人才很难和社会需求对接,高效运作、充分开放、资源共享、功能集约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已是迫在眉睫。

3.校企合作持续性差。传统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存在下列问题:合作流于浅层,企业参与度低,校企沟通少,学生满意度低;校企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雷声大雨点小,深度合作培养的投入多、回收期长,实效性差,导致企业对合作培养半途而废;企业参与合作教育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多数学生实习完毕留职率低、动力不足。因此,必须重塑课程体系以谋求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吸引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管理经验、耗材、实习场所,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重塑课程体系离不开财力、尤其是人力方面的支持,仅以教材研发和实验室建设为例,没有资金支持就难以调动专业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4.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自我调适差。体制内的中国教育早已经远远落后于科技,“翻转课堂”之类在本质上是对西方概念的鹦鹉学舌、生吞活剥,常常只存在于口头,而很难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互联网+教育”的新一轮教学改革,眼下还只能屈从于旧思维和旧体制,几乎所有新思维、多半新技术在教育体制内还只是概念而已。

四、破解陕西民办高校技术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瓶颈问题的思路

1.重塑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考察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现状,普遍还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陕西民办高校也概莫能外。面对毕业生就业难和日趋剧烈的生源竞争,必须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陕西民办高校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不是单纯依靠改善设备、扩建校舍等初始方式来吸引新生,而是必须注重完善学校办学理念、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以及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结合深度下功夫,持续坚持内涵发展不放松。确切地说重塑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是破解陕西民办高校技术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瓶颈的首要问题。

2.实施专业群无缝对接岗位、职业群。陕西民办高校专业建设方面理应打破不同专业、不同二级院之间的壁垒,尽快实现专业集群发展并与产业链对接,以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突破口,与企业、行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需求对接,积极适应、引领、融入所服务区域的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立企业、行业合作发展平台。学校要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吸引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参与学校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服务与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社区、企业、行业、地方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的专业集群全覆盖,使专业群和岗位群、职业群对接。

3.校企合作,重塑课程体系。陕西民办高校要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适应学生职业和经济社会需求为目标重建课程体系,要与优秀企业、朝阳行业联合培养人才,使专业课程的内容向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转移。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缜密设计,具体应考虑以下两点:一是突出专业主干课,设置或增加学生从业实际需要的课程;二是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课程及学生的顶岗实习。在此基础上,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采用实际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实践练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4.增强师资的自我调整能力,快速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陕西民办高校要将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打通先进信息化技术的转移、应用和扩散路径,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线教学监测技术、虚拟实验和数字仿真实训等广泛应用,努力研发开放课程和在线教学平台,以全球眼光为莘莘学子建设跨校智慧学习空间。笔者认为值得借鉴的是,某民办高校商学院教师以近乎零成本的代价自主开发创建了网络教学圈鱼化龙文苑,结合学校特色化培养目标,融入校本化、个性化教育内容,通过通识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再造,为师生们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及网络平台,使线上线下混合型、一站式、交际化教学得以实现。这一方面实现了学校内外、课堂内外的海量教学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使教师从繁冗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改革,例如课后作业可线上批改、手机批改,实时线上讨论答疑;基于考勤、作业、随堂测和学习表现等多样化成绩指标,由电脑自动完成统计和管理,即时应对学习预警。还可以通过查漏补缺,达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解疑、取长补短,分享学研成果。[本文是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浅析美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破解陕西民办高校转型瓶颈》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猜你喜欢
瓶颈陕西民办高校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