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骏
何止散文界,整个文坛都在期待新人的涌现。
没有新人,文学的薪火谁来传承?文学的发展和创新,又将由谁来推动?个中轻重,不言自明。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小说和诗歌界,每年都有几个新人亮相。他们宛如一匹匹黑马,横空出世。作品一经发表,即收获众多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的,便是他们的作品四处开花,荣登各大期刊,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如斯,文学界又被注入了几股新鲜血液,增添了几个实力派锐将。
然而,或许是散文这种文体的特殊性吧,即使有那么些才华横溢,见识不凡,敢于创新的年轻人不断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却较少受到文学界或读者的关注。但他们依然安静持守,默默耕耘,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对自我的认知和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体悟和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审美的追求和精神的拷问……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良知的编辑,理应多关注这样的年轻人。
本期的四位散文作者,年龄最大的生于1979年,最小的生于1991年。
先说灵鹫。这个80后四川女子,文笔老辣,洞察幽微。读她的文章,像在冬天吃火锅。背脊虚汗直冒,内心却温暖如春。这篇《伍明珠嫁人记》,以“小说”的笔法,生动鲜活地写出了一个农村女人多舛的命运——她所能承受的“疼痛”和“悲伤”。无疑,伍明珠是众多农村女人的缩影。在乡下,纵使你是一颗明珠,也未必光彩照人,而可能沾满泥巴和狗屎。这就是现实,无法逃避。作者以充满“慈悲”的目光,打量这一切。正如她在创作谈里坦言的那样:“散文使我写下颤抖的事物,揭示被遮蔽的事物本身,指认出疼痛和麻木。”好一个灵鹫。
何红雨来自西安。文字一如她的名字,细雨绵绵,润物无声。《微凉记》以质朴、自然、清淡的笔调,勾勒出其父亲一生的心路历程。其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藏于笔底。即使凉,也是微凉。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何方迪出生于成都一个汉藏联姻家庭,目前在澳洲求学。《少年与康珠》是其处女作。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得他这篇文章极富地域文化色彩,且内容扎实,有历史厚重感。作为一个只有25岁的青年,能够穿透历史节点,试图书写“家族史”的雄心,难能可贵。尽管在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稍欠火候,但虎虎生气和潜质在,值得关注。
何春花是重庆本土人。几年前,我刊曾做过一期“重庆散文作者作品小辑”,推介过她的作品。这是她第二次在本刊亮相。这位土家族姑娘,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业余一直笔耕不辍。其文字不事雕琢,出自本心。所写皆在表达她的生活感悟,乃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被她写得温婉灵动。《其实我不怕黑》更是一篇温情之作,她寻找奶奶的过程,也是在寻找爱和亲情的过程,感人肺腑,内里充满“童话色彩”。只有不怕黑的人,才能看见曙光来临。
走笔至此,蓦然惊觉今日正值重阳。重阳是敬老感恩之日,也是爱幼扶小之日。借此赏秋辞青,夏冬交替之际,“中国文存”栏目集中推出以上四位新人作品,也是在“登高望远”,期待散文界新生力量的诞生。