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丽
(武陟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河南 焦作 454950)
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应用意义
贾小丽
(武陟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河南 焦作 454950)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站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3例,将其分为Y组41例和M组42例。Y组给予孕三烯酮治疗,M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干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P、E2的差异。结果 M组相比于Y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干预效果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相比于Y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P、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组相比于Y组子宫内膜厚度、P、E2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和性激素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米非司酮;应用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女性常见多发疾病,发病后可出现盆腔疼痛、不孕等表现,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逐年增多,在治疗上多用保守药物治疗。米非司酮属于合成甾体类激素,包含抗糖皮质激素、抗孕激素,可抑制排卵,对内膜完整性造成影响,用于早期妊娠终止,自从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首次投入后,其应用价值确切,在临床被广泛推广[1]。本研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站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3例,将其分为Y组41例和M组42例。M组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1.57±2.92)岁;病程6个月~6.3年,平均病程(38.14±12.24)个月;临床表现痛经21例、月经失调18例、性交痛15例。Y组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31.91±2.14)岁;病程6.2个月~6.1年,平均病程(38.26±12.83)个月;临床表现痛经20例、月经失调18例、性交痛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Y组给予孕三烯酮治疗,1粒/次,每周2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3天后再次服用,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
M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6.25 mg/次,1次/d,口服。
两组患者均治疗半年,期间不使用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子宫内膜异位症干预效果;(2)不良反应发生率;(3)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P、E2的差异。
显效:痛经、月经失调、性交痛、盆腔包块等症状均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痛经、月经失调、性交痛、盆腔包块等症状均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比较
M组相比于Y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干预效果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2.2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P、E2比较
两组子宫内膜厚度、P、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组相比于Y组子宫内膜厚度、P、E2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P、E2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P、E2比较(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Y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时间子宫内膜厚度(mm)P(nmol/L)E2(pmol/L)M组治疗前41.61±12.21298.61±42.59285.39±54.57治疗后21.52±11.13#*115.62±32.21#*210.51±42.61#* Y组治疗前41.95±12.16298.75±42.91284.85±53.16治疗后32.43±12.29#204.11±38.94#254.28±45.12#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M组相比于Y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外生长的情况,一般发生在育龄期女性中,临床可出现不孕、痛经、性交痛、月经紊乱等,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在治疗药物中,孕三烯酮虽有一定效果,但可出现头晕、胃肠反应等副作用,还可一定程度上导致体重增加[4]。
米非司酮则属于孕激素受体拮抗剂,跟孕激素受体亲和力高,作用机制在于跟垂体、下丘脑和卵巢组织中孕酮受体结合后有效抑制FSH、LH的分泌,导致卵泡发育受抑制,雌激素水平降低,延滞子宫内膜发育,达到闭经目的[5]。有研究显示,米非司酮还可抑制核因子kB活性,促进异位内膜腺体细胞以及间质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产生,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益[6]。
本研究Y组给予孕三烯酮,M组给予米非司酮。结果显示,M组相比于Y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干预效果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治疗后M组相比于Y组子宫内膜厚度、P、E2改善更显著,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和性激素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1] 刘立群,何善阳,游泽山,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当归四逆汤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 34(6):962-965.
[2] 曾声雯.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8例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7):822-823,826.
[3] 陈 华,金 松,卢 斋,等.米非司酮与戈舍瑞林用于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及对VEGF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2958-2959.
[4] 吴美红.腹腔镜术后加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河北医药,2012,34(13):1976-1977.
[5] 任新宇,魏月利.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5):79-80.
[6] 周青松.分泌早期短程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长期临床观察[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1(6):464-465.
本文编辑:张 钰
R711.71
B
ISSN.2095-8803.2016.07.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