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趋势,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其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66-0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在借鉴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新式教学模式,己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并倍受他们喜爱。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实践证明,它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也是今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了因材施教,同时也能发挥教师专长;在目标上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和喜欢的项目,自己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完全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求学校根据教师的专长向学生开设各种项目的体育课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在选课的过程中,学生打破系别、年级、班级的限制,自由选择俱乐部上课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育知识技能、参与竞技、享受娱乐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定位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俱乐部的设置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首先,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设置,需要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职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不同,所需的身体素质也不尽相同,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各自的俱乐部活动中发展、提高其具有职业特点的“身体一心理”能力。其次,在体育俱乐部的设置过程中,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兴趣较小,如果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参与度较低,那么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最后,在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体育俱乐部的设置还应该注重在新兴的体育活动上,如瑜伽、定向越野、体育舞蹈、跆拳道等。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劣对比分析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优势。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运动的技能,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即一方面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其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一方面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转变为一个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服务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了团队意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促使学生融入了集体,接触了社会,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的连贯性,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打下基础。借助小班教学方法,将对某项运动兴趣较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体育课教学的强制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俱乐部经常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了校园体育气氛,增进了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进行健康自我投资提供了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还跟不上体育俱乐部开放性发展的组织形式,缺乏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学校体育俱乐部都是固定每周开设的课程数,如一周一节或者一周两节等,其组织结构虽然看起来比较庞大,但是其计划性还是不够周密,比如很多高职院校的三年级都没有开设体育课,这就难以解决体育俱乐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在评定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考勤等时也缺乏一个统一尺度和合理的奖惩制度,教师对学生未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其次,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类别缺乏多样性。经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行中,普遍存在俱乐部项目类别相对于本科院校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一些基础比好的传统大项目上,如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对于田径、武术等较为枯燥乏味的项目,在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行中开设比率不高,有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不利于学校体育项目的均衡发展;同时,也在宏观层面上降低了高职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再次,俱乐部选课学习自由度与预期差距较大。目前根据问卷和座谈调研表明,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运行自由度受到了诸多局限,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课程专周等因素导致体育课为专业课让路,造成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三自由”打了较大折扣,与自由选课学习预期差距较大,俱乐部的自由度优势发挥不明显。最后,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中教师资源的缺乏制约着俱乐部的发展。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多采用竞技类体育项目实施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学也主要集中在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大多数体育老师所擅长的也多集中于这类项目,很多其他项目缺乏专业性人才,这一矛盾在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推广过程中日益凸显,教师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体育学习需求。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个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秀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找准目前高职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能使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并推广,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文生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5,12
[2]刘凯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6,2
[3]蒋建琼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4]乔伟 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探索研究.2015,12
项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体育专题课题
课题编号:16TY017 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娟(1979.10-),女,辽宁沈阳人,研究生、教育学硕士,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