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岭+程鸿恩
知行合一,从字面理解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由明代圣贤王阳明提炼出的伟大智慧,是我国古代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哲学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知行合一的“知”,意思不仅是“知道”,更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中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我们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便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才真正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王阳明提出这一哲学命题时,正值明朝中叶,是由盛转衰的时候,知行合一并非来自王阳明一时顿悟,而是他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荒山野岭的孤寂之后,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炼,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当下,中国农业正处于低谷,种业表现为较为冷清。究其原因表象是与这日益喧嚣浮躁社会大环境有关,实质根源是行业、企业、种业人急功近利造成的后果。行业缺乏使命感,各种出发点皆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立足行业、没有立足企业,特别是创新性小微企业的处境出发,更没有带领国内企业走出去、立于世界潮头的责任和使命感。种业企业都自顾眼前蝇头小利,上市公司和“带头大哥”更是缺乏道义,喜欢玩趁火打劫的资本游戏,重复在资本市场上圈钱、收购、继续圈钱的套路。没有致力于行业道义,踏实做些种业最最重要的种子资源创新等工作,忘记了竞争早已不是国门之内而是世界同台竞技。小微企业和渠道商普遍缺乏规划,为了生计甚至连停下来思考的功夫都没有。在这种大背景下,尤为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坚守、专注,守住中国农业种业的良知,做到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便是知”,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致良知”。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现阶段农业主要问题表现为农民卖粮(菜)难和未来谁种地的问题,表面看问题很多、很复杂。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告诉我们:农业核心的问题就是保证主粮的自给自足,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从良知出发,做到知行合一,便能化繁为简,一切将变清晰。
农以种为先,种子做为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种业人内心的良知就是要培育优秀良种,服务世界人民。中国种业人必须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确保在世界种子版图上有我们的优势。种企本应根据本身规模、资源、区位的特点,在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强化优势,知行合一,参与行业竞争。而目前种业现状却是都过多的在“行”上做文章,在老祖宗早都讲明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业规则上迷失,低价竞争、恶意串货、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忘记了良知。
鼎优人很庆幸在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从事农业和种业,越行越久,历久弥坚。多年下来,我们生在农村、学在农大、从事农业、服务农民是大部分鼎优人的人生轨迹。让自己的亲人、让合作伙伴、让农民生活的更好一点是鼎优人的良知,为此不停探索、不停奋斗。环境在变,竞争变,哪怕风雨同行,不变的是初心、是良知。
立足种业、服务农民、面向世界,走知行合一、融合创新之路,一直是我们鼎优人的追求和良知。人生最靠谱的修行是做事,社会不停进步,人生不断轮回,企业大小不重要,只要我们不断提高修养,勇于担当,保持独立意志。种业也好、农业也好,都是我们知行合一、培养人格、树立标杆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