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未央
2004年的平安夜,28岁的翁帆与82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汕头办理了结婚手续。如今,这段饱受质疑和非议的婚姻已经走过12个年头,翁帆也由当年那个容颜俏丽的大家闺秀,变成了年届不惑的端庄妇人,惟一没变的,是她对婚姻选择的无怨无悔。
就像翁帆在接受杨澜访谈时所说的那样:“罗伯特·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英文诗,诗中写到一个人在森林里看到两条路,他不知要如何选择,最终,他走了人迹较少的那条路,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不同。同样的,我也选择了一条人迹较少的路,我的人生也是与众不同的,而我乐见这一切。”
在窥私的目光中学习坚忍
翁帆1976年出生于广东潮州,她的家境很好,父亲翁云光在一家旅行社担任管理岗位,母亲视翁帆为人生至宝,两个姐姐也对她宠爱有加。
翁帆在大学里读的是英语专业,她从学生时期便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和理论,所以她在做事时,很多想法也是西式的。决定和杨振宁结婚的时候,翁帆觉得这纯属与他人不相干的个人私事,那些社会反响和议论可以不去管它。所以最初的那段时间,她完全沉浸在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新婚喜悦之中。
2005年4月,杨振宁提议去爬黄山,一直是资深“驴友”的翁帆雀跃着答应了。那是两个人婚后的第一次旅行,同行的还有杨振宁的两个弟弟。初春的黄山风光旖旎,春风拂面,让人有一种想要随风而舞的冲动。不过在翁帆的眼中,却并非满是春色,还有她的先生杨振宁。
虽然杨振宁已经年近83岁,可他的腿脚依然十分灵便,爬山时一点也不吃力,反倒是翁帆,有时会被他拉着在走。翁帆很喜欢被杨振宁牵手,因为心里会感觉很蹋实,很有安全感。一路上,翁帆像个小女生一样,不时亲密地与先生交谈,她的声音轻柔甜美,语速很慢,普通话中夹着英文。而杨振宁则偶尔取笑一下她带有淡淡潮州口音的普通话,欢快的笑声洒满了一路。
当天晚上,翁帆打电话给朋友,畅谈了这一次美好的黄山之行。她还准备回京后买一架钢琴,期待着能一边闻着院子里的花香,一边弹着钢琴,与先生过幸福而平静的日子。但生活就像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那些婚前便纠缠着翁帆的蜚短流长,自始至终没有消散,甚至变得愈演愈烈。她意识到了大众舆论的恐怖,尤其是那些对名人隐私疯狂热衷的人,他们莫名其妙的影射和充满恶意的揣测,让她喘不过气来。
翁帆的苦恼当然瞒不过家人的眼睛,大家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她度过难关。父亲翁云光总是在人前人后为女儿进行辩解,说翁帆的本性非常单纯,并没有那么多民众猜测的污浊心思。母亲也千方百计为女儿拦阻那些可怕而又令人厌烦的骚扰,每次接到找翁帆的电话,她的第一句话总是充满警戒:“你是她的什么人?找她有什么事?”至于翁帆自己,则选择了最简单的躲避方法——关掉手机。然而,有些议论注定是屏蔽不了的。
有一次,翁帆在网上查阅资料,忽然间,一条醒目的标题跳入了她的视线:“翁帆寂寞发情诗曝光”。后面的链接还有“杨振宁死后遗产如何分配”、“杨振宁与翁帆夫妻生活如此维系”等点击量相当可观的世俗文章。她的脑袋开始嗡嗡作响,她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以议论毁谤他人为乐。甚至就连一惯观点严肃的路透社,也把她和杨振宁这段老夫少妻的婚姻,当成一桩奇闻轶事来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不过对于翁帆来说,有些人最恶毒无聊的表现,还是对于她“无后为大”的嘲笑。2006年,翁帆30岁的时候,网络开始恶搞她怀孕生子,言之凿凿地说她已有3个月身孕,正在家中安心养胎。一时之间,整个世界似乎都沸腾了,有美国记者甚至把电话打到他们在香港的家中,开口就说“恭喜杨教授有喜了”,这让翁帆既哭笑不得,又有一种受到羞辱的感觉。
事实上,对于孩子这个敏感话题,翁帆和杨振宁曾进行过一次严肃的对话。当时,杨振宁是这样说的:“我想我们不宜要孩子,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你一个人带着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翁帆接受了这一命运安排,但是居然有人拿这件事开恶毒的玩笑,她感到伤心欲绝。她的面容开始越来越暗淡,笑容也少了许多。
关键时刻,翁帆大学时期的一位闺中密友打来电话,开解她说:“我知道你是个善良又单纯的女孩,不会为了金钱和名利而生活,杨教授也很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在乎的人懂你,就算全世界都误解你,那又怎样呢?”
好友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翁帆决定做回从前那个帅气的自己。她首先想到转换心情的方式,就是改变发型。细心的人发现,那段时间的翁帆每次出镜,发型都会有所变化。或长、或短、或清汤挂面、或长发微卷、或刘海垂帘、或露出额头……她的着装也是少女气十足的粉白、粉蓝,搭配她重新振作的笑眯眯的容颜,给人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然,最能让翁帆变得心如止水的,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每次从睡梦中醒来,她都感觉自己“失忆”了一次,所有的困扰和不快都被抛在脑后,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所以,翁帆后来养成了午睡的习惯,并且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在象牙塔中追寻心的方向
2011年9月,一位自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的人,在网上晒出了一组某女生坐在教室内上课的图片,并称“我有个同学叫翁帆,以后可以自豪地说,我同学的老公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快,这组图片便被各大论坛和微博大量转发。刚开始,很多人以为是博主的自我炒作,不过在对图片进行一番仔仔细细的端详和研究之后,网友发现,图片上的女子的确和翁帆有几分神似。
不久,这位博主又更新了自己的微博,提供了更加详尽的信息:“翁帆姐姐相当低调,在班级进行自我介绍时,都没人往那边想。上课的时候,她超级认真地记笔记,跟普通的学生完全没有两样。”博主随后还大赞翁帆虽然已经35岁,但看起来非常年轻。来学校的时候,她总是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无论是衣着还是背包,都显得非常朴素,和一般的学生妹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翁帆真的重回校园读博了吗?网上像炸开了锅一样。9月16日,有媒体开始坐不住,打电话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求证,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我们是有一个学生叫翁帆。”消息被证实后,很多人都感到不解:作为杨振宁的太太,翁帆只需在人前做好自己的本分,扮演好杨教授“伴侣”的角色即可,为什么还要以35岁的高龄再次返校攻读学业?而且是4-5年学制的建筑历史专业博士学位。
有人揣测翁帆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婚姻生活才回到校园的,部分网友支持这种观点,因为类似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她的身上:与香港职员的第一次婚姻失败后,翁帆选择了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研究生;这一次再婚又备受关注和非议,她则选择了去清华深造博士学位。看起来,校园已经成为她的“避风港”。
不过,翁帆的闺密不久便站出来替她澄清:其实翁帆这次重新做回学生,主要还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志向。虽然翁帆并非出自书香门第,但父亲翁云光对中国文学颇有研究,家中做学问的氛围浓厚,翁帆自己也是满身书卷之气,精通英、法两门语言。她的硕士毕业论文《论许渊冲的诗学翻译思想》不仅得到广外导师和专家的一致赞赏,就连身为北大教授的许渊冲本人,也对她的论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翁帆是非常适合在象牙塔里生活的人,在照顾先生,整理先生的学术资料和讲稿之余,她重返校园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相较于网友们的议论和聒噪,翁帆这一次反而有点置身事外的感觉。她每天准时上课,将校园之外的嘈杂与喧嚣关在心门之外,按照导师的安排做课题,比任何人都要勤奋和刻苦,就连先生杨振宁的最新传记首发仪式,她都因为有课而选择了缺席。杨振宁对于翁帆读博的选择也表示赞许,“只要是她喜欢做的事,我都支持。”
在彼此的磨合中享受平静
尽管翁帆是由最初对杨振宁学识的仰慕,发展到了相知相惜,并最终和他走到一起的,但两个人毕竟存在54岁的年龄差距,很多方面不可能完全一致。杨振宁在婚后也直言不讳自己和翁帆之间存在代沟。有了问题,就需要找到解决的方法,好在他们都有一套平衡差异的方式。
杨振宁平时喜欢穿色调明快的T恤和衬衫,还喜欢扎上腰带,他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更显年轻。而翁帆从前则习惯穿舒服的休闲装,牛仔裤总是不离身,这样一来,两个人在外观上就相差更远。为了配合杨振宁的穿衣风格,翁帆在婚后更多地选择了庄重的淑女装,以使自己看上去更为成熟。与此同时,杨振宁也非常注意将自己融入翁帆的生活圈子。
2012年,杨振宁陪翁帆回广州过年,特意在酒楼设宴,招待翁帆在广州的朋友,饭后还把大家带到他们下榻的白天鹅宾馆玩。杨振宁对翁帆的朋友非常细心、友善,没一会儿,就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他小心询问大家对他和翁帆结婚的看法,听到祝福后,马上风趣地问:“那父母对你们男朋友的年龄限制是不是放宽了许多呢?”惹来众人一阵开心大笑。
结婚之前,翁帆的生活方式倾向于西式。她喜欢喝咖啡,深夜还和朋友在网上聊天,早上也起得很晚。婚后,她渐渐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得和杨振宁一样,早睡早起,很有规律,这也让她原本白净的皮肤变得更加红润,更有光泽。
2014年,杨振宁接受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的采访,记者问他年龄差距是否会成为他和翁帆婚姻生活的障碍,杨振宁坦言:“我和翁帆是不同时代的人,但我们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之前没经历过的事,那是一种不同的生命体验,相当于我们把各自的生命都做了延长。”
和同龄人相比,翁帆的生活可以用“平淡如盐、平静如水”来形容,她真的满意这样的生活吗?翁帆的父亲翁云光曾经说过,他为女儿照顾杨教授所做的牺牲感到骄傲。很多人对“牺牲”二字异常敏感,但翁帆却在2015年6月录制《杨澜访谈录》时,对“牺牲”这个字眼进行了纠正。“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一种牺牲,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非常享受现在的平静生活。”
翁帆还分享了杨振宁暖心感动自己的两件事:“有一回我们在日本,早上我病了,头晕、肚子疼,没法起床,振宁到楼下帮我拿了一碗麦片粥上来,亲自喂我吃完。还有一次在三亚,晚上他不想开灯吵醒我,就跑到洗手间去看书。半夜我醒来跟他说可以开灯,可他却执意不肯。”
2016年8月27日,翁帆与杨振宁出席中国美术馆捐赠仪式时。现场记者无几,也没有问活动主题之外的问题。传媒似乎已经对两人的爱情和婚姻没有了太多关注。一个94岁的老人,一个40岁的妇人,结婚12年之后,是好是坏,都不是通过一两个问题能判断得出的。
是啊,爱情转瞬即逝,陪伴才是长情。手牵手一起散步,面对面一起吃饭,微笑着相拥而眠,或许对于翁帆来说,这种平淡和平静才是一种真爱。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