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教研室 段天才
基于教师需求,创新教研工作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教研室 段天才
宛城区地处南阳市中心区域,辖区内共有小学158所,其中城区小学12所,农村小学146所。农村学校多,且离中心城区较远。不同类型学校的师资参差不齐,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差异较大,存在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质量薄弱学校。
影响我区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层次低。特别是农村学校对校本教研缺乏深刻理解,教研内容仅限于制定计划、统一教学进度、浅层次的教材教法交流等,不能针对学校教师教学急需去解决问题。教研形式只停留在听课、评课等传统教研形式上。
2.交流场域有限。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但缺少横向的对外交流的平台,教研中存在问题不能自知自晓,教研在低水平中重复,有些甚至是一直走在误区中。
3.教研氛围不浓。农村小学尤其是一些教学点,办学规模小,学段不全,学科教研组人数少,教研资源匮乏。先天性条件造成难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教研活动无法满足教师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的需要。
4.缺乏专业引领。由于受师资条件、办学水平等因素影响,学校教师群体中缺乏引领学科教研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区教研室因管理面积大,力量有限,难以做到对每所学校进行具体细致地指导,也无法一一满足所有学校专业引领的需求。
5.供需矛盾突出。多年来,县区教学研究多呈现“单极制”,教研员对基层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局限于听课、评课、座谈等,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教研员个人主观的推断和臆测,教研内容与教师个性化需求不匹配,往往出现供需矛盾。
鉴于我区教研现状,我们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创建了教师需求的服务机制。
1.提供菜单式服务。每学期开学初,向全区各乡校发放《宛城区教研需求信息单》,主动征集乡校在学科教学上的教研意向、存在的突出问题、教研活动建议、教学指导需求等,从而全面掌握了全区学科教学运行状态、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个性及共性问题,为科学安排全区教研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根据“信息单”反馈的情况,也便于我们及时和学校沟通,分析学校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为学校“量身定制”研究指导方案,“有的放矢”开展教研活动,持续跟进教学问题解决,增强教研合力,实现教研效益增值放大。如本学期,小学语文学科共收到基层学校教研需求200余项。我们把这些信息项目进行归类、梳理、整合,对共性问题“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如何在课堂上有效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全区教师研训专题。对个性问题,我们根据具体视导的学校,对照“需求单”进行针对性研究指导。菜单式服务,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思路,使教研工作变得更有效、更贴近学校的需求和实际,深受学校和老师欢迎。
2.推行定期讲座制。教研员根据学科建设要求和基层教师需求,每年组织两次全区性的学科教学专题讲座。讲座内容突出学科教学新动态,新要求,向教师传递新信息,开阔教师视野;突出针对性,实效性,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突出学科教学指导价值,引领教师正确把握学科教学。几年来,小学语文学科相继以“语文新课标解读”、“小语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搞好习作教学,提高习作质量”、“认真研究教材,正确解读文本”、“去浮华,存本真,上好常态语文课”等为专题进行了讲座,有效引领了我区小学语文教学。
3.建设教研场域。为整合教研资源,拓宽教研渠道,我们注重建设由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教研场域。
2010年秋,我们在“宛城教育网”开辟“宛城教研”专栏。通过网络平台,一方面为教师提供课标解读、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件制作、专家讲座等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将本属于个人化的教师专业成长,如教学随笔、课堂案例、读书心得、教学反思等纳入显性化、互通化的通道。“宛城教研”为全区教师搭建了教研经验、教研成果交流共享的网络平台,服务了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016年3月,小学语文学科又在全区相继建立四个微信群,其中两个“阅读教学群”,两个“习作教学群”。这些微信群的建立,为全区广大小语教师开辟了语文教学生态话题场,在这些场域内,教师们能随时分享名家观点,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展示智慧、公开困惑、求教问题,丰富了宛城小学语文教研生态。
长期以来,基层学校教研活动深度、广度、效度不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研工作者。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教研室小语学科,基于全区教研现状,在建立教师需求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教研方式的创新:
1.区域联动式。为满足广大教师的教研需求,最大限度扩大教师教研参与面,宛城区教研室于2015年春开始在全区推行“区域联动”教研方式。“区域联动”教研是区域内多学校、多学科教师参与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较为一致的联合行动教研。其做法是:
(1)教研区划分。以“强弱搭配,地域临近”为原则,把全区8个乡镇,12所局直小学划分为7个教研区,每个教研区有3—4所学校组成,实现区内所有学校全覆盖。
(2)教研区组织机构。各教研区选定牵头校(乡)及教研活动召集人。联动教研按轮次进行,主持学校实行轮值制,轮值校承担场地安排和活动组织工作。区教研员作为联动教研的统筹者、引领者、指导者,在每轮联动教研中都要分别参与到各教研区进行全程专业引领和指导。
(3)联动教研的具体实施。教研室是“区域联动”教研的筹划者,指挥者,基层学校所有教师都是参与者、研究者、实践者。联动教研前,教研室各学科确定各自联动教研内容,并提前把本轮区域联动教研共同研究的主题通知到各教研区,让所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问题充分做好解决问题的理论准备、教学准备、研究准备、资料准备,然后由教研室统一编排日程,进行联动教研。
“联动教研”每轮一般为3—4天。为减少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考虑到人员、场地等因素,在编排日程时注意了大小学科的搭配,保证各个区域都能正常教研。如2016年春,我们在城区4个教研区进行的一轮联动教研日程安排就充分体现了多学校、多学科同时进行教研的“联动”效应。(见下表)
联动教研时,各学科活动内容在各个区域基本相同,各学科活动程序全区统一,即:两节研究课例展示——围绕研究主题评课、议课——教师、教研员互动——教研员专题讲座。
(4)区域联动教研的意义。区域联动教研最大限度调动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最大数量推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最大程度实现了基层教师与教研员的直接对话;最大范围内推进了教研资源与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分享,提高了教研的效度和信度。对教研员来说,破解了区教研力量有限,无法深入每一所学校指导教学的困境;对教师来说,学科教师经历了从校本教研走向域本教研的历程,教学需求和研究水平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2.课题带动式。按照“围绕一个课题,推动一批学校,共享一种经验”的工作思路,我们建构了“课题带动式”教研。如,2013年春,我们围绕省教研室立项课题《小学生开放习作实验研究》,在南阳市二小、七小、八小、九小等几所实验学校进行全方位的实验研究指导。从“小学生开放习作”教学理念的重构到具体教学策略的实施,教研员和实验教师是一个教研共同体,共同研究,共同分享,共同提高。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探索构建了“小学生开放习作”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小学习作教学经验,同时催生了一批习作教学骨干教师,推动了一批特色学校的发展。如南阳市第七小学在课题推动下积极探索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校被确定为“河南省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学校”,并获得“全国首批作文教研百强学校”、“南阳市作文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几年来,该校在《小学生学习报》、《作文指导报》等报刊发表学生习作100余篇,在全国各类学生作文征文大赛中有600余篇学生习作获奖,有50多篇教师作文教学论文公开发表或获奖。
采取同样的方式,目前,我们正围绕2015年春省教科所资助的立项课题《小学生真阅读实验研究》,又带动一批实验学校并同这些学校一起遵循“真阅读”理念,正努力探索构建在非功利、非强迫环境下课内外联系的自主、自由、自觉的常态真阅读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3.专题研究式。为建构基层学校常态教研机制,根据征集的“教研需求信息”,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现状,教研员整合出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全区教研活动研讨的主题,在各自学校、各个教研区让所有老师都围绕这些主题进行校本、域本研究。小学语文学科从2012年开始在全区启动“高效课堂专题系列研究”活动。四年来,我们分别以“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专题进行研究实践,并以优秀论文、课题研究、优秀教学案例、专题汇报课等形式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在专题系列研究中,我们植根于课堂教学实践,重在操作运用。如,前两个专题研究中,我们于2013年暑期集中全区240名小语骨干教师,集中培训,集体研读课标、教材,用任务驱动方法,对北师大版现行小语12册教材逐课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这一活动,既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同时也整合了教学资源,达到了智慧共享,为全区小语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专业支持。通过“专题系列研究”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小语教学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集中研讨,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针对性解决。
创新教研工作,我们正走在路上。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不断提升自己的引领与助力水平,发挥好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专业支持作用,让教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