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应突尼斯国家旅游局邀请,我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童之伟、张铭宴一行四人赴突尼斯旅行,突尼斯国家旅游局驻华公关负责人小杏仁全程陪同。来回十天,走马观花,海滩、戈壁、沙漠、山林、建筑、艺术、风土、人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上就有七处遗址,突尼斯的美丽令人惊叹,而最令我难忘的是文明的交融。
突尼斯居于战略要地,一直是不断更替的文明之争夺对象,也是多元文化和悠久文明的融合地。柏柏尔人文明,迦太基文明,古罗马文明,拜占庭文明,阿拉伯文明,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的奥斯曼帝国,法兰西文明,各种似有冲突的文明在岁月的冲刷下相互融合,开放包容,汇成色彩斑斓的“地中海明珠”。正如突尼斯的地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迦太基的黄昏
人至突尼斯,必到迦太基。一下飞机,未及休息,我们就立即奔向迦太基遗址。公元前9世纪初,腓尼基人在突尼斯湾沿岸建立迦太基城,后成为地中海贸易中心。三次布匿战争,历时百年,波澜壮阔,迦太基的繁华于公元前146年被罗马人付诸一炬,如今只能看到罗马人城池下的地基和零星的残垣——迦太基的黄昏。
传说泰雅国公主黛多为避兄长追杀,西渡到此建立迦太基。特洛伊沦陷后,埃尼亚斯海上漂泊七年,经维纳斯指引到迦太基,黛多对埃尼亚斯一见钟情。宙斯不满埃尼亚斯放纵,派使者提醒其光复使命。埃大悟离开,黛多自杀,发毒誓让其后人永世为仇。埃的子孙完成复兴,建立罗马帝国,后罗马灭迦太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塞》、维吉尔的长诗《埃尼亚斯纪》、乔叟的名诗《虚名之屋》均书及此传奇故事。
站在比尔萨山的山坡上,地中海一望无际。厚石砌成的墙基,断折的粗大圆柱,雕刻精美的柱头和建筑装饰,迦太基的富强可见一斑。迦太基人建了两个港口,外为商港,内为军港,一圆一方,里外相连,军港在城墙内,可容数百战舰,如今依稀可见当年痕迹。
山丘之上是圣路易大教堂,系1890年为纪念远征北非死于此地的“完美怪物”法王圣路易九世而建。教堂东侧是迦太基文明博物馆,收藏迦太基考古出土的文物。文物中有大量刻有腓尼基文字的石碑,证实腓尼基人最早创造了拼音文字。石棺、随葬物等显示贵族的奢侈。遗址中发现盛放儿童尸骨的容器,证实迦太基人有杀童献祭之陋俗。出土的大量镶嵌画,常以花神代表春,麦穗女神代表夏,葡萄女神代表秋,橄榄女神代表冬,表明文艺之发达。
博物馆有汉尼拔像。汉尼拔系迦太基名将,与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拿破仑并称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率军从西班牙进入意大利北部,虽靠雇佣军,身处敌国,常缺粮饷,却十三年常胜不败。罗马人深感威胁,减少正面冲突,学其游击战略,方逐渐夺回南部要塞。后罗马人围魏救赵,入侵迦太基,迫使汉尼拔回国,后于扎马战役击败之。若干年后,罗马人施压令汉尼拔流亡,继而要求引渡,最终迫其自杀。
灿烂的古罗马文明
迦太基虽被摧毁,但因地理位置优越,数十年后罗马人在废墟上重建新城,做为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之首府。罗马大批移民,并将土地分给柏柏尔人耕种,收取地租,突尼斯成为帝国的主要粮仓。罗马帝国统治突尼斯长达6个世纪,如今看到的迦太基古城主要是罗马遗迹。古城占地315公顷,城墙长34公里、高13米、厚8米,宫殿、神庙、别墅、住宅、剧场、浴场、港口、墓地,依稀可见。
安东尼浴场是必看古迹。浴场系罗马皇帝安东尼统治时期修建,面积约3.5万平米,乃古罗马第三大公共浴场。浴场是古罗马重要的社交和休闲场所。一位罗马人曾说:“浴池、醇酒和美人腐化了我们的躯体,但这些又何尝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呢?”罗马帝国的强盛无可匹敌,于是追求享乐,伴生了浴场、斗兽场等建筑奇迹。
浴场建于海边,一边沐浴,一边看海,此种感觉古今中外的人都会喜欢。浴水引自扎古旺,渡槽60公里,以石筑成,架于空中,高6-20米,秒流量达400升,至今仍留存几段渡槽和支架。储水3万立方的马加尔蓄水池,至今使用。浴场两层,下面烧水,上面洗浴。浴场男女分开,上层两边对称,排列着更衣室、热水池、温水池、冷水池、蒸汽室、按摩室、健身房、祈祷室,还有妓女卖淫处。据称当年洗浴有套程序:先进蒸汽室,后泡热水,再入温水,过冷水,涂油按摩,最后到健身室活动、谈话厅休息。
439年,安东尼浴场被旺达尔人摧毁,如今只见下层。但高大的石柱巍然屹立,傲视着地中海;恢宏的废墟,宽阔的地道,显示了浴场的庞大;残柱断壁展现了精湛的雕刻艺术及奢华的装饰。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帝国的辉煌。
埃尔杰姆斗兽场建于3世纪初,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斗兽场,规模仅次于罗马大竞技场,是世界三大竞技场之一。罗马大竞技场只能远观,而埃尔杰姆斗兽场,上可登昔日王公贵族观战处,下可探当年猛兽死囚之地牢。斗兽场高36米,可容近4万名观众,现每年举行大型音乐会。规模庞大,布局科学,构造完美,工艺精湛,展现了罗马文明的灿烂。莫泊桑、福楼拜曾专程到此,福楼拜将其誉为“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
拾级而上,登至顶层,俯视全场,气势恢弘,竞技场呈椭圆形,周边有连通地牢的出口,角斗士和野兽由此出入,对面是平民区阶梯式座位,周边古老城镇的风貌一览无遗。顶层有军人持枪护卫,微笑和我们合影。太阳仍是二千年前的太阳,斗兽场还是二千年前的斗兽场,突然狂风大作,尘土飞扬,仿佛夹带当年角斗士踩踏的气息,眼前出现人与人、人与兽的拼死搏斗,呼号、惨叫、诅咒、呐喊,声声入耳。我久久不愿离去,相信所有看过的人,没有不被征服的。此次突尼斯之旅,最令我震憾的风景,就是埃尔杰姆斗兽场。
腓尼基人的哈马马特
哈马马特分老城和新区。老城最早由腓尼基人创建,如今仍保持数世纪之前的风貌,弯曲的巷道,传统的白色建筑,镶嵌着蓝色门窗。张鸣从老城麦地那热闹的街铺淘到一个铜杯,似有年头,可惜放车上时,热情的司机帮他用柠檬擦得锃亮。张老差点吐血,后来又在苏斯的麦地那淘到一樽更大更老的方形铜器,心满意足,藏着不敢让司机看到。
麦地那旁边临海处是要塞,作为军事制高点看护着海港。这座古堡系9世纪西班牙人建造,奥斯曼帝国时期扩大,后经多次翻修,呈正方形,边长40米,高15米,墙宽约3米。要塞内有一名人陵墓,棺木置于室内地上。站在要塞上,哈马马特老城、新城和大海风光,尽收眼底,唯美壮丽。
从麦地那穿过,沿城墙走回要塞下,有家海滨咖啡厅,面对天堂般的大海,喝小杯突尼斯咖啡,苦浓,清香,惬意无限,内心宁静。咖啡便宜到不可想像,仅1.6第纳尔,为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准,突尼斯对咖啡和面包统一定价。坐在临海处,看远处的海盗船,近处有人游泳、钓鱼、戏水、表演,咖啡厅外有小孩来回讨钱。
哈马马特新区,沿海遍布星级酒店。海湾没有礁石,白沙细腻,早晨游泳,水面平静,我躺在海里睡了会儿觉。新区的雅思米娜·哈马马特麦地那,时尚现代,我们步行而去,乘马车而回。
柏柏尔人的窑洞
夏天不适合去撒哈拉大沙漠,我们去了托泽尔,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绿洲古城。广漠之地,突现大小绿洲,椰枣成林。《星球大战》、《英国病人》、《夺宝奇兵》,皆在此留下经典镜头。从托泽尔去马特马他,途经世界第三大盐湖——绍特杰瑞德盐湖,夏季无雨,盐湖干涸,冬季据说美如天堂之镜,盐晶反射出奇异幻境,如海市蜃楼。看到有人用盐撒个CHINA,顿生感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爱国是一种朴素、原始、自发的情感,是基于选择自由的爱;这不同于爱国主义,带有强制性和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
到马特马他,是为参观柏柏尔人的洞穴。远古时期的柏柏尔人是突尼斯土著。公元前14世纪,腓尼基人在突尼斯建立乌提卡殖民地,前9世纪建立迦太基,霸占柏柏尔人的土地,迫其为奴。柏柏尔人在反抗斗争中建立努米底亚王国,后被罗马所灭。但伯伯尔人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居住于突尼斯南部。
临近撒哈拉,冬冷夏热,伯伯尔人便把家建在洞穴里,洞穴冬暖夏凉,类似陕北窑洞。这里生活条件恶劣,男人多到临海区打工,妇女孩子留守。政府为保存伯伯尔人的传统和文化,给予当地较多扶持,如长期免费送水,提供校车接送孩子上学。
水在当地极为珍贵,洞穴门口放水缸,表示家中有水,欢迎参观。门框上有鱼,大概也与水有关。我们进去,主人好客,地上撒水,显示对远方客人的慷慨,还拿出饼、蜂蜜、橄榄油、薄荷茶招待。洞穴呈四合院状,三面打洞,每面上下共四五个,上为粮仓,下层住人。我们参观的这家,条件不错,房间很多,家里有床,有洗澡间。临别时我们依惯例留点小费。
马特马他的地貌,有点类似黄土高原,又有高山怪石,像地球上的火星。从马特马他往杰尔巴岛的路上,对面山坡突现一座火星人城市,神奇壮观。再往前,金字塔般的山峦,广袤的戈壁,突现一规则的倒三角大坑,像神秘飞行器撞击的痕迹。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外星球的样子。去一趟突尼斯南部,如同去了一趟外星球。
杰尔巴岛的犹太教堂
我们从罗马人修建的跨海大道,进入杰尔巴岛。古代地理学家称这个北非最大的岛屿为“食忘忧果者的土地”,突尼斯人称之为“撒哈拉遗落地中海的一粒沙”。最神奇的是,在穆斯林聚集和清真寺散布的岛上,竟有古老的犹太教堂。突尼斯大概是世界上唯一有犹太教的阿拉伯国家。
经过安检,两道岗哨,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我们进入拉格里巴犹太教堂。如此戒备,是因2002年4月11日一辆油罐车突撞教堂外墙引起爆炸。突尼斯原本天下太平,此事之后,特别是2015年两起恐怖袭击,欧洲媒体报道称,突尼斯终于不再平静了。现在突尼斯主要景区都见持枪士兵,但都很亲和,在苏斯等地进入酒店,亦需安检。其实突尼斯国内政治、社会稳定,恐怖袭击只是极个别事件,旅行非常安全。
拉格里巴犹太教堂是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之一。当时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留在吉尔巴岛的犹太人建立了这座教堂。该教堂是研习摩西律法的精神中心,也是除耶路撒冷的哭墙外世界第二大犹太教朝圣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前来朝拜。一年一度大朝拜在5月16日,犹太教堂内,犹太人会将祝福写在鸡蛋上。
犹太教堂要戴帽子,没有的会提供一顶小圆帽;进入正殿要脱鞋,支付些小费,获赠一张教堂明信片。犹太教堂和清真寺一样,不允许有偶像,不是拜神,而是向着正殿最里的七烛台祈祷。七烛台是犹太教的象征,火焰常明,据说源于摩西看见西奈山上的橄榄树在燃烧。七烛台对面是长方形讲台,拉比站上引领祈祷。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原本冲突激烈,在突尼斯却友好并存。曾有记者采访此问题,当地人答:“我们都是突尼斯人。”我们恰巧遇到穿黑袍只露双眼的穆斯林女性推着婴儿车前来参观,对比强烈,仍和平共处。
看过犹太教堂,我们顺便到了近两年因涂鸦而名声大噪的犹太人聚集的Erriadh村庄。2014年夏,法籍突尼斯艺术家MehdiBen Cheikh携150余位艺术家,在村庄建筑的墙壁、门窗、屋顶留下100多幅壁画,使村庄华丽变身为露天艺术馆。风格豪放,构图前卫,色彩跳跃,涂鸦最大的特色是结合建筑、植物的特点,使之融入画中。(未完待续)
(徐昕,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