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大学生行为、意识培养研究

2016-12-19 10:06谢海霞
创新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研究

谢海霞

[摘要]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感恩意识、行为缺失的情况屡屡发生,而究其原因,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片面认识和社会支持领悟较弱、社会和校园的普遍竞争教育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为了顺利完成资助工作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行为培养贯穿于工作中,并从资助评定规则的制订、高校学生感恩认知的教育、行为实现的引导等多角度着手实施。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大学生感恩行为、意识培养;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资助力度的持续加大、波及学生群体的范围越来越广,资助工作中少部分高校学生表现出的种种行为暴露了其感恩意识的缺乏,这不仅给资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而且使资助工作偏离了它正面的积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资源配置的浪费,这些使得高校的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从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角度上,感恩教育不仅能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学生的群体和谐、家庭和谐。

在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毫无疑问感恩是被赞誉和提倡的一种美德、品质。而在现代心理学上,感恩被认为是人的一种积极情绪。罗伯特·艾蒙斯曾指出感恩可以引起正确的归因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感恩的心态是幸福的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作为一种情绪特质,感恩是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探究心理的产生、作用过程,感恩涵盖了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面的认知认可;二是产生情感层次的愉悦、幸福情感;三是实践层次的回报行为。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于“社会支持”行为产生了认知,才会认识到别人施与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进而又从会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而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意图不仅仅使感恩停留在心理层面,更旨在使感恩心理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使感恩由心理活动升华为一种责任意识。

1.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行为表现

在资助评定阶段,对于一些在资格评定中没有评审通过的同学,无法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这些学生很容易跟一个评审单位的受资助学生比较,在前述如果不同评定单位的学生之间也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还会跟不同评审单位的学生也产生比较的心理。一些学生如果没有得到资助,更多申诉的理由不是“我认为我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学习,所以希望能够得到国家或者学校的资助以顺利完成学业”,而是“为什么某个同学可以得到资助而我却没有”或者是“为什么某班的某同学会获得资助,我心里感到很不平衡”。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资助覆盖面越来越大,缺乏感恩的意识、行为不仅在作为资助评定对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体现,甚至在普通同学中也有所表现。比如一些学生把资助当成了可牟利的对象,严重者利用个体学生最终获得资助的概率性平分资助金,这完全忽略了资助金的本质意义所在。当然,在资助工作中,上述情形是被严厉禁止的,如果触犯,学生则会受到处分。

而在资助发放阶段,作为资助对象的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行为尤其体现在不合理地使用经济资助方面。在现实中,有一小部分受资助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利用好这些经济资助。他们可能会请同学们吃一顿大餐,买一件自己心仪很久的物品,更新换代电子产品,或者继续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把国家和学校给予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言,更无奋发之感。

2.大学生感恩意识、行为缺乏的原因分析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发现高校受资助群体中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无论在认识层面、情感层面以及实践层面都有所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意识、行为,而究竟有哪些原因导致了上述意识、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如下:

在认识层面和情感层面上,一小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行为的缺乏突出反映了其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究其原因,在心理学上,这部分学生对于自我概念的片面认识和社会支持领悟较低导致了其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引。首先,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贫困问题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贫困也是社会中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的,然而现实可能存在有一些学生却更“专注”于自身贫困的境遇,人生的不公平,沉浸在个人的自我情绪中,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别人施予帮助的感恩。这部分学生的对于自我概念的认识误区导致的心理障碍是造成其感恩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以及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长期处于独立成长的环境,父母的溺爱或者感恩观念教育的缺失使得一些学生把接受外界的给予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索取好像变成了“天赋的权利”,忽略了个人发展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除了个人因素,来自社会环境的原因也不可忽视,有学者认为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是社会鼓吹成功说的消极产物翻,因为被强调的“成功”使得学生更多地思考怎样使自己比别人更突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对立,认为成功更多地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成功过程中存在的来自于别人的帮助和对别人帮助的感恩。

实践层面的感恩回报,是在心理、情感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升华,这尤其是对受助学生更高的道德行为要求。它要求学生要有责任感,如果接受了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付出、资助,则应当尊重、珍惜从而对他人、社会负责任,因此缺乏责任感是缺乏回报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学生对于回报行为和回报对象的认识狭隘,比如认为“现在没有能力回报国家、学校的资助,要等到将来毕业赚钱了才来回报学校、社会”等,阻碍了回报行为的发生。其实感恩、回报行为可以从个人的一点一滴行为做起,对象也可以是非针对而是广泛的。再者,意识一旦上升到行为,意志力、能力等的不足也会造成感恩行为的欠缺,比如一些学生总是羞于表达或者去投身公益活动等。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怀疑或者否定国家资助工作的意义,资助行为本身并不因为受助对象的一些负面反馈而失去它本来的光芒。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大学生在校期间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形成、完善的时期。从这一点来说,大学生在资助工作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行为缺失现象也是可以改变的。

3.大学生感恩意识、行为的培养措施

3.1资助工作过程中注重感恩教育

一方面,高校资助工作者们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应当贯穿培养感恩意识。有研究认为感恩教育中塑造学生认识和体验惠助的人格特质比惠助本身更重要。而“以德为先,用感恩教育领跑高校资助工作”表达的也是这层意思。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资助工作者要让学生们充分认识自我成才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学生应当充分领悟国家、社会、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支持。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集体、社会的付出。高校资助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资助工作本身,也要注重宣传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概念,除了生理自我、心里自我以外自我也是社会的自我、道德的自我,个人是无法与集体、社会分割开来的,相反集体、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反馈会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也应该从集体角度、道德要求方面考虑自己的应对方式,而非仅仅强调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利益,从而积极地调节个人的心态和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资助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学会自立自强,树立责任观念。学生个人离不开社会但是不能只依赖社会,个人得到帮助后应该好好利用资助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对于外部给予自己帮助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3.2完善资助工作评定、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资助工作评定机制来引导学生感恩意识、行为的培养。为了在资助工作的评定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我们可以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感恩意识、行为表现作为评定要素。在操作层面上,资助工作评定小组一般包括班级委员会、年级辅导员等成员,这些成员跟学生的接触了解较多,对作为评定对象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较为清楚的,评定人员可以根据评定对象在同学中的评价、是否不当利用资助等方面进行评定。在评定规则上,把做过志愿者活动达到一定时间这一条件作为评定对贫困生实施资助的优先条件之一。可能会有反对者认为这种规定会使资助行为本身变成了不纯粹、有要求的资助行为,但是,试想一定时间的义务劳动跟生活费资助这两者也并不是一个对等的交换,再者我们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体在规定义务劳动的时间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个人认为设定一个学生每学期(一般20周左右)至少20个小时以上,否则再少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最后,我们也应该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贫困生档案,将受助学生的生活消费、学生评价等方面纳人到受助学生的监督范围。如果学生在获得资助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得到资助却没有承担这份义务,挥霍得到的资助,他也会失去再次获得资助的权利。

3.3引导学生实现感恩行为

最终,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实现感恩意识行为,引导受助学生以自己接受的方式实现感恩行为。在这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仅仅针对资助本身,借助资助工作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资助工作的目标之一。毫无疑问,通过资助工作激励贫困生自强自立是首要目标。在资助工作中要注重激励贫困生,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创新、创造的能力,进而尽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感恩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仅是资助工作中的主体。受助学生可以尝试感受老师以及班级委员在资助评定、审核、汇总、发放过程中的付出和奉献,感受周围同学、朋友给予自己的支持和鼓励等等。感恩的表达除了针对施助者的报答行为,还可以是社会层次的感恩,个体通过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相关的回报社会行为来回馈社会、表达感恩。学生们可以用任何点滴行为回报社会,可以是发表文章、新闻稿件来感谢给予自己的帮助,自强或者激励周围的人,帮助力所能及的弱势群体等。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运动训练中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