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雁
摘 要:伴随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新型传播工具纷纷被推出,使我们发展到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就高校来说,新媒体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大学生,成为他们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的一种新途径。但是,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并未发挥出新媒体的作用,导致教学质量相对较低。鉴于此,本文指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13-02
近年来,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获得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严重影响。所谓新媒体,即基于传统媒体而来的,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为人们服务的新兴媒体。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通过这种渠道人们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呆在家中就能够掌握全球信息,从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带来了良莠不齐信息,对于高校思政工作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作用。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鉴于这一个方面的原因,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提高思想教育效率的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内容滞后
首先,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时代性与现实感不足,比较片面、太过理想。尽管该课程体系有了明显的发展,然而,内容设置无法与时代保持同步,落后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建设的步伐。总体而言,课程目标相对较高,与社会现实、学生具体情况相背离,一味地灌输许多枯燥的思想与理论,注重方向性,但是可行性相对较低。许多关乎大学生发展的内容并未融入教学之中。比如,其中关于科技方面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缺乏,尤其是关于对新媒体方面的内容严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新媒体日益发展的需求。最终很难调动大学生的兴趣,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内容上重复严重。一方面,理论课程相互间重复,另一方面,高校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内容同样有重复现象。导致理论课没有吸引力,非常枯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而新媒体使学生迅速获得各种信息,使他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能够畅所欲言,于是对枯燥的教育内容产生抵触。
(二)教育主体边缘化
首先,教育主体的权威有所降低;其次,有些教育人员对该项工作的忠诚度弱化,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业务能力与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水平同样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需求。
新形势下,新媒体为主客体双方打造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而教育人员因职业负担或新媒体素养等方面的制约,使他们在获取信息中比受教育者滞后,最终使得教育者的权威有所下降。同时,受教育者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力,因此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积极、日趋多元化,使他们传统的被动接受地位有所改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一般按照个人的经验来获取与接受信息。
现阶段,一定比例的思政教育人员缺乏信息技术,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单调。面对应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压力,有些教师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有些管控。部分教师无法按照各个阶段的网络社会问题迅速对个人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不能尽快做出规划,不能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同时不会熟练应用新媒体,不能通过生动的网络语言来阐明个人的观念,不能繁杂的信息里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最终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三)舆论环境日益复杂
进入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愈发复杂,法制性不足。使受教育者信息选取难度有所增加。具体拿网络媒体来说,整体而言,网络缺少主管部门,法律、法规不完善,用户在应用过程中受到很小的制约,使得学生无法追溯信息渠道及真实性。一些负面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对于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产生严重影响。面对海量信息的新媒体时代,学生往往无法取舍,而思政教育者也不能为他们提供科学的选择方法,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四)教育方法不足
长期以来,思政教学方法通常是进行一些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可控性较强。教师按照个人经验有目的地选择素材,通过持续、集中的方式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中,“灌输”方法依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不能科学运用“灌输”的方法,则非常易于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厌烦和不屑,最终影响到教育效果。
伴随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教育者的知识获取渠道日益多样化,同时对思政工作者的依赖性同样不断降低。并且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自主意识不断提升,传统的管制与灌输教育方法无法满足思政教育的需要。所以,教师需要科学应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教育方法。
(五)高校大学生缺乏民族认同感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应用打破了时空的制约,使年轻人地球村意识不断增强,使他们尤其是使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减弱,对他们的民族意识形成冲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于塑造大学生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非常不利。网络的不平衡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或多或少危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一定比例的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混乱,有的人轻信西方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消弱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影响到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价值观——重功利、重物质,轻道德、轻文化。
(六)校园文化环境不足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内容之一,校园文化还属于高校顺利开展思政工作的方法。现阶段,中国进入转型阶段,有的学校为满足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味的强调物质建设,却并不注重精神文化,显示出庸俗化的特点。同时,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便捷、迅速的特点,为高校参考其他学校提供了方便,使得一些学校盲目的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而不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最终使校园文化缺乏文化内涵,使其育人与导向功能被削弱。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现阶段,高校思政主要是抽象的理论知识。新媒体环境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需求。利用新媒体将校园热点、时代精神、时政新闻融入到思政内容之中,以逐渐拓宽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在个性、心理、思维等方面的需要。
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具体的内容,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使新媒体融入到传统课堂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宗旨,科学选取教学材料,使学生深入掌握所需知识。
新媒体环境下,拓宽网络教学内容,开展网络教育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毕竟之路。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推动新媒体硬件设施建设,使其变成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应当大力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教师的媒介素养,充分考虑该学科的具体状况,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其中应当明确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新媒体途径,例如手机、网络等,凸显课本的导向性、趣味性与知识性。
(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想运用好新媒体,一定要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甄别能力与信息素养,唯有如此,才能为顺利开展新媒体思政教学创造条件。基于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新媒体素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首先,举行主体学习活动与岗前、岗内培训;其次,聘请该领域的专家能手开展专题报告与讲座,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再次,建设科学合理的素养培训体系,组建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机构,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新媒体实践活动;第四,推荐优秀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例如到新媒体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国内高校或者海外学校等,通过这种方法推动他们实现转型与发展,使他们积累丰富的经验,并能够拓宽视野;第五,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促使他们依托新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创办专项基金,鼓励他们进行专题研究,提升他们的专业实力。
(三)完善大学章程
作为规范师生的一种重要方法,高校制度文化主要利用惩处与奖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想,不仅有强制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感化作用,而大学章程就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因此,应当不断完善大学章程。首先,遵循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相关律法,科学规划,妥善安排,充分确保大学章程起草与制定等活动顺利开展。其次,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主动性、民主意识,以学校具体现状为出发点,充分借鉴其他学校在思政教育与新媒体融合方面的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师生合力,避免“闭门造车”的问题发生。
(四)应用新型教育方式
一方面应当努力把Internet运用到理论课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应当将网络教学转变成常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学堂的功能,进一步拓宽教学的时空性。具体的实践当中,网络教学应当充分兼顾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深刻解析社会问题,充分体现该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将信息传播在内容、空间与容量等方面的束缚打破,使受教育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视野不断拓宽,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首先,构建以android为基础的思政教育手机客户端,设计该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该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其次,通过手机媒体实现教学互动,例如微信、微博等方式;再次,以短信点播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手机信息或者手机报的方式将理论传播到学生,为他们学习提供方便。
(五)切实加强民族认同教育
首先,在校园网首页设置“中国”这一模块,主要阐述中国历史内容,重点介绍重要事件、人物与光辉成就等方面,同时还应当避免与历史教学内容重复,吸引广大学生自己浏览,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其次,利用传统节假日,依托新媒体,例如手机、校园网等,来向学生传播我国的民俗文化,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民族意识;再次,发生民族事件的时候,比如藏独、台独等,学校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对学生做出详细的说明,使他们掌握事情的真相,同时组织他们通过校园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按照他们的思想状况,在第一时间内对他们进行引导。
(六)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新媒体,以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功能。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思想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利用这种方式,推动新媒体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使两者实现协调发展,为广大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报告会、讲座、文体活动、艺术交流等,结合新媒体,第一时间把实践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风采的事例发布到校园网上,或者还可以发到学校微信群、QQ群上等,传播优秀学生事例,引导他们积极学习,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身人格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为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大学章程;应用新型教育方式;切实加强民族认同教育;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功能。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朱华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青年文学家,2013.
[3]郭峰,付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路径探索——从思政教育接受主体角度展开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3.
[4]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5]郁海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
[6]陈辉,王成.浅谈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下),2015.
[7]龙江.新媒体开放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窘境与自我突破[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8]黄子响.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9]余东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