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一种发现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6-12-19 09:02:00执教陆丽萍评析特级教师薛法根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句段海棠花颐和园

◇执教/陆丽萍 评析/特级教师 薛法根

阅读就是一种发现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陆丽萍 评析/特级教师 薛法根

一、阅读课题,发现课文重点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写的是一次春游的见闻,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描写香山的美丽景色,也没有向大家特别介绍颐和园的景点,那么作者把笔墨重点放在哪里了?

生:放在了“儿童”身上。

师:对,课文有许多地方写到了“儿童的多”。

(板书:儿童多处)

评析:好文章常常有一个好题目,好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教学生审视“题眼”,猜测甚至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一招绝好的读法。

二、阅读“儿童多处”,发现作家的“作文地图”

师:请大家浏览全文,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到了儿童的多,在书中做好标记。给大家3分钟时间,看谁找得快,找得全。

(生浏览全文,找句子,做标记)

师:下面我们来接力说一说。说的时候先说清楚是在第几自然段,然后再读读这句话,其余同学认真听,看看与你画下的句子是不是一样。

生:第1自然段——“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

师:这是第一处,很好,很多同学都找到了,你可以在第1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①。

生:我找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师:好。这是第3自然段中的,在这段之前有没有句子写到儿童的多?

生:第2自然段——“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师:对,这一句也在写儿童的多。再往下说。

生:第 3自然段中还有句子——“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生:第4自然段——“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生:第7自然段——“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

师:好,这样我们在全文中找到了六处写儿童多的句段。你可以在每一处标上序号。这么多写儿童多的句段,作者有没有线索把它们穿起来呢?(生静默)一定有,如果没有的话,那些句段瘫在那里就成不了文章了。那么作者是用什么线索来组织的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课题中有一个字,透露了作者的线索。哪一个字呢?

生:行。

师:对。 这个“行”就是“走”的意思,就是说作者是边走边看的,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看到哪儿,儿童就多到哪儿。那么,刚才我们找出的那些写儿童多的句段,作者分别“行”到了哪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作家的作文地图。请大家打开阅读学习单(一),读读课文的句段,在括号中写上相应的地点,给大家两分钟时间。

(生完成阅读学习单)

师:看投影,请一位同学上来介绍一下。

生:第一处是在颐和园门外。

师:对,是在颐和园门外,或者说是路过颐和园。

生:第二处是颐和园门内。

师:对,也就是在颐和园门口。你用“外”和“内”来区别,很棒哦。

生:第三处在知春亭畔,第四处在湖面,第五处在玉澜堂。

师:是在玉澜堂吗?能不能更准确一点?

生:在去往玉澜堂的路上。

师:很好,最后一处呢?

生:在玉澜堂院落里的海棠花下。

师:好,你能把这些地点都理出来,这是非常棒的。这张作家的作文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作者的行文线索。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有思路的,你看作者行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儿童之多,所以这么多写儿童之多的句段读起来一点也不乱。这些句段,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意思,有不一般的味道呢?给你两分钟时间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的眼光怎么样。

(生自由品读,与同桌小声交流)

评析:这是一篇散文,如果只看见所写的人、事、景、物,看不见隐伏的写作思路,就难以走进文本深处。阅读教学需要教的,正是要透过内容看形式,看形式背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让学生根据作者“行”的路线,绘制一张作文地图,便将作者的行踪勾勒出来。这个阅读支架设得好!

师: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生:我觉得第1自然段的句子很好,“小天使”这个词表明那里的儿童很活泼。

师:有没有同学想对这个句子作补充说明的?

生:我觉得从“小天使”一词还看出儿童的纯真。

师:你们都注意到了这个比喻句中一个很重要的词——“小天使”,把儿童比作“小天使”,使你感觉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在这个句子里,作者还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还把“颐和园”比作“大魔术匣子”。

师:“大魔术匣子”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带给我一种奇幻的感觉。

师:对,很神奇,而且是幻化无穷的。所以,你要读懂这个比喻句,就要会确定这个比喻句中的重点词,比如说这个句子中的“大魔术匣子”“小天使”。(板书:确定重点词)要读到这两个词背后的意思,这个比喻句的妙处也就体会到了。其他地方还能说说吗?

生:我觉得整个第3自然段都很好,因为第3自然段写了男孩子和女孩子,而且还特写了几个小朋友的样子,我觉得很妙。

师:还有谁也选了这一处?

生:我觉得作者写“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写得特别好,这里用到了“闪着汗珠”,我们一般用“淌”描述汗珠,但这里写的是“闪”,“闪”说明是有光的。

师:嗯,有意思。你再想想,我们经常说“臭汗”,冰心奶奶为什么要说“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呢?

生:我觉得冰心奶奶想象力很丰富。

师:不光是想象力丰富哦。

生:她非常喜爱孩子们,就算孩子们身上有汗,她也觉得这是一种香气息。

师:对呀,有爱心的人笔下才能写出这样的好句子来。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隐藏着作者浓浓的爱意。这个句子的不一般还表现在哪里呢?

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也就是说,这里写了“男孩子”“女孩子”,下面的“东一堆”“西一堆”,“戴着红领巾的”“叽叽呱呱地”都是对称的。

师:哦,你感觉很有节奏,是不是?那我们来有节奏地读一读,老师来读黑色的部分,你们来读红色的部分。

(师生对读加上颜色的句段)

师:这么长的一段话,其实只有一句话,但有好多逗号把它分成好多小小的短短的句子。这些小小的短短的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哪怕字数不等了,比如“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来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结尾都有一个——然后就回到了一种节奏上来,是不是啊?还能继续说说这个句子吗?

(生静默深思)

师:你们再来看,这个句子里写了“女孩子”“男孩子”,又写了“戴着红领巾的”。请问“戴着红领巾的”在不在“女孩子、男孩子”中呢?

生:在。

师:按道理说可以删。“把外衣脱下来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在不在“女孩子”“男孩子”中?

生:在。

师:那“东一堆,西一堆”的在不在?

生:在。

师:既然都在,为什么不用简简单单“女孩子”“男孩子”,而是后面跟了这么一大串呢?

(生静默)

师:这样写给你什么感觉?

生:感觉这个情景很热闹,人很多。

师:对,作者把女孩子、男孩子的各种情态都表现出来了,而且这么一层一层叠加上去,是不是感觉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了?所以,以后你如果写到菜场人多,放学时接孩子的家长多,也可以这样一层一层叠加着写哦。

评析:“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意思,有不一般的味道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阅读视角聚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上,细细地品读。散文的教学价值在于精美的语言,在于练就学生品味、揣摩及鉴赏的功夫。事实上,学生凭借已有的语文经验,可以触摸到语言背后的些许妙处,但似乎隔着一层窗户纸,显得有些朦胧。教学的艺术在于适时点破这层纸,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之感。你看老师的问题:我们经常说“臭汗”,冰心奶奶为什么要说是“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呢?为什么不用简简单单“女孩子”“男孩子”,而是后面跟了这么一大串呢?这么一问,寻常的语言就立刻变得饶有情趣,学生自然从中领会到了比喻中的“爱”,领会到了“叠加”的写法。这就是一种阅读的专业眼光,可以读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读过了”,而应该让学生“读到了”。

三、阅读“海棠开处”,发现花与儿童的内在关联

师:课文第1~4自然段,基本都在写儿童的多,从第5自然段开始,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什么?

生:海棠花。

师:(板书:海棠开处。出示第5自然段写海棠花开的句子,生朗读)这个句子带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海棠花开得很多,很茂盛。

师:如果作者仅仅要讲花很多,那么不用比喻也可以了。你看,“繁花”“密密层层”“从树枝一直开到树梢”这个比喻句的重点在哪里?

生:喷花的飞泉。

师:对。“喷花的飞泉”带给你的感觉仅仅是多吗?

生:感觉海棠花活力四射。

师:对,这一点很重要。作者用“喷”“飞”这样充满动感的词来描写静态的花开,就是为了表现海棠花的生命活力。不过,我有一点小小的疑惑。课题明明是“只拣儿童多处行”,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海棠花呢?请大家阅读第8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生:我发现在第 8自然段里,作者写“花儿和儿童一样”所以写花儿就是写儿童。

师:真好。你发现了第8自然段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词 “一样”。是的,作者发现了花儿和儿童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请大家打开第二张阅读学习单,用心读第8自然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由花联想到儿童呢?在云状图内列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生用3分钟完成阅读学习单)

师:刚才大家阅读了第8自然段并进行整理,你们发现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生:都需要有人用心管理照料。

生:都会有欢畅活泼的样子

生: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师:老师还想到了一个词“春天”,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们身上都有春天的气息。

师:解释一下。生:花儿是在春天开放的。师:那么儿童和春天有什么关系呢?

生:因为春天里,儿童精神旺盛,可以脱去冬衣,尽情玩耍,展现出自如的一面。

生:春天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儿童也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陆老师还想到了另外一层意思:如果人的一生也有春夏秋冬的话,那儿童是人生的哪个季节啊?

生:春天。

师:对,儿童就是春天,就是最美的春光。同学们,这就是文学的联想,由一样事物想到另一样事物,读者能找到的相似点越多,这个联想就越奇妙。

评析:文中开得旺的海棠花,是一种隐喻。我们常常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悟到些什么,这是一种缺少技术含量的阅读教学,教和不教几乎一个样。而借用一张云状图写出儿童与花儿的共同之处,则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供了一个支架。学生可以借此逐一罗列共同点,进而领会其间的内在关联,对“文学联想”就有切实的理解和体验。学生的“悟性”需要提供方法的“支架”才能体现出来的,无所凭借必然是在黑胡同里暗自摸索。

四、阅读冰心,发现作者

师: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还要关注一下作者。课文后面有“作家卡片”,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阅读)

师:(出示冰心题词,生朗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冰心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和一切生命。她透过作品显示出来的慈爱、宽和、博大、纯净,处处流溢出人性之美,展现了东方文化的无限魅力。老师向大家推荐冰心的两本书,一本是她的《再寄小读者》,另一本是她的诗歌集《繁星·春水》。大家阅读时,可以像我们今天这样去品读作家的语言。读完冰心奶奶的作品后,我们也来尝试进行一点文学的联想:冰心奶奶由花儿联想到天真烂漫的儿童,那么对于冰心奶奶这样的人,让你联想到什么?你能想到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以“对,冰心奶奶和……一样”为开头,写一段话作为你读书成果的汇报。

评析:散文阅读的要诀,不在于文中所写的人事景物,而在于所寄予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更在于背后的那一个“人”,她的心思、心眼、心境、情感、情怀、情意等。从文本中发现了“作者”,阅读就成了一种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这样的阅读进入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发现作者,进而发现自己,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或许,这才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文学教育的意义所指。而让学生以“对,冰心奶奶和……一样”为开头写一段读书笔记,实在是一种对自我的重新认知,远远超越了写作的意义。

总评:这堂课折射出的一个教学理念是: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从题目中发现课文的重点,从“儿童多处”发现作文地图,从“海棠开处”发现花与儿童的内在关联,从文本中发现作家冰心。可以说,这堂课处处都在引导学生用心到文本中去发现。在学生视而不见的地方,教师随意一问,学生便发现了一连串比喻背后的情感色彩;在学生自以为读懂的地方,教师略作引导,学生便发现了“叠加”的写作技巧……适时地插问,可以让学生在那些关键点上停留沉思,不至于从表层滑过去。而这堂课最有成效,也最亮的是设计的两张学习单:作家作文地图“探秘”。第一次探的是“作者的行踪”之秘,整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把握文本的行文思路,将六处写儿童的语段用一条清晰可见的“线”串起来,找到了线头,也找到了节点,让散文阅读循路而入。第二次探的是“花儿与儿童”之秘,发现花儿与儿童之多的共同点,领会作者对儿童的赞美和热爱,而实质上探寻到的是“文学联想”的写作秘密。两次探秘并非让学生“自读自悟”,而是提供了两个阅读支架:一个是绘制行踪图,一个是完成云状图。而这,恰恰是我们阅读指导中所缺的方法支撑。没有这样的支架,“教”就虚空了,“学”就迷茫了。阅读教学,需要在学生自己读不到、看不见的地方,设置必要的台阶,提供可靠的支架。如此,阅读“探秘”才能顺利达成既定的目标,获得看得见的成长。

阅读发现,就是要借一双教师的慧眼给学生,让他们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文本世界。

江苏吴江市实验小学城中校区 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句段海棠花颐和园
颐和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猫在野海棠花落处
学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50
海棠花开
精彩句段
精彩句段二
精彩句段一
颐和园导游词
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