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食品药品网舆情监测中心
2016年12月中旬,“南宁高校禁止外卖”事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相关报道量与争议程度高于其他热点词汇。这是我们通过对官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舆论场监测得到的结果。
2016年12月1日起,一张名为《禁止校园食品打包外卖》的通知在网上热传。通知称,自12月1日起,南宁学院校园内禁止任何食品的外卖派送,校园内食堂及其他店铺禁止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盒打包饭菜、汤等食物。自12月4日起,校方若发现违反规定,会对相关商户处以50~100元的罚款。此项规定让该校学生苦不堪言,学生纷纷通过自媒体表达不满,并晒出包含校方通知、学生坐在台阶上吃饭等内容的照片,引起网民围观热议。仅新浪微博话题“学校禁止叫外卖”的阅读量就超过1635.6万,上万人参与讨论。据网民爆料,该规定使学校食堂拥挤不堪,许多学生只能靠吃泡面和面包填饱肚子。
12月12日,《北京青年报》刊发文章《南宁一高校禁止外卖和打包食品》,南宁学院对记者表示,制定此项规定是因为学生经常打包食物致使宿舍门口垃圾成堆并散发气味。此外,外卖食品存在着安全风险,学校将长期执行此规定。校方的说法引发舆论热议。
12月13日,媒体记者再到南宁学院采访时,却看到高峰时段的食堂用餐秩序井然,校方已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学生正常用餐。校方称其采取了延长普通食堂营业时间、增设食堂窗口、打开包厢增加日常用餐座位、鼓励错峰用餐等多重措施,保障学生正常用餐。与此同时,该院表示将长期并坚决贯彻执行禁止打包、外卖的规定,加大经费投入,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从相关舆情一周发展走势看,关于“南宁高校禁止外卖”的媒体关注度呈现“山峰式”的特征。
12月1日起,南宁学院通知校园内禁止任何食品的外卖派送,引发学生强烈不满,校方发布的《禁止校园食品打包外卖》一文在自媒体上流传,搅动舆论升温。在微博平台,南宁学院学生有图有真相的强烈控诉和抱怨引发网友热议,形成一个强烈的舆论场。新浪微博发起微话题“学校禁止叫外卖”,新浪广西频道发起“南宁一学校禁止叫外卖#最高罚款百元,你怎么看?”话题,共吸引超过2万人参与讨论,转发次数达5千次。调查结果显示,27%的网民认为学校无权干涉学生是否叫外卖一事;23.8%的网民表示反对;仅有1.2%的网民表示赞同,认为学校是为学生好。
图1 媒体与网民舆情关注走势。
自媒体圈的热议也引起了广西本地媒体的关注。从图1可以看出,12月11日之前,相关舆情数量低迷。12月9日,《南国早报》刊发《常叫外卖弊端多 垃圾成堆学生变懒》,当时并未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12月12日,《北京青年报》刊发《南宁一高校禁止外卖和打包食品》,点燃舆论引线,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等主流媒体争相转载。与此同时,华声在线等媒体发表评论,舆情于12月12日达到监测期的最高峰。就在南宁学院陷入舆论漩涡后,又有媒体报道不只这一所学校,南宁另一所高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了“禁止外卖进宿舍”政策。“高校禁止外卖”的话题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热度。
近两年,高校禁止外卖入校园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2015年,厦门大学禁止学生叫外卖,理由是外卖会产生很多一次性垃圾,对环境会有污染;同年,北京市多所高校叫停外卖,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就广西本地来说,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推出了“禁止外卖进校园”的规定。2015年,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网站发布《关于停止打包服务和禁止外卖送餐进入校园的通知》等。随着互联网订餐的快速发展,高校成为外卖的必争之地,高校禁止外卖的争议一直存在。
酝酿期:12月9日~12月11日,舆情较为平静。早在月初,南宁学院已颁布“禁令”,引发学生在自媒体上热议。除了广西媒体少量报道外,主流媒体报道稀少。
爆发期:12月12日~12月13日,《北京青年报》刊登消息后,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北京晨报》《检察日报》等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报道量井喷。一时间,高校禁止外卖的争议成为舆论焦点,一面是学生苦不堪言,一面是学校“长期执行规定”的决定,媒体公众的评论褒贬不一,舆情瞬间爆发。
衰退期:12月14日起,舆情逐渐回落。压力之下,南宁学院通过媒体回应大众,表示校方已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学生正常用餐。中新网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高峰时段食堂用餐开始恢复秩序。舆情开始消退,但是对于高校禁止外卖的争议还未停止。
以12月9日~12月15日为监测时间段,统计不同媒体平台上有关“南宁高校禁止外卖”相关的信息量。从图2中可以看出,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的媒介为微博,占总体舆情来源的62.8%,其次为新闻媒体和手机客户端。
据统计,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北京青年报》、中新网所受关注较多;在微博传播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发布的信息较多转载和评论;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狐新闻客户端”、“新华网”、“南宁新闻”等公众号受到较多关注;而在互动媒体里,百度贴吧、凯迪社区的舆情较热。
以12月9日~12月15日为监测时间段,按转载量排序,统计本周新闻网站有关“南宁高校禁止外卖”报道的热点文章,如表1所示。
通过对转载量较大的热点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和事件聚类,可见有关报道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报道南宁高校停止学生叫外卖、打包一事。如《北京青年报》12月12日刊发《南宁一高校禁止外卖和打包食品》。此类消息转发次数最多,传播最广。
第二,面对食堂拥堵的情况,报道南宁学院校方的回应与措施。如中新网11月13日刊发《广西高校回应禁止外卖打包:多措并举保障学生正常用餐》,关注高校采取的应对措施;又如《南国早报》在12月9日刊登的新闻《常叫外卖弊端多 垃圾成堆学生变懒》,报道了南宁学院采取禁止外卖的原因。
图2 媒体信息来源比例。
第三,媒体对高校禁止外卖事件的评论分析,多从高校管理角度阐发。如《北京晨报》刊登《高校禁外卖要堵更要疏》;《检察日报》刊发《高校禁止外卖还需三思而行》等评论,观点多认为禁止外卖不能“一刀切”。
这则报道让不少网友皱眉头,“信息时代禁止外卖,不能想象”。校方出此规定的原因及发布后学生的反响,报道都呈现出来了,笔者认为,校方初衷良好,但手段欠妥,有没有皆大欢喜的办法呢?
首先,校方出此规定事出有因,包括外卖造成垃圾多、空气味道差、担心外卖食品安全、外卖电动车飞驰威胁校园安全、连去食堂的路都不想走会养成学生慵懒的坏习惯等。学校发出《禁止校园食品打包外卖》通知之前,对在校生开展了问卷调查,3576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8%的学生认为目前校园打包现象严重,60%的学生表示无法忍受因打包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既有事实依据,也有调查数据。这都说明学校必须要解决校园外卖多的问题。可如何解决?根源在哪里?在这两个问题上,校方却缺少充分的调研和论证。
校方的目标不外乎两点,一是维护清新干净的校园环境,二是希望同学们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健康。都没错,可“禁止外卖”做到了吗?来听听学生的声音。根据报道,一些学生依靠外卖解决三餐主要原因有三:学校食堂饭菜种类少、排队时间长、食堂餐桌椅不够用过于拥挤。通知下发之后,“许多同学为了避开食堂人流,只好买泡面或面包在宿舍里吃,宿舍外的垃圾桶最近几天泡面袋子和盒子多起来”。
由此,校方应摸清该校为何外卖多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通常学校食堂饭菜不仅安全而且对学生价格优惠,如果口味和就餐环境得到改善,学生花钱点外卖的情况会慢慢减少。当然,当事学校属于高校,校方对校园环境和秩序的管理有一定的自治权限,但对于学生的三餐选择,应保持一定的尊重,可以提出忠告,毕竟学生多为成年人,应更多地由他们自己对自己的饮食健康负责,也应重视他们对学校食堂的建议,相信食堂就餐品质提升后,他们的饮食行动也会更加理性起来。
另外,《禁止校园食品打包外卖》的通知称,自12月4日起,每发现违反规定一次,会对(外卖)商户处以50元至100元的罚款。作为高校,不属于行政机关,并没有处罚权。因此,如果“学校将长期执行此规定”,一些规定的合法性将被质疑。
最后建议学校,还是先着手改善食堂,再观后效吧。
——《高校禁止外卖还需三思而行》,摘自《检察日报》
禁止外卖入校不宜搞“一刀切”,食堂在学校的监管之下,食品安全虽然有一定保障,但是学生对外卖“趋之若鹜”说明食堂无法满足其需求。时下,一些大学食堂往往采取垄断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饭菜味道千篇一律,卖相惨不忍睹,服务质量无法跟上,学生叫外卖也是“用嘴投票”的结果。
学校采取行政手段禁外卖,不仅妨碍了学生就餐的自主选择权,压缩了学生的权利空间,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外卖“入侵”问题。之前就有高校封闭管理,商家翻墙送饭。学生也可以将饭盒塞进书包带回宿舍。总之“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一纸禁令只是下下策。再者,学校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着治理外卖的幌子,维护食堂商家的利益,也不得而知。
高校对外卖一味地围追堵截终究不是个办法。“互联网+”时代,大学围墙已然被“推倒”,高校不能僵化管理,要有创新思维,治理外卖既要靠“堵”更要靠“疏”。一方面,高校食堂要积极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改善饮食质量、丰富菜品,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外卖餐饮行业要强化自律,既要确保食品安全,也要充分尊重高校管理秩序。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不能缺位,要严厉打击学校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净化行业环境。
整治外卖只有寻找一条能最大化满足各方利益的路径,兼顾不同群体感受,寻求最大公约数,才能确保美食与安全两相宜,从而赢得各方好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高校禁外卖要堵更要疏》,摘自《北京晨报》
以12月9日~12月15日为监测时间段,新浪微博上有关“南宁高校禁止外卖”的舆情关注度较高,主流媒体与门户类媒体均发布相关新闻。相对而言,微博比微信传播更广,网民参与评论也很积极,仅“人民日报”帐号下的评论数和点赞数就超过一万人次。参与评论的主体从南宁学院的学生逐渐向公众转移,最后发展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针对高校的禁令,反对的声音远远高于支持的声音。
表1 一周新闻转载量
表2 一周以来热门微博排行榜
表3 一周以来热门微信排行榜
按照转发数量排序,热门微博如表2所示。
以12月9日~12月15日为监测时间段,按转载量排序,统计有关“南宁高校禁止外卖”的微信文章共有91篇,总阅读数量超过8万人次。其中,“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新闻发布、阅读量较大。
据统计,热门微信文章如表3所示。
对此话题,网民评论的内容总体上褒贬不一,以学生为主的网民更期待拥有选择就餐的自由,认为学校管理僵化。对于南宁学院禁止外卖的原因,部分网民并不赞同,认为学校禁止外卖是为了学校食堂利益垄断,而学生选择外卖主要原因是食堂不够好,应从根本解决问题;另一些网民则为学校的做法叫好,认为学生叫外卖会变得懒散,外卖餐盒影响环境卫生。
晕晕酱紫说:禁止强买强卖,学生有选择的权利。
听雨赏荷:挺好的,学生就应该在学校的食堂吃饭。统一穿校服是杜绝攀比,在学校食堂吃饭也可以杜绝攀比,毕竟学生还是要以学业和品德为重。
Annezxx:想法是好的,但学校用餐环境、餐饮种类、用餐时间等等要跟上。校方有没有想过学生为什么要外卖为什么要打包?要从根上解决问题。
Spokenfor:根本是为了垄断好吗,为了保证食堂的经营,来年招标更好,我们学校也是这样。虽然外卖不干净,但食堂真心不好吃。
一则《禁止校园食品打包外卖》的流传将广西南宁学院推向风口浪尖。校方的理由是外卖、打包行为不仅影响学校环境卫生,还涉及食品安全和校园交通安全。面对媒体和社会的质疑,南宁学院回应称,学校曾设置问卷调查,60%的学生无法忍受环境污染,出于无奈,学校才出台此项规定。
毋庸置疑,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校园食品安全”的症状方面,开错了“药方”,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导致学生用餐困难,引发吐槽狂潮。校方的规定被学生、网友解读成“任性妄为”,有观点认为校方与食堂经营者互相勾结,存在利益输送行为。从媒体报道来看,校方并非罔顾学生的诉求,事先做过调查研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措施不得当,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引起舆情发酵。
反思这一事件,解决好学校食品安全、平息舆情争议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客观分析,找准症结。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在饮食方面有些个性化的要求,叫外卖食品或点餐打包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作为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学校如何引导。校方应该从内部管理方面好好梳理,看看学校食堂管理与学生饮食个性化要求是否有差距?如果有差距,校方该怎样提升?这是事件的主要问题,也是校方与学生之间的主要矛盾。
第二,校园日常管理的无序,不应全由外卖食品、学生打包来买单。校内食品经营单位使用塑料包装袋、电瓶车校内横冲直撞、剩菜垃圾影响环境等等问题,都暴露了学校管理上的短板。白色污染泛滥的情况折射出的是校内食品规范经营和学生食品安全的意识淡薄,同时也暴露了环保生态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短板。种种隐患不可能靠一纸禁令解决,校方要从深层思考,下大力气治理。
第三,换位思考,共治共管。从舆情发展来看,校方没有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校方的一系列调查及后续举措,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出现食堂拥堵的“不良反应”后,校方对记者的解释多是站在校方管理立场,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与利益。校方对禁令的坚持则起了副作用,激起舆论反弹。所谓“长期坚持”的强硬姿态无法服众,给人一厢情愿的印象。
针对舆情事件中暴露出的种种管理短板,校方要举一反三。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高校可以发挥学校社团组织作用,培育学生自律自管制度,探索外卖入校、宿舍卫生、校内交通安全管理机制,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消除学生与校方的隔阂。学校内部可以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制,发动师生监督校内食堂和其他食品经营者落实责任。不妨由校内后勤领导、食品安全管理员、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的食品安全巡查队伍定期检查,发挥“哨兵”耳聪目明的作用。
唯有校园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一条心,才能保障莘莘学子们的饮食安全,将不良餐饮商家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