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孙 玲
伴随我国经济的腾飞,医药工业也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我国医药工业的战略支柱之一,化学原料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且具有规模大、成本低、产量高的特点。近10年来,国际化学原料药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之一。
从“十一五”时期高涨的原料药价格对产量提升的影响来看,中国原料药市场仍处于上升期。在环境保护、限产等因素影响下,部分原料药出口价格上涨,受高利润驱动,很多企业想通过扩大产能来增加效益。化学原料药市场的中长期市场前景良好,短期也存在一定的盈利空间和投资价值。
我国原料药行业长期以来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子行业。但在增长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近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料药出口的数据来看,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出2%的负增长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继续下滑。根据整个行业的趋势来看,大宗出口原料药的辉煌期已过,多年前的高速增长态势将一去不复返,已处于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原料药既是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重点,也是痛点,更是难点,因此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
许铭介绍,目前我国原料药企业生产的高附加值特色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并不大,大宗原料药依然是主力产品。现阶段,我国原料药的发展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长期赖以为计的大宗原料药市场不能放弃,要考虑大多数原料药企业和中间体的生存环境、工人就业等因素,大量关停并不现实,企业转型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而另一方面,企业受到的各种内外压力急速增大,内部涉及成本、环保等压力,外部则主要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原料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逐步加剧,如印度的价格优势和墨西哥、欧洲等原料药的质量优势,都对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构成了威胁。
改造升级后的华海药业制剂车间,未来其制剂比重将逐步超过原料药。
许铭谈到:“美国等国对原料药的管理实施DMF(药物主控档案)制度,该制度要求企业将产品信息等相关资料向FDA报备并随时更新,以支持制剂企业对FDA提出的药品注册申请。DMF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审评效率,同时原料药企业的核心机密可得到保护。制剂生产商在使用DMF资料申报产品时,可提供给监管部门审查,因此,制剂企业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最适合制剂开发的原料药,以确保制剂质量。随着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我们期待能够改进目前的原料药注册管理办法,如果实行原料药DMF管理,可与正在推行的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有效衔接,有利于我国原料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纵观全球原料药市场,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如辉瑞、梯瓦、拜耳都有自己的原料药企业,纵向一体化的趋势中,我国的原料药企业要如何促进自身发展,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是一个需要政府、行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深思的问题。当前,虽然原料药出口遇冷,但我国医药进出口基本面依然向好。企业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全球医药产业竞争与合作。
产业集群的转型,在原料药重镇—浙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自2012年被省政府列入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示范试点以来,作为台州市代管的县级市,临海市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实施医药化工产业“腾笼换鸟”,推进原料药企业从传统制造模式向现代制造模式转型升级。通过两次整治,临海市兼并淘汰了13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腾出土地空间1100多亩,引进了浙江物产、中化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一批上市企业。以循环化改造为抓手,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截至目前,台州市医药化工企业数量比整治前减少一半多,总产值比整治前翻了一番。
根据《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的实施方案》以及《园区实施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试行)》,临海市摸排了174个需整改的车间,要求在规定的限期内进行改造,同时新企业、新项目一律按照新标准要求进行装备投入,努力实现全封闭的生产体系、自动化的控制方式、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和污染有效监控的现代医药制造模式。对医药化工企业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控制COD和氨氮排放总量,从源头上提高入园项目质量。近3年共完成166个项目的审查,拒绝38个涉及敏感物料的项目,淘汰联苯等50多个重污染、技术含量低项目,涉及产值近40亿元,有效地保障医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4年,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园区5个重点项目安排1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装备、工艺的提升与改造。为了给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临海市政府给予10家医药化工企业近1200万元市级补助资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按照建设“绿色药都”的战略部署,临海市以污染治理为核心,延伸医药化工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比例,努力使整个园区产业实现从“两高、两低”向“两低(低污染、低能耗)、两高(高技术、高附加值)”蜕变。
作为国内首家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企业,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制剂出口以及国际化发展领域走在了国内医药行业的前列,同时也是国内特色原料药行业的龙头企业,特别在心血管普利类、沙坦类药物领域拥有核心技术,是全球最大的普利类和沙坦类药物供应商。采访中,华海药业副总经理叶存孝向本刊记者介绍,今年上半年华海药业API总销售约10亿元,其中出口率在90%左右。由于出口量巨大,华海药业每年会接受不同国家、地区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药品GMP检查,其中包括美国FDA、欧盟、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巴西、墨西哥等。叶存孝说,经过多年严格管控,华海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且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企业根据各国法规并结合客户要求建立相应的企业内控标准,满足产品出口质量要求。近年来,为了强化环保,企业年均投入1.5亿元左右,主要用于硬件设施提升和日常处理运营。目前,华海药业制剂与原料药销售比例约为1∶1,未来制剂比重会逐步超过原料药,其目的是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2014年4月16日,北京市某原料药企业率先从北京搬迁至河北省邯郸市,拉开了北京市原料药企业整体搬迁的序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受到环境、资源、土地等因素限制,北京市原料药企业只允许生产至2017年底,一批建厂时间长、生产设备老化、自动化程度低、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较严重的原料药企业将相继搬迁至河北。
今年1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签署总投资61亿元、22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参与的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原料药企业整体迁移至新建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这也是京津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此次北京原料药企业的集体外迁或新建,除了实现了体制、监管的突破,使北京批号能在沧州生产,还实行京冀两地“共建共管模式”。据“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副主任唐金林介绍,北京外迁药企可注册为分公司,接受北京方面的跨区医药监管,分公司产生的税收和收益向渤海新区倾斜。这样一来,北京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可以进驻沧州产业园尽快实现生产,满足北京制剂企业的需求,缓解原料药供应紧张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企业自身受到环境、资源、土地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截至2017年,北京所有原料药企业将完成迁移,彻底退出北京,涉及的药厂将达100余家。
此次原料药企业大规模的搬迁,除了缓解北京市的土地、资源、人员等压力,也实现了原料药企业的生产转型升级。沧州渤海新区土地丰富,政策多元,有实力、有条件让原料药企业在园区的统一规范管理下实现低排、低耗、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京津冀产业版图正在重构,在更优惠的政策扶持下,在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中,从北京外迁的原料药企业将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