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峰
前读盛巽昌、朱守芬编撰《学林散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二千三百一十四条说:“马一浮十二岁在会稽县五百名考生中获第一名,而鲁迅为第三十七名,周作人为第三十一名(三十一应为三十四之误——引用者)。”
近读《书屋》(2016年第7期),《书屋絮语》说:“马一浮(1883—1967),早年即有‘神童之称。1898年与同乡鲁迅、周作人兄弟共赴童子试,在五百多名考生中榮登榜首,名噪一时。鲁迅列三十七名。”
看来鲁迅当年县考为“三十七名”这个说法被多次采用。《学林散叶》是从书籍、报刊采撷二十世纪中国学者作家处世治学的遗闻轶事,计四千条,所辐射的人物有一千余名,没有注明所引材料的出处,不知“鲁迅县考第三十七名”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
而张中行《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却说“马(一浮)先生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比鲁迅小一岁(应为1883年,比鲁迅小二岁——引用者),他们都是绍兴人,并且一同应过县考,马先生名列案首(榜上第一),鲁迅先生屈居二百几十名;后来两人走了不同的路,鲁迅先生是‘其命维新,马先生是‘仍旧贯,因而声名就大异,鲁迅先生是家喻户晓,马先生则名限于亲友弟子间,并将渐渐为人遗忘。”
马一浮的名次第一,三书说法完全一致,没有疑义;而关于鲁迅的名次,两种说法却大相径庭,孰是孰非?我想当事人的说法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请看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的有关记载:
在当时山阴、会稽还未合并为绍兴县的时候,会稽一县的考生总有五百余人,当时出榜以五十人为一图,写成一个圆图的样子,共有十图左右,而每“进学”就是考取秀才的定额只有四十名,所以如考在第十图里,即使每年不增加来考的人,只就这些人中拔取,待到自己进学,也已在十多年以后了……
以此看来,县考成绩排名的顺序是由高分到低分、从一图排到十图以至十几图,每图五十名;即一图是第一名到第五十名,以此类推,十图即四百五十一名到五百名。周作人在下一篇文章又说:
日记里戊戌年(一八九八)十一月初六日,我同大哥(鲁迅)往应县试……于廿九日项下,记有往看“大案”一事,“大案”云者,县考初试及四次复试之后,再将总应考的人数计算一遍,出一总榜,只要榜上有名的人,便可以去应府试,再经过院试,就决定名额,算是合格的秀才了。当时大案的情形如下:
“会稽凡十一图,案首为马福田,予(周作人)在十图三十四,豫才(鲁迅)兄三图三十七,仲翔叔头图廿四,伯文叔四图十九。”这里须得说明,马福田即是浙江的名流马一浮,仲翔伯文乃是我们的族叔……这里鲁迅着实考的不坏,只是考了一次,也不曾去复试……
周作人“十图三十四”,应是第四百八十四名(9×50+34=484),鲁迅“三图三十七”,应是第一百三十七名(2×50+34=137);他们的名次被分别提前了四百五十名和一百名,以致鲁迅的名次原比周作人高出三百四十七名,却变成低了三名,因此《学林散叶》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张中行说“鲁迅屈居二百几十名”,名次又被拉后了一百名,也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