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杨振宁的八卦,不如关注他的家教

2017-12-14 09:38赵忠心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7年11期
关键词:杨振宁儿子母亲

赵忠心

杨振宁是著名科学家,美籍华人,和李政道一起,经过研究,做出推翻宇称守恒定律的发现,因此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年2月,杨振宁应陈嘉庚基金会邀请到新加坡讲学时,接受了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刘培芳的采访。在回答刘培芳的提问时,他曾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本人的个性和作风,受父母的影响都很大。也许可以说,明显的影响(如学术知识)是来自父亲,而不明显的影响(如精神气质)是来自母亲。”

在言谈话语之中,流露出杨振宁对父母非常深厚的感情和一片赤子之心。

贤良母亲的启蒙

杨振宁的母亲对儿子的读书、学习非常重视。丈夫在杨振宁未满周岁时,就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一去就是五年。她一个人在家与杨振宁相依为命,不但能很好地关照儿子的生活与健康,还认真负起了对儿子进行启蒙教育的责任。

杨振宁四岁时,她就教儿子认字。由于能循循善诱,孩子又特别聪明,一年之中就认识了三千多个汉字。杨振宁五岁时,她又特意请来一位家庭教师,教杨振宁和他的堂兄弟、姐妹读书。头一本书叫《龙文鞭影》,半个多世纪以后,杨振宁还记得清清楚楚。由于教书先生只教读书不做讲解,杨振宁虽然凭记忆力强背得滚瓜烂熟,但当时并不懂得书中的含义。

通达父亲的诱导

1928年,杨振宁的父亲在芝加哥取得了博士学位,立即回国受聘任厦门大学数学教授。杨振宁的母亲到上海迎接丈夫,也带了六岁的儿子同往。父亲见到久别重逢的贤妻爱子,自然非常高兴。父亲是个读书人,见到儿子后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有关学习情况。

“你念书没有?”父亲问。

“念过了。”杨振宁干脆地回答。

“都念过什么书?”

“念过《龙文鞭影》。”

父亲叫杨振宁背一段听听,他流利地背了出来。接着,父亲“抽样”提问书上一些段落和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杨振宁却不能解释。杨振宁很紧张,以为父亲会责备他。

出乎意料,父亲却是通情达理地对母亲说:“老师没有讲解,小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讲了也难理解。不会解释是正常的。”说完,还送给儿子一支钢笔。从父亲的提问中,杨振宁第一次懂得了读书求理解的重要。

在厦门,杨振宁进了比较现代的小学读书。由于上学前打的基础好,父亲又是数学教师,上学后他的语文和数学都学得相当好,但动手能力却较差,手工课也不好。

一次,杨振宁用泥巴做了一只鸡,高兴地拿回家给父母看。父母看到孩子做得不像鸡,而倒像一只藕。但他们并没有取笑他、批评他,而是幽默地说:“做得很好,是一只藕吧?”这使杨振宁既不觉难堪,又懂得了还应该在这方面要多下些功夫。

一次,全家人去鼓浪屿玩,照相前杨振宁被父亲责骂了一顿,照相时不高兴的表情就被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三十多年后,父母于1960年由上海飞往瑞士日内瓦与杨振宁团聚前,杨振宁的弟弟翻出了当年那张照片叫父母带去。父亲看后说:“不要带,不要带,那天我骂了振宁一顿,他很不高兴。”

可见,父亲一直还记着这件对不住儿子的事。杨振宁后来知道此事,也非常感动。认为这种父母爱子之心,“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不易完全了解”。

父亲引领儿子进入科学殿堂

杨振宁父亲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便到清华大学任教。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他才带全家辗转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数学教授。那时,杨振宁刚念完高中二年级,便以同等学历考上西南联大物理系,从此矢志攻读物理科学。

父亲的影响,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那样,主要是在学术上。杨振宁两次说到父亲给他的具体影响:

1942年,杨振宁为做学士学位论文找吴大猷当论文导师。吴先生拿出1936年那卷《现代物理评论》杂志,叫杨振宁读罗森塔尔和墨菲合写的一篇讨论群论和分子光谱关系的评论性论文,看看有什么心得。杨振宁从该文中首次了解到群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由于杨振宁父亲是数学教授,他念高中时就从父亲那接触到了群论的初步知识。父亲书架上有一本斯派塞的关于有限群的书,其中的美丽插图也曾常常使他入迷。他虽然在大学没有学过群论,却也不觉得生疏。他把羅森塔尔和墨菲的论文拿给父亲看,想得到父亲的指导。父亲虽然不是学物理的,但对群论却很了解。

父亲建议杨振宁读一读狄克逊所著的名叫《现代代数理论》的一本小书,以便从中学习群的表示理论。狄克逊是杨振宁父亲芝加哥大学时的老师,父亲介绍的书确实是本好书,写得非常精要,没有废话,只用一章二十页的篇幅,就把群论中的“表示理论”非常完美地全讲清楚了。杨振宁读起来,觉得非常适合自己的口味。

他回忆说:“这一章又优美又有巨大的动力的理论,使我认识了群论的无与伦比的美妙力量。”

杨振宁后来一直将“对称原理”作为自己的两大研究领域之一,正是植根于吴先生和父亲当年这方面的指导。也正是吴先生和父亲当年这一指导,他才有可能在以后和李政道一起做出推翻宇称定律的发现,从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有生应感母恩宏

抗日战争期间,杨振宁一家七口的生活十分困难,杨振宁的母亲,意志坚强而又克勤克俭,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年复一年地从早到晚操劳,以坚韧卓绝的精神,支撑全家度过了抗战的岁月。

杨振宁在回忆这段艰苦岁月时说:“战争结束时,全家个个清瘦,但总算人人健康。”

在敌机轰炸、家中一度中弹、家当几乎全部化为灰烬的环境中;在教室十分简陋、教科书纸质很差、更缺乏实验条件等困难的境况下,杨振宁总是勤奋学习、紧张愉快。他还懂得了主动为父母分忧解愁。他曾经去给美国军官、士兵教中文,以赚取美元帮补家庭开支。

母亲常常叮嘱杨振宁,千万不要以升官发财为目的。她曾推荐杨振宁阅读父亲藏书中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传》,使杨振宁读后决心以富兰克林为榜样,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1987年,杨振宁在谈到他母亲时,无限感慨地说:“到现在我自己年纪大时,从我和子女的接触中,才深深体会到母亲对我的成长所给予的熏陶和影响。”

猜你喜欢
杨振宁儿子母亲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杨振宁:苍老灵魂重回青春的欢喜
打儿子
杨振宁的放弃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