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艺术

2016-12-19 18:19冯碧华杜慧
艺术评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张爱玲

冯碧华 杜慧

摘要:张爱玲像一朵凄艳的花以她独特的魅力给世人以“苍凉的启示”。翻开张爱玲的小说,扑面而来的便是震撼人心的人物生活情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普通的凡人承受的时代重负最能反映时代生活的艰难可怕的状貌。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能够最直接把握到时代最真实、基本的变化,从而表现出时代的本质。然而只有少数作家像张爱玲这样把视角投向那些普通凡人的日常生活。本论文通过探究张爱玲小说情节艺术的分析、内容体现及艺术表现,深入而系统地挖掘张爱玲小说的情节,并从中体会张爱玲留给世人的“苍凉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情节 人物刻画 悲剧色彩

一、绪论

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翻开张爱玲的小说,扑面而来的便是震撼人心的苍凉悲剧。从张爱玲的小说中,人们能发掘出身为一代女性代表的她,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的性格来自不同方面的剖析,她的小说情节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体现。笔者选择张爱玲的小说情节艺术作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张爱玲小说进一步的研究了解,从小说情节内容中发掘更加具体的人物生活及性格各方面较深层次的不同东西,以期引起更为广泛的对生活、对人的全面认识。

1985年出版的钱理群等四人所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使张爱玲第一次被列入大陆文学史排行榜。从1987年起,张爱玲研究论文明显增多且研究日渐细致深入,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此后还有许多从创作心态的角度把握张爱玲的文章,如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和潘学清《张爱玲家园意识文化内涵解析》等。他们都试图解析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位作家的独特人格和文风。这些对我们研究张爱玲小说的创作根源有很重大的启示和参考借鉴价值。在国外,196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英文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时,张爱玲第一次被写进文学史。夏志清认为“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他认为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在于“强烈的历史意识、丰富的想象、对人情风俗的熟练处理、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揭发等”。

二、“封锁”的小说情节模式、苍凉的艺术手法

张爱玲自1943年登上小说文坛以来,便以绝尘的姿态在小说长廊上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她的悲哀与苍凉,她笔下的上海、香港都不可复制。她独有的对“人间无爱论”的诠释,都深深地打上了张爱玲的烙印。这一切都与她独特的小说情节模式有关。张爱玲的小说,大多在一个封锁的圈子里展开,在这个封锁的圈子里,人们建构爱情,展开所有对美好的追求,然而,无一例外,无论是对于情,对于金钱,对于权势乃至种种欲望的追求,都一一破灭。

这一情节模式不单是张爱玲极端化的感情体验的一种折射,更是她苍凉决绝的爱情婚恋观的重要缩影。它的形成受到其家庭背景、人生遭际、特定地点的真实历史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亦有心理学上的依据。这一切反映在小说情节中,即是“封锁”的小说情节模式的建构以及苍凉艺术手法的渲染。

准确说来,“‘封锁下爱情的建构与破灭”这个情节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封锁”二字。

张爱玲以爱情为描摹对象,以“封锁”作为情节模式,依次展开叙事。张爱玲的这些小说正是通过对心理“封锁”下爱情获得过程的描绘和对历史上战争中封锁事实的借用来展开叙事的。陈怡在《“封锁”下爱情的建构与破灭——论张爱玲1943年小说的情节模式》中曾经指出,“‘封锁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包含着三个层面:不佳的个人境遇为张爱玲笔下的主人公们创造了第一层‘封锁,家庭氛围的压抑加深了第二层‘封锁,经济利益的纠葛完成了核心的第三层‘封锁”。

张爱玲以“封锁”为背景,建构了一段段或美丽或沉重,或丑陋或压抑的爱情。无一例外,这些挣扎在“封锁”圈子里的人都曾经对美好充满过憧憬。然而,现实的封锁,人生遭际的困顿一步步将其捆绑,“封锁”越来越甚,到最后,爱情已经不复最初的遐想,而是沦为想要挣脱“封锁”的工具,只是,殊不知,最后却将其引入更黑暗的深渊。

困顿的境遇,加之来自家庭环境的逼迫,早已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残缺。当爱情来临时,她们的心中有着深深的不安与隐忧。饱受困顿之后的她们已经变得自卑多疑——当白流苏遇上范柳原,也许是有心悸,但更多的该是寻找一个脱离那个“封锁”而压抑的家的出路。因此,这样早已病态的她们,纵而当爱情来临时也藏着深深的隐忧,这样的隐忧与“封锁”的环境注定了她们无论如何去努力建构爱情,都无可避免爱情破灭的结局。

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晦涩的,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正是这种悲凉的家庭经历和奇特的求学经历,使她格外注重实际,她对时代的观察、人性的剖析,完全站在另一种高度上,而且思考程度也是另一个层次的,并且带有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一直在她不同的小说中渗透着。她的作品,常常让读者感受到隐藏在背后那种对人生的绝望,平淡的叙述中,往往又透露着悲凉感。可以说,自张爱玲走向文坛开始,“封锁”背景下爱情的建构与破灭就一直伴随着她。“人间无爱”,建构与破灭是她对爱的决绝感知,也是她苍凉孤寂身世的一种折射。家对于她而言,即使有,也是孤独的。家与亲情乃至爱情,其实都是一道封锁。家给人以无形的压力,而诞生于家的封锁之下的爱情企图去打破家的封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张爱玲的小说就这样带着这份决绝,挑战了以往小说大团圆的经典模式,苍凉的情感基调与艺术表现模式,没有十分的厚重,却也是有着张爱玲的独特思考以及那份不容置疑的深度。

三、“封锁”情节模式的艺术表现力

张爱玲的小说中以悲剧故事见长,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的性格中聚集了众多的矛盾,她人生经历中充满着悲凉,以至她对人生处境充满了悲剧意识。她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发现和细细地品味人生“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但却并不陷入绝望。于是,在张爱玲的笔下,“封锁”的情节模式是一种人生的无奈,时代的悲哀。而借着这“封锁”的模式,人物命运的“苍凉”,人性本质的剖析,悲剧色彩的渲染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曾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配色,但它的刺激性还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桃红配葱绿,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白流苏是一个怯弱的女儿,离婚后的白流苏寄居在娘家,受到兄嫂的奚落与排斥,而自己的母亲却无力为她撑腰,她是给家人逼急了才开始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白流苏在心灵上与无家可归的孤儿无异,但她抛下亲人,远离家园,跟随男主人公范柳原到了香港。第二度来到香港的时候,白流苏却成为了范柳原的情妇。其实像范柳原般的男人,又有些什么价值呢?“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这一种“苍凉”感也来自于张爱玲自身的感受,时代变迁带给她的是失落与荒凉,贵族文化没落带来的浓厚的末世情调,与时代动乱的流离感、战乱时期的强烈危机感交织在一起。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他们在封建世俗的压迫下,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在物欲、情欲等诱惑下,人性也早已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以及人的“靠不住”。

《金锁记》刻画的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女性——曹七巧。原本一个麻油店站柜台的年轻姑娘,是自由泼辣的,可以站在街上和卖肉的朝禄调情,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小井市民身份,但却为了金钱,她以青春和婚姻为代价,嫁进了姜家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虽然她如愿成了少奶奶,但同时也失去了真正的爱情,她的一辈子为金钱而殉葬了。她对金钱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机感。为钱,可以揉碎自己女儿的自尊心,将自己的家庭幸福如掐蚂蚁般毁灭;为金钱,可以隔断一切亲情,弃儿女的婚姻幸福于不顾,以致丧失了人性。

无论是从张爱玲的美学宣言,还是从她的作品中,都能看的出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带有浓浓悲剧色彩的女作家。她内省、孤傲的性格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悲剧”特色的心理感受。她对人性的悲观,自身积淀的太多否定性感情又使她终身处于一种哀怨、忧愁、悲观的境地。因此,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了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故事。

在“封锁”的情节模式下,小说的人物各自在自己的圈子里演绎着自己的悲剧。他们的悲剧很难说清楚是哪个人或事,但却总是发生的不可避免,自然而然的。甚至在他们自己经受悲剧命运的同时,还在为旁人制造着新的悲剧。这也是“封锁”情节模式强大的表现力,人们在这个圈子里不停地挣扎,乃至陷入绝望,悲剧在不停地上演。

四、结语

张爱玲,这位曾经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言情小说风靡文坛的民国才女,纵使她的创作如昙花一现,仅仅在上海滩文坛绚烂了两年,但是对她作品的解读一直在继续着。张爱玲的小说,为什么到现在还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将生活艺术化了,又把艺术生活化了,她以现实的目光去剖析人性、冷眼看待时代的腐朽。这种“现实”也是对我们如今这个新社会现象的写照,张爱玲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描述,阐释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法则——活在当下。在“封锁”情节模式下,人物的悲凉,性格的缺陷,时代的无奈,世事的沧桑一一呈现。这亦是张爱玲小说深度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M].逸海书城出版社,2003:25-46.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1-111.

[3]魏可风.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20-30.

[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精读本)[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4-30.

[5]张爱玲.自己的文章[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162.

猜你喜欢
张爱玲
百年张爱玲:她的光鲜与苍凉仍没被看透
名人的味道
不去打扰张爱玲
炎樱:没有张爱玲,我一样成就自己
隔壁的张爱玲
张爱玲曾陷稿费风波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