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泰山
从“一钱丢官”谈起
文/陈泰山
清朝康熙年间,北京有个姓吴的读书人,有一天到书铺闲游,看见一个少年买书时不慎将一枚钱掉在地上,便上前用脚踏住,等到少年走后再俯身将钱拾起。旁边有一位老人看得清清楚楚,微笑着上前询问了读书人的姓名,没说什么,悄然而去。后来,这个读书人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被选派到常熟任县尉。按照当时官场惯例,在上任之前要拜见上司,聆听训话。读书人赶赴南京,持帖拜见巡抚大人。然而巡抚大人却不接见,一连十几天均是如此。
这一天,读书人又去拜见巡抚大人,办事人员对他说:“你不要再来了,巡抚大人已将你挂牌免职了。”读书人不明所以,办事人员答:“因你贪钱。”读书人说:“大人可能是搞错了,我还未上任,怎会贪钱?”办事人员对读书人转达了巡抚大人的话:“当年你在京城某书铺拾钱一枚,你可还记得?当时尚且贪财,视钱如命,如果你当了官,还不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现在罢了你的官,免得百姓遭殃。”读书人听了后悔莫及。当年问他姓名的老者,就是他所要拜见的江苏巡抚汤斌。
现在谈到反腐时,许多人都引用这个故事,把老者称为汤默庵。但笔者查了史料,清康熙一朝做过江苏巡抚而又姓汤的,只有汤斌一人,他晚号潜庵。唤作默庵,可能是历史的误读。
不管是潜庵还是默庵,对吴姓读书人因其一钱而罢其官也许过于苛刻,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比汤斌更狠的角色,那就是“一钱斩吏”的张咏,正史中有记载,张咏的影响也更深远。
张咏是北宋人,他在湖北做崇阳县知县时,一个管府库的库吏下班时被发现有一枚钱藏在头巾里带出库房。库吏被带到张咏面前,张咏问:“哪来的钱?”库吏不作声,张咏命令属下:“给我打!”库吏不服,嚷道:“一文钱何足道哉,你竟因此打我,还能杀了我吗?”张咏提笔写下四句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随即拔剑冲上去将库吏砍了。事后又觉得不妥,主动给上级写奏表,“申府自劾”,弹劾自己管教不严、治理无方云云。此事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政治环境和社会治安自此大为好转。张咏一钱斩吏,后人有褒有贬。“一钱”对于国库也许是微不足道。贪污不在于钱数的多寡,而在于其性质的恶劣。
古人云:“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一文钱本不足道,但“万从一上数,大从小中来”,“一”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没有“一步之错”,便无巨贪巨腐。张咏以“一日一钱”演绎出“千日千钱”的结论,尤其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警示,在今天看来仍不乏现实教育意义。
唐代德宗一朝的宰相陆贽,为官清廉,他自己不收礼,也不向别人送礼,地方官员埋怨他行为怪诞,不近人情。消息传到德宗那里,德宗对陆贽说:“过于清慎廉洁,一概拒绝馈赠,恐怕于事不通。即使重礼不收,但像马鞭、鞋靴这样的小礼物,收亦无妨。”对于当时腐败丛生的官场来说,德宗确实是实话实说。陆贽不同意皇上的意见,他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奏章,上书奏道:“收薄礼也是受贿,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鞋靴不足,必及衣裘,车舆不足,必及金璧,涓流不止,溪壑成灾。”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
他的这番话在今天的许多人身上应验了。翻一翻今天贪官们的腐败过程,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贪官一开始就放开手脚大把大把地捞取财物。恰恰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刚开始还是很廉洁的,后来却走上了贪污受贿的犯罪道路。走上此路,就是从接受一些“薄礼”开始的。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为政者,贪小利,就成不了大事。孔子的这一观点,为今天许多领导干部腐败落马,提供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注脚。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党,重在以上率下。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树立起规矩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从小处着手,严谨自己的行为,戒小私、防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